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和地理学科融合的应用研究
——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

2022-05-06 06:17刘新果西藏山南市完全中学
西藏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定风波苏东坡学科

刘新果 西藏山南市完全中学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全面深化高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其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明确了地理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实践证明,地理学科与语文、历史等学科有广泛的联系,语文情境的创设可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将古诗词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通过研读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对照高中语文和地理新课程标准,找出这首词与地理学科的契合点,然后结合学生实际,编制教学设计进行探究式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全面了解苏东坡从出生到被贬黄州期间的人生经历,绘制出苏东坡的足迹地图。通过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找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地理元素,并进行地理学解读。

2.调查法

在教学设计时,为了解高三学生对苏东坡及其诗词的掌握程度,需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调查可知,本届高三学生使用的是区编版语文教材,大部分学生对苏东坡相关内容知之甚少,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双关手法等语文知识缺乏了解。

3.学科交叉法

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把语文和地理学结合起来,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进行语文和地理学科的交叉分析,创设情境并进行问题探究,从而达到学科融合、提质增效减负的目的。

二、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进行语文和地理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又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原则可以归纳为:内容上的“立足学科本位”原则、过程上的“融合贯穿始终”原则、目标上的“围绕核心素养”原则。

(一)立足学科本位原则

学科融合不是学科之间的简单杂糅,而应立足学科本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将之应用于地理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地理知识掌握,重心应该放在对词的地理角度解读,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否则会喧宾夺主,上成“诗词课”,或者上成“既不像语文,又不像地理”的综合课。

(二)融合贯穿始终原则

地理学科和语文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的关联性,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将语文知识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地理学科成绩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融会贯通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为高三自然地理复习的重要载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导入到问题探究,始终以该词为主线,一境到底,既体现了“语文美”,又展现了“地理味”。

(三)围绕核心素养原则

语文和地理学科融合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全面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通过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进行地理学角度文本解读,挖掘其地理内涵,并对词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展示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前的足迹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苏东坡前半生的人生轨迹,学会描述具体区域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三、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

(一)情境创设

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创设具体情境,学生才能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创设语文和地理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主要在于以某种特定的问题情境或事件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或为其探索提供背景素材。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实践中,主要从课前导入、过渡环节、基础铺垫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情境创设。

1.课前导入

播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歌曲,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整首词,提问词牌名、小序、上阕、下阕、作者、朝代等基本信息,让学生集体回答,然后请一名学生以豪迈、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诵该首词,让同学们对该词有个整体认识。

2.过渡环节

通过展示苏东坡足迹地图,口述其生平,把苏东坡从“乌台诗案”到“被贬黄州”这段人生经历中所表现出来的“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假道学的反对派”“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的文人气质[1]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学案上依次写出苏东坡历经的省级行政区名称、地形区名称,逐渐从语文情境过渡到地理情境,实现学科融合下的思维转换。

3.基础铺垫

展示黄州(今黄冈市黄州区)地图,让学生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描述黄州的地理位置,为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二)问题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问题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探究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发言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直到能合理地解释问题。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2]本研究从语文和地理学科融合的角度,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教学主题,进行一系列的问题探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豪放派大家苏轼的代表作,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和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处世态度。从地理视角来看,这首词包含了13 个地理元素,具体归纳如下:三月七日、遇雨、雨具、遂晴、穿林打叶、竹杖、芒鞋、蓑、料峭春风、微冷、斜照、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以上地理元素进行语文和地理学科的融合,设计了六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具体如下:

(三)课堂小结

表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问题探究

请两名学生分别从语文和地理视角对这首词进行总体解读。最后,全体学生读“小序”,师生一起唱上阕和下阕,结束本节课。

四、结论和反思

本研究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案例,设计了三个情境和六个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语文和地理学科融合的角度进行学习,是对传统语文和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尝试,充分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

影响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因素很多,除了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整合教学能力,还需要学科间教师的合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尝试从课程顶层设计出发,让语文老师和地理教师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语文和地理两个学科的内在价值都充分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多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定风波苏东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定风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邱 含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超学科”来啦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