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博物馆管理媒介模式研究

2022-05-07 09:13:28徐瑞米汉林王晨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

徐瑞 米汉林 王晨

摘要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为摆脱传统博物馆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困境,文章尝试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数字博物馆相关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并基于大数据的特点,对数字博物馆数据采集、数据融合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大数据技术在传统博物馆中的应用,将其藏品以更具个性化、年轻化、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以加快传统博物馆的转型升级,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数字博物馆可视化技术数字化数字艺术

0 引言

21世纪以来,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多媒体技术(Multimedi- a)、传感器技术(Sensor Technology)、数字交互平台(Interactive Digital Board)、云计算技术(Cloud Com- puting Services)、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等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图形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持续创新发展,在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各个产业机构密切融合,已经有了许多显著的成果[1]。在这些高新技术发展进程中,每分钟都会生出成千上万的数据。面对多样化的数据类型和庞大的数据规模,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模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科学高效地管理和利用大数据已成为各行各业高度关注的问题。博物馆行业在当下的发展也需要这些高新技术的支撑,切需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的数据管理模式,大数据技术及相关管理模式顺势而生。文博行业在此背景下应当把握机遇,及时且准确地树立大数据思维,普及大数据知识,深化大数据观念,持续关注大数据发展,将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以及研究代表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地,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对公众开放,主动思考并尝试通过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手段解决目前博物馆运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效果和整体价值。

简而言之,大数据时代的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均不断升级,特别是自“十三五”以来我国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不断加强,促使传统博物馆和相关文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利用业余时间参观博物馆,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逐年增加的观众数量,无疑给当前传统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模式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趋势,以便更好地顺应当前的时代环境和满足以年轻观众为代表的审美需求。

1 大数据技术

理论上讲大数据技术(Big Data technology)并不是一个纯粹单一的技术名词,而是数据处理工具和技术成果的集合。大数据作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处于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对人们生活工作的价值及影响都在持续上升。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了全球第一个大数据推进政策—“大数据研究发展计划”[3]。2014年,美国白宫再次发布《大数据:抓住机遇、守护价值》报告,更是将大数据与产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4]。紧接着,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先后5次于2014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发布《中国大数据白皮书》,细数我国大数据应用历经的预热、起步、落地和深化阶段[5]。最近一次回顾分析是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年大数据白皮书》,文中强调数据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竞争的关键战略性资源,当获取并掌握更多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源后,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全球话语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6]。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消费者、中小微企业、传统行业实现转型突破,展现了大数据技术不可取代的增值价值,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技术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都展现了其核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大数据技术普遍应用于行业检测、营销检测、舆情报告和人员流动分析等实践领域,但利用大数据技术助力文博行业开展大数据管理工作及展示模式的讨论还相对较少。根据现有研究,大数据主要有五个主要特点,包括海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真实性(Vraisemblance),以及价值(Value)[7]。“海量”即大数据通常指代在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庞大数据,并以此来定义和命名与其有关的创新技术。一般而言,人们所认为的大数据信息数量至少是“TB”(数据存储单位:亿万字节)起步,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已经实现由 TB 向 PB 甚至是 ZB 的质的飞跃[8]。“高速”指当数据达到这个计量单位水平时,利用现有的信息科学技术和数据处理工具,高效且系统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这些数据进行感知、收集、管理、分析和存储。大数据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在大数据类型繁多,不仅包括传统的格式化数据,还包括来自多个渠道的文字、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内容。“真实性”是 IBM 公司2013年追加的一个新维度,具有将数据转化为观众互动产生的定量信息的能力。有学者总结:只有真实而准确的数据才能赋予数据管理和应用真正的意义[9]。最后,面对海量数据,如何利用数据融合和先进的数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数据的质量,从而创造更高价值,是大数据技术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可以预计,在大数据和特定场景充分结合日益深化的当下,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展现出向大数据模式过渡的态势,逐渐形成数字化、媒介化、多元化的成熟生态系统,相信大数据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数字博物馆建设的一个新热点[10]。

