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凤华
摘 要:目的 探讨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抢救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4月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体外心肺复苏术后行药物治疗,观察组体外心肺复苏术后实施PCI治疗,随访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水平、血气分析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水平、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心率、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心搏出量(SV)、左心射血分数(LVEF)、血氧分压(PaO2)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在AMI后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效果确切,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与心功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9-0-0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发病与糖尿病、血脂异常、不合理饮食、体质量指数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1-2]。AMI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性,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部分患者发病前数天可能出现心悸、气促、胸部不适等症状,或伴有咳嗽、皮肤苍白、全身出汗、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危及生命安全。AMI发病迅速、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患者生命,一旦出现心脏骤停,则会增加死亡风险[3]。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AMI的重要方法,针对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则需先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以恢复自主呼吸与自主循环,然后再行PCI。但体外心肺复苏术后仍有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容易错过PCI治疗最佳时机,被迫选择药物治疗,造成预后欠佳[4]。本研究分析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在AMI后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救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4月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3.25±2.7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4.0 h,平均入院时间(2.39±0.44)h;心脏骤停至复苏成功时间3~9 min,平均时间(6.28±0.51)min;体质量指数20~2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52±0.36)kg/m2;文化程度:小学/初中7例,高中/专科19例,本科及以上17例;合并基础病情:高血压15例,高血脂16例,高血糖1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4.10±2.8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9~5.0 h,平均入院时间(2.52±0.50)h;心脏骤停至复苏成功时间3~10 min,平均时间(6.31±0.43)min;体质量指数21~2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64±0.41)kg/m2;文化程度:小学/初中8例,高中/专科20例,本科及以上15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4例,高血脂15例,高血糖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诊断标准;②心电图显示心脏骤停;③均行体外心肺复苏抢救。
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血管畸形者;②存在治疗药物过敏史者;③合并其他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④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体外心肺复苏术:采取胸外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复苏治疗,反复多次电除颤,于气管插管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后行药物治疗:使用阿司匹林(生产企业:赤峰蒙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22,规格:75 mg)、氯吡格雷(生产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479,规格:75 mg)抗血小板治疗,均为150 mg/次,口服,1次/d;配合低分子肝素(生产企业: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1)抗凝,4000 U/次,1次/d,皮下注射,持续5 d。观察组体外心肺复苏成功后行急诊PCI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行血管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术中干预梗死有关动脉,并于支架置入后进行血管造影,评估血流,术后进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2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
①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心搏出量(SV)。
②心功能水平:包括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內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③血气分析指标:比较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④不良事件发生率:随访3个月,记录心源性休克、心绞痛再发作、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心源性休+心绞痛再发作+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心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P、CO、SV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LVEF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VEDD、LVESD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PaO2值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PaCO2值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AMI发生后,患者血压、心率等均会出现不同程度变化,初期心肌灌注量降低,供氧不足,心脏需要通过增加全身血液供给以改善缺氧,进而出现血压升高等情况,如果救治不及时,部分患者可能直接休克,甚至心脏骤停。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病情严重,死亡风险高,临床应当尽早采取急诊PCI治疗,以重建冠状动脉血运,提升患者存活率[6-7]。急诊PCI治疗前需采取体外心肺复苏对患者进行抢救,维持通气与循环。但心肺复苏后10 min血流动力学仍无法稳定的患者,因机体缺乏有效冠脉灌注,自主循环恢复不理想,会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重建冠脉血运尤为重要[8-9]。
体外心肺复苏可利用人工血泵代替自体心泵,以维持血液循环,缓解心脏代偿缺血情况,减轻心肌负荷损伤程度,促进心脏修复。体外心肺复苏后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可溶解梗死部位,增强临床救治效果;但药物治疗容易引起损伤部位出血,加之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增加颅内出血风险,治疗效果欠佳,且复发率高。急诊PCI治疗能够迅速寻找出“犯罪血管”,开通闭塞或狭窄的冠脉,促进心肌血氧供应恢复,改善左室收缩与局部室壁运动功能,进而较好的保护未梗死心肌[10-11]。PCI与体外心肺复苏联合能够扩大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窗口,为临床救治提供时间支持,从而提高抢救效果,利于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2 h后观察组、心率LVEDD、LVESD、PaCO2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AP、CO、SV、LVEF、PaO2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能够挽救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李翠英[12]等研究显示,观察组MAP与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PCI联合体外心肺复苏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心功能恢复,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体外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首选方法,其可在维持患者循环血容量的同时为机体提供充足的气体交换与血液灌注,有效维持脏器供氧,保障生命活动延续[13-14]。体外心肺复苏术成功后开展急诊PCI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PCI治疗穿刺血管,通过导丝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然后将支架输送到梗死动脉,以迅速开通冠状动脉梗死部位血管,恢复梗死部位血液循环,促进心功能恢复[15-16]。体外心肺复苏联合急诊PCI治疗,可维持AMI后心脏骤停患者动脉血气、血流动力学等水平稳定。此外,体外心肺复苏可改善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组织血液灌注及气体交换,而PCI能够恢复冠状动脉血运,恢复心肌血液灌注,挽救存活心肌,二者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减少心肌缺血缺氧,避免供血供氧不足而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17-18]。
综上所述,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用于AMI后心脏骤停患者治疗中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与动脉血气分析水平,促进心功能恢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要起,穆金兴,陈洪波,等.芪苈强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远期心功能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8, 17(4):334-338.
[2]陈庆梅,朱成振,时军,等.冠状动脉内弹丸式注射水化肝素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5):805-808.
[3]刘伟,卢帝君.体外循环心肺复苏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1):8-10.
[4]刘萍,赵家斌.急性心肌梗死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 20(8):1291-1293.
[5]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3):272-284.
[6]张武宁,彭雪梅,高曉东,等.芪参益气滴丸对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hs-CRP水平及短期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1):1543-1546.
[7]尚良,董平栓,杨旭明,等.阿普唑仑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3):28-29,32.
[8]韩宗茂,高洁,高传玉,等.早期血运重建及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5):433-438.
[9]刘长智,周柱江,卢剑海,等.体外膜肺氧合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4):377-381.
[10]李红梅,李勇新,张万玲,等.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J].河北医药,2018,40(1):32-36.
[11]鄞松峰,陈太碧,谢惠晗,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8,16(11):1023-1028.
[12]李翠英,吴金海.急诊PCI联合体外心肺复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8):12-15.
[13]刘宇,倪祝华,李惟铭,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0, 28(4):181-186.
[14]雷远丽,卢颖如,陈寿权,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因素随访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7):740-746.
[15]常国栋,陈英伟.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 10(4):466-468.
[16]史慧荔,王海燕,花艳红.体外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5(5):419-422.
[17]吴颖,张励庭,冯力,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6):561-566.
[18]梁茜茜,王宝玉,刘畅.体外膜肺氧合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21,16(2):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