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晶晶 沈海涛
一、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道德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我国宪法和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别规定。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同时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们也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二、围绕宪法核心,培育法治精神
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也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我国的国家机构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宪法不仅设置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圍内行使;行使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我们学习宪法,要了解自己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从而依法行使并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做到行使权利有边界,维护权利守程序。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同时我们也要把履行公民义务视为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自觉履行义务,做到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加强宪法监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宪法,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认同宪法,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践行宪法,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其中,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则是法治的价值追求。自由是珍贵的,也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能产生混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会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珍视自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必须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在法律意义上,平等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即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公平正义。因为法治,社会弱者也应分享公共资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因为法治,合法的行为得以保护,违法的行为受到惩罚,正义的阳光洒满人间。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让我们崇尚法治精神,让法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三、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厉行法治还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四、增强法治观念,做守法好公民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最后的屏障。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善于斗争,做到“见义智为”。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