2 大数据博物馆管理模式

观众作为博物馆运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主要服务的对象[11],博物馆的大数据数字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观众。这些数字信息主要涵盖了大数据收集(获得)、大数據融合、大数据处理(加工)、大数据分析四个维度,清晰地展示了数字博物馆大数据的主要构成模块(见图1)。实际上这些大数据信息在观众们进入博物馆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例如, 观众通过使用互联网搜索平台查询并锁定博物馆的位置,以及周围的主要环境组成;购买或预定博物馆及其特展的门票;获取博物馆展览藏品的细节信息;参与博物馆主持举办的各类线上线下的相关活动;又或者制定馆内的游览行程并发布新鲜有趣的内容到新媒体社交平台上等。

除了数据信息本身的多样性之外,观众的多样性也是大数据技术需要密切关注的,观众群体可能来自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不同的年龄层次、兴趣偏好也有着巨大差异[12]。因此,他们来博物馆的目的不尽相同,而这些与观众息息相关的数字信息将生成并存储在数字博物馆的大数据系统中。通过运用各种数据处理加工手段,可以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以来各大博物馆通过来自政府、公众、企业各方疫情防控的大数据支撑,对出入馆人员,车辆流动,资源分布、物流运输等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展示,实现对疫情的防控管制和病情诊断,建立有效的防控网络。可以说大数据管理模式在为观众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同时,通过人流统计、客源分析等帮助博物馆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并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展览策略,可针对不同时间段进行更合理的人员布局和分配,尤其对疫情时期的流量控制至关重要。

现在,荷兰国家博物馆、梵高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也都已陆续建立了大数据博物馆,并在数据内容页上提供博物馆的藏品目录和各个展品的元数据[13]。以英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大英博物馆为例,其通过与微软公司合作初步建立的大数据管理系统,使得管理者能够有效分析每年近690万人次与6万平方米博物馆空间的互动方式,切实了解观众们如何体验展示空间,走什么样的路线,驻足在一件作品前的时间是多久。大英博物馆高级经理Siorna表示:“我曾以为观众大多从一楼的罗塞塔石碑处开始他们的观光之旅,但大数据准确地让我和团队知道,也有许多人从二楼和三楼开始。”类似的,法国卢浮宫也开展了大數据实践,从2020年初开始美国、瑞士和西班牙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3个大数据研究计划框架和蓝牙探测器对卢浮宫的观众动线进行量化和可视化研究(图2),以便更好地分析不同群体的观展偏好,同时粗略了解哪些观众具备消费艺术作品的潜力。这正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所在,因为传统博物馆常常不遗余力地向公众提供信息,却忽略了使用大数据来了解观众并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加工技术,对海量观众的数字信息中相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收集、分析、存储和呈现,并深入挖掘这些数据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IKW)”层级结构的转变[14],这不仅可以帮助博物馆的管理者及时发现博物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数字博物馆智能化工作的推进,为策展人和管理者未来决策保驾护航。建立大数据技术可视化系统,这也是管理和使用数字化博物馆数据资源的重要途径,当前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经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加完备的管理模式参考。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展开了与大数据相关的技术实践,主要从大数据技术与大数据资源两个角度出发,对自身的展览、教育、活动、研发的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但由于现阶段博物馆甚至整个文博相关行业的自身数据积累都不够充分,存在行业特色不鲜明、宣传方式单一且力度小等问题,博物馆行业整体还处在与大数据技术融合的适应阶段。

