张清泉?曹栩硕?易亮
摘要:目的:对肿瘤异质性及抗肿瘤靶向药物的耐药性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以PubMed、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与肿瘤异质性与抗肿瘤靶向药物耐药性有关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实际临床经验进行了分析探究。结果:靶向药物的耐药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肿瘤异质性则能够影响到其实际治疗效果。结论:临床治疗中可以肿瘤的异质性特点为参考,并根据不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肿瘤异质性;抗肿瘤靶向药物;耐药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9.0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8--01
对肿瘤患者来说,因为耐药性而导致的治疗失败问题已经成为了临床医学的研究热点。在基因组学、网络药理学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基本证实肿瘤异质性才是导致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这一要点是新药研发以及治疗方案优化改进的关键。
1.一般资料
1.1肿瘤异质性的概念
所谓“肿瘤异质性”即因为同一肿瘤瘤体内存在不同基因型细胞而导致的表征不一样的特性。现代临床医学中一般将其分为患者异质性和瘤内异质性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相同肿瘤出现在不同患者身上造成的差异,后者指的是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出现不同肿瘤而造成的差异[1]。
近些年,抗肿瘤靶向药物取得了明显的发展,相关药物的临床实践也开创了恶性肿瘤治疗的新篇章。过去我们认为只要深入研究肿瘤的发生及演化调节机制,进而推进靶向药物的研究實践,便可以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但肿瘤异质性特点被证实后这一治疗模式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2研究肿瘤异质性对优化肿瘤研究及治疗的意义
面对未知的治疗环境,对肿瘤异质性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演化规律,并明确肿瘤不同发病阶段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现阶段,肿瘤免疫疗法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部分专家认为我们可以借此根治肿瘤,但其实如何选择免疫治疗的作用靶点仍是困扰该方案实践应用与最终疗效的根本难点[2]。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并不是所有癌症都适合免疫疗法,说到底还是肿瘤的异质性特点在发挥作用。
1.3肿瘤异质性的产生机制
现阶段,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也已经发现了正常细胞中单个细胞间存在的差异[3]。相关专家认为,基因组、表型、发育阶段以及基因的随机性表达均能够造成同起源细胞间的异质性,只是因为人体的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所以其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肿瘤的异质性主要来自于肿瘤干细胞,它指的是肿瘤中存在的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样细胞,发展演变后可以形成不同的细胞群,具有强异质性。实际状态下,它受到细胞分化、克隆演变以及微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表型与功能的异质性。若从遗传角度分析,肿瘤细胞遗传物质的不稳定也是导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属于异倍体。以结肠癌为例,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3个与DNA复制相关的基因,具体包括MCD4、MEX3C和ZNF516,如果上述基因出现丢失,那么DNA复制时也会出现应激反应,这一问题最终会导致异倍体及染色体异常并导致新的异质性肿瘤细胞。目前临床中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细胞毒类、生物反应调节剂类、激素类以及单抗类等类别,想要分析其耐药性则必须要由此着手(具体如下表1)。
2.方法
2.1肿瘤耐药性概念
所谓“耐药性”即患者对某类抗肿瘤药物未出现“治疗响应”现象,或实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具体包括治疗前就已存在的天然耐药性和治疗过程中逐步出现或加重的获得型耐药性。以抗肿瘤靶向药物为例,对其耐药性的研究已进行了30多年。有关学者认为,细胞膜上所特有的具有外派泵功能的蛋白的过度表达是造成其耐药性问题的主要原因。虽说抗肿瘤靶向药物在相关病症治疗的应用实践中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却有部分患者仍会在6—12个月后对药物出现耐药性,最终影响治疗效果。这就是靶向药物目前只对少数患者起效的原因,未来需加强对其给患者造成的获得型耐药性的研究。
3.讨论
靶向药物的普及应用极大提高了肿瘤精准治疗的具体效果,然而结合实际临床现状分析,想要实现其精准治疗首先就必须要克服其抗药性。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抗肿瘤靶向药物耐药性的研究,尽可能使用更加可靠的技术检测分子标志物。
参考文献:
[1]梁杰,刘柱,杨盼盼,王彤敏.肿瘤异质性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9,48(02):313-316.
[2]洪英财,王正,杨林.肺癌分子靶向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17(24):23-24.
[3]王茜.新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概述[J].名医,2018(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