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雪平 王贝丽
自然拼读让学生回归到英语作为表音文字最自然、最直接的学习方法,架起从听说到读写的桥梁。学生一旦学会了自然拼读,就获得了对陌生单词进行解码和拼读的能力,结合积累的听说词汇,再通过图片和上下文,就能理解阅读内容的意思。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自然拼读对中国中小学生的英语阅读乃至英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教学实际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指导,教师在实施自然拼读教学时重“拼”不重“读”,学生在“被”告知发音的情况下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他们在识词和阅读上存在一定困难,不能在单词发音、意义与文字之间建立相应的关联。
孤立地训练拼读的学习方式可能会扼杀儿童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体验阅读的机会。在自然拼读教学法实践中,我们选择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作为学习支撑性资源,将体系化的拼读规则融入到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在意义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本文拟以教学绘本第四级“Queen Anneena’s Feast”为例,与大家探讨采用“语境融入”“思维融入”和“语用融入”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词汇音、形、义的结合,运用拼读能力开展自主阅读,以此建立知识体系,体会阅读与写作乐趣的相关教学实践。
拼读教学应该在主题意义引领下在情境中进行,应与真实的阅读、写作任务有机结合,尽量避免孤立、机械的训练和长时间的集中学习。“Queen Anneena’s Feast”中的Feast 既是绘本的故事背景,又是含有目标发音/i:/词汇的“集合地”。在案例绘本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以“Queen Anneena’s Feast”为主题语境,创设了明暗两条线。明线以故事发生的时间轴“举行盛宴—遇到麻烦—麻烦解决”,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暗线为在故事情节的推导过程中充分感知/i:/的发音。在双线交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故事封面得出故事主题feast, 通过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图片理解feast 的“义”,通过解读故事题目感知其“形”,借助学生在译林教材中学过的词汇tea, eat等进行音素替换尝试读出“音”。然后聚焦故事核心人物queen,引导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谈论对queen 的认识。依托童话故事阅读的经历,学生能说出王后通常很美丽,穿华丽的衣服,头戴皇冠,经常举办盛会,参加舞会等等,教师还适时补充了一些有关英国女王的相关知识。这些与故事相关文化背景的输入,唤起了学生自我知识体系中的部分知识,激发了他们阅读故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基于故事主题人物谈论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维度加深对queen 的认知,并深度领会元音字母组合ee 的发音,为故事阅读奠定“见词能读”的学力基础(见图1)。
图1
根据不同的语境线索猜测词语的情境语境意义,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在不同的话语背景、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个人经历、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词语意义。依托绘本丰富的故事场景,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现场,在立体的、层进式的阅读体验以及语音感知过程中,把握绘本所表达的核心内容和多个含有/i:/发音的单词。教师将queen, feast 这两个生词由原来的阅读“障碍物”转变为阅读“推进器”,学生采用音形对应的方式,逐个突破故事中含有ee/ea 的新单词。可见,故事语境为语言提供了一个明确具体的现实情境,使语言不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编码和符号,使语言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产生语言的意义建构,保证了词汇的习得和真实运用。
具备足够的解码知识,能够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提高其在阅读中的整体表现(Koda,1996);拼读教学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及拼写的能力(Stuart,1999;2004)。 案 例 绘 本“Queen Anneena’s Feast”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绘本丰富的画面信息和鲜明的人物特征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实践含有/i:/发音的单词,提升拼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借助三个推进思维的问题:“How was the feast at first? What was the problem then? How did they solve the problem at last?”和合作完成Story mountain(故事山),引导学生在富有思维挑战的阅读任务中实践拼读技能,提升阅读流利度(见图2)。
图2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对话内容理解参加feast 的主要人物:Queen Jean/Nelly/Teeny Weeny 以及她们在宴会上品尝的食物 heaps of meat/jelly/pea, bean, cream...学生运用音素替换和音素分割的方式开展自主阅读,在故事内容的理解过程中强化拼读规则。其次,教师依托问题“Did all of the queens enjoy the feast? Who didn’t? How did Queen Anneena solve the problem? ”引导学生探究故事冲突起因和矛盾解决方式。学生将内化的拼读能力作为故事阅读的推进器,聚焦故事中含有/i:/发音的单词进行信息梳理,进一步深化元音字母及元音字母组合ee/ea 与发音之间的联系,依据故事内容和情节开展由读到写的系统梳理,再次实践拼读规则,逐步形成拼读能力。
由上可知,在完成Story mountain 的任务中,学生在基于问题链和故事山组成的探究任务驱动下,借助拼读能力逐步摆脱新单词不会读的障碍,在阅读理解主题意义—阅读梳理故事情节—阅读分析故事矛盾的思维进阶过程中实践拼读能力。拼读与阅读融合,拼读与思维发展结合,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业上的成功,更提高了今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关注对学生语音意识的培养,也要关注对所含意义的建构。在自然拼读绘本的阅读过程中组织和开展英语实践活动,要让学习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化,要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提升英语语用能力,在真实语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目标单词的发音。
在本课的输出环节,教师着眼于“人文素养”,以模仿跟读—内容补白—话题迁移的递进性“语用”任务,引导学生在对故事主人公形象的深层次理解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词汇开展不同层次的语用表达。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跟读故事,边朗读故事边圈画含有/i:/发音的单词,在掌握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与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发音/i:/的单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表达。之后,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留白展开联想,在谈论挑剔王后Teeny Weeny 为何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分析Teeny Weeny 和Anneena 等人物特征的发散性思维活动中运用发音/i:/的单词开展个人观点的表述,进一步加深对故事人物形象的多元理解(见图3)。在最后环节中,教师出示更多含有元音字母组合ee, ea 的单词作为话题表达的资源支撑,引导学生由国外的“feast”联想到中国人的“全家宴”,让学生谈谈在自己家的饭桌上,谁是热情的Anneena和平易近人的Kareem,谁又经常扮演任性挑剔的Teeny Weeny。话题回归生活,学生们不约而同想到要感谢家庭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长辈们,正是有长辈们一次次不辞辛劳地举办“全家宴”,才有了家和万事兴的兴旺景象(见图4)。
图3
图4
儿童学习拼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线性的过程,相反,这种学习可能是非常灵活的,儿童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由上可知,通过层层递进、贴近生活的语言拓展表达,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最后在“写作框架”的帮助下,集合课内课外学过的发音/i:/的单词,学生融合新旧知识,将口头表达化成意义微写作,融语言、技能、情感教育为一体,拓宽学生探究空间,提高学习任务的拓展性和语用性。
自然拼读绘本为拼读、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境与语言内容,是英语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对拼读以及对学生如何获得拼读知识,形成拼读能力加强必要的学习并达成共识:拼读教学应该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深度挖掘绘本背后的故事意义,融入“语境”“思维”“语用”,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活学活用拼读规则以提高阅读流畅度;借助思维工具发展思维能力、提升阅读能力;在贴近生活的语用活动中升华学习情感,发展人文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