本研究主要以上述存在问题和博物馆大数据模块模型为基础,尝试就大数据博物馆管理系统的大数据收集(获得)以及大数据融合两个维度提出一些建议。

2.1 大数据收集

传统博物馆收集的数据主要涵盖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两种类型,体量较小,在当下非结构化数据占总数据90%以上的大数据时代,要研究观众的心理和行为,这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大数据收集系统的建立为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更深入了解观众的渠道。大数据收集系统是依靠多种途径和来源实现的,收集哪些数据通常取决于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手段、知识水平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具体需要。数据收集的方式主要由传统(调查问卷形式)、在线(网站访问者分析、网站销售、数字博物馆、社交媒体、智能语音导览等)、票务(销售点、礼物店)、物联网、室内位置跟踪(访问者热图、用户流量分析、观众动线图)以及其他可能的数据共同组成。

其中,社交媒体是一种兼具经济和高效为一体的数据收集工具,可用于创建博物馆相关的“粉丝”档案,衡量社交参与度,通过后期数据分析,以兴趣为基本出发点吸引目标受众。以微博这一社交平台为例,截至2021年8月,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的关注者达1015万人,中国国家博物馆达508万人,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达410万人,类似微博、微信、抖音、快手、Instagram 甚至淘宝直播等社交媒体,不仅为博物馆提供宣传营销平台,而且还完整记录了观众与社交媒体页面互动的统计数据。由于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众多,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庞大且丰富,因此可以轻松进行有针对性的兴趣营销,同时也可衡量潜在受众的规模。这些集知识性、互动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社交平台,给予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直接接触的机会,大大促进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另外,安装物联网连接设备对于大数据收集也有着重要意义,例如:蓝牙iBeacons、WiFi路由器或超宽带锚点等设备在博物馆的使用,可提供精确的观众运动分析,更系统地获得观众与博物馆空间互动的量化数据信息,捕捉客人的真实动向。这些数据再进一步可视化后,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轻松地识别观众如何在博物馆中移动,哪些展品受欢迎(或不受欢迎),并识别一些死角,以便博物馆工作人员更好地利用空间、展品布局和动线设计[15]。

2.2 大数据融合

2.2.1 大数据与文创产品的融合

2016年国务院转发文化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博物馆等优秀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进行了讨论[16]。《意见》对包含博物馆在内的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出了两个统一的要求,其一就是“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因此,大数据技术与文博文创产品的融合势在必行。

一方面,大数据能够通过各方资源的收集,深入调研大众的真实需求,深度把握用户的兴趣偏好,开发符合观众需要的产品。例如:根据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与天猫联合公布的《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可以了解到近几年博物馆文创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在网上购买文创产品,其中近80%消费者为90后,大部分是学生,显然文创产品已成为连接博物馆与年轻人的新方式[17]。

另一方面,大数据也可以帮助文创产品的设计者在体量庞大的文物中选择最合适的藏品作为合作对象(图3)。上海博物馆依据大数据掌握观众消费偏好和差异化消费后开发出的特制青铜器—春秋牺尊系列磁性书签,售价在20元上下,一經推出便大受好评[18]。

2.2.2 大数据与电商融合

对大数据的挖掘深度将成为影响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在深圳召开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举办了“文化贸易国际论坛”,率先推出“文化+电商”概念,借助电子商务新型交易方式最大限度地将曾经“隐秘”的文创产品推向大众喜闻乐见的销售平台,而“大数据+文化文物+电商”的新业态强强联合,以更多元的形式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大数据、文化文物与电商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通过官方渠道、B2C 自营模式进行商业销售,主要泛指在各个 B2C 购物平台上设立博物馆官方网络商店,较有代表性的如淘宝、京东、当当、微店、亚马逊等。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可以帮助自营 B2C 降低存在的风险,比如货物积压和货物过期等[19]。对用户需求、消费数据等各类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持。目前,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知名文博机构,均已登陆天猫商城并建立官方旗舰店,显示了大数据时代下传统博物馆对电商领域的重视。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入驻两年来粉丝数量达到143万人,数据显示,近半年来,天猫上的博物馆旗舰店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速接近200%。国际市场方面,2016年大英博物馆率先入驻并和天猫伦敦达成商业伙伴关系,最重要的合作内容即推广博物馆新“IP”衍生品,其他国际知名博物馆也在积极跟进。同样,文博机构与电商的合作还可以通过 B2C 第三方运营模式进行推广,B2C 第三方模式主要是指电商平台把订单转移到其他中小企业,从中赚取利润差价[20],这一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利用跨境零售产品的供应链。或者通过兼营方式,既做 B2B、又做 B2C 电商平台,不但提供基于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研发的文化产品供人们购买,也为商家提供二次创作及开发的素材和文化资源,同时也实现如图书、绘画、音像等文化产品的产供销交易服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大数据融合通过拓宽数据获取渠道、优化整体运营方式、整合供应链、改善营销战略和进行网络推广等手段,进一步推动大数据、文化文物与电商的融合。这种良好的数据收集和融合方式能帮助博物馆对销售过剩的文创产品,以及存在缺陷的文创产品,分别建立自动反馈系统,及时反映产品状况、提高整体效率。大数据背景下的博物馆尝试的多元融合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拓展博物馆职能,对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将继续与更多领域有机结合。正如前文提到的大数据与文博行业的合作日益深化,大数据的管理、融合、分析与加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将信息化技术作为直观呈现数据的重要手段,起到更为广泛的作用。对于博物馆而言,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博物馆管理模式,将有机会成为未来文博行业各项业务的核心部分和重要基石,通过可视化数字系统中的展示设备,实现多屏交互、数据通信、数据协作、数据共享、数据存储等功能,从而突破博物馆传统的运营模式,消除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孤岛。这不仅使数字博物馆能够满足时代背景下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对数字博物馆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有较大程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N].人民日报,2015(09).

[2]张小朋,董志红.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J].中国博物馆,2021(2):105-110.

[3]叶影,叶洋滨.浅谈大数据对科技馆展教工作的推动作用—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J].科技通报,2021,37(06):132-136.

[4]曹磊,马春.国内外公共文化大数据应用实践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34(12):9-15.

[5]同[1].

[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大数据白皮书(2020年)[R],北京:2020.

[7]同[6].

[8]刘健.博物馆大数据运用初探—以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项目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9(3):97-103.

[9]仇岩.大数据时代博物馆动态观众服务体系浅析[J].中国博物馆,2014,31(04):68-71.

[10]张小朋.数字博物馆的视角:使用博物馆[C]//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2010:38-43.

[11]贺秋梅,游客对中国地质博物馆解说系统的需求偏好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5):116-118.

[12]张小朋.论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条件和方法[J].中国博物馆,2018(03):110-115.

[13]戴畋.基于 CIDOC CRM 的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影像元数据规范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影像元数据体系设计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0(03):131-136.

[14]方静.基于 DIKW 层次结构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

[15]同[12].

[1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15):35-38.

[17]每日文创网.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发布[EB/OL].(2019-09-19).http://www.ccidaily. com/html/201909418.htm.

[18]陳晴.大数据分析在博物馆场景中的应用—以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4(03):188-199.

[19]熊丽萍.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的电商化发展前景与思考[J].博物馆发展论丛,2017(00):70-77.

[20]同[19].

(2021-11-22收稿,2022-01-15修回)

作者简介:徐瑞(1994—),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E-mail:635524937@qq . com。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Digital Museum Based on Big Data Technology// XU Rui, MI Hanlin, WANG Chen

Firs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E-mail:635524937@qq.com

Abstract  Museum  is  a  product  gathering  society,  culture  and  economy .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dilemma faced by traditional museum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mode related to the existing digital museum with efforts to combine with big data technology . And based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the process of data collection, data fusion  is  discussed .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 museums, their collections will be  presented to the audience in a more  personalized, youthful and diversified form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museums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museums .

Keywords  big data technology,digitalmuseum,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digitization, digital art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5:58
去博物馆shopping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06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06-01 06:12:38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3:00
博物馆里的“虎”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2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 01:12:44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外文摘(2017年20期)2017-09-30 06:40:48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