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流程中国专家共识》[1-2]在疫情暴发初期发布,指引全国胸痛中心及时调整救治策略,兼顾疫情防控和急性高危胸痛疾病的规范救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发病12 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溶栓比例提高,溶栓开始时间进一步缩短接近30 min的指南要求,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院内救治时间维持在72~75 min,再灌注率进一步提高达到85.6%,院内死亡率维持在3.3%~4.0%,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最高死亡率为4.7%[3-4],远低于其他国家疫情期间的STEMI死亡率[5-7]。尽管如此,我们在胸痛中心认证和常态化质控中也发现,不少低风险地区甚至完全无疫情地区的医院也存在过分强调感染防控而延误STEMI救治的问题。当前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的快速变异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疫情在总体平稳的态势下仍不时出现多地小暴发的情况,国家防控政策也在适时调整[8-11]。为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并持续做好急性高危胸痛救治工作,确保“生命至上”原则得到落 实,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共同组织全国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对第一版共识进行了全面修订,以期为全国胸痛中心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指引。
本共识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8]、《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转运工作方案(第二版)》[10]和《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11]等法规性文件,由于各地疫情防控形势和政策不同,各胸痛中心单位的医疗资源配置和协调机制也有差别,本共识所制定的相关建议为原则性指引,各胸痛中心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感染控制政策和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平衡感染控制与胸痛疾病救治需要的原则下,制订适合本地区、本医院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同时要遵循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12-13],树立“流程即法规”的意识,坚持不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胸痛疾病救治工作。胸痛中心认证、再认证、常态化质控等工作也会将疫情常态防控机制下的胸痛救治流程考核作为核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更新重点
1. 由于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等因素影响,新冠病毒感染导致肺炎的病例大大减少,依据国家相关政策[8-11],本共识不再强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改为新冠病毒感染(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及疑似病例、核酸阳性病例)。
2. 鉴于当前全国多地出现疫情波动,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8]调整了流行病学筛查的基本内容,同时增加了健康码及行程码查询。
3. 根据国家发布的疫情风险等级将不同地区划分为新冠病毒疫情高、中、低风险地区及无疫情地区。中高风险地区的界定以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发布为准,所有封控区、管控区及防范区均执行中高风险地区诊疗流程。未被列入中高风险地区属于低风险地区,其中过去连续28 d内无新增本土或输入性病例及需要进行排查的密接/次密接者的地区可以按照无疫情地区对待,建议执行胸痛中心的常规诊疗流程。
4. 关于疫情地区新冠病毒感染的排除条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8]和临床实践进行了更新,不再要求胸部CT扫描和血液淋巴细胞比例降低等诊断条件,强调核酸检测的地位,有条件的地区可加做抗原检测以加快对高病毒载量感染者的排除速度。对于无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疑似症状者,将48 h内核酸阴性作为低风险地区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基本条件,而中高风险地区则以无明确流行病学暴露史(密接及次密接)和疑似症状、48 h内间隔24 h以上的2次核酸阴性作为排除条件,但以上条件均需附加末次核酸检测后无新冠病毒感染暴露风险。对于具备以上条件的急性高危胸痛患者,建议按照胸痛中心的常规流程救治。
5. 针对医院所在地区的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制订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的不同诊疗方案及相应的工作流程图,以指引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地区的胸痛中心平衡好疫情防控与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最大限度地为高危胸痛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
6. 为基层胸痛中心高危胸痛患者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转诊建议。
7. 关于预防感染防护措施,依据《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9]要求,将原来的一、二、三级防护修改为各岗位、各类不同操作的标准防护和额外防护,同时删除了对院内诊疗及医院转运过程中防护措施的详细描述,各医院应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9]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转运工作方案(第二版)》[10]的总体原则,结合当地政府及医院的要求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细则。
各医院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当地防控要求,在预检分诊环节增加健康码及行程码查验、流行病学调查、症状问询及测量体温等内容,防止未经预检初筛的患者进入门诊、急诊,该环节应能落实急性胸痛患者的优先分诊。
在无疫情地区,也应严格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无异常后应该执行胸痛中心常规诊疗流程。
在低风险地区,若急性胸痛患者健康码及行程码均为绿码、48 h内核酸阴性且无流行病学史和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预检分诊可以基本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此类急性胸痛患者进入胸痛中心分诊台执行胸痛中心常规诊疗流程;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进入发热门诊,由发热门诊按照急性胸痛的诊疗流程处理。难以完全排除、也不具备疑似条件的病例应在急诊科相对隔离区进行诊疗,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9]要求的标准防护措施下进行诊疗活动。
尽管如此,伊朗不会轻易放弃已取得的成绩,必将采取各种方法巩固阵营,并继续在“新月带”的渗透,未来该地区将会陷入长期动荡。如果伊朗深陷地区争端无法抽身,势必影响其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的国内经济压力将会激化国内改革派和保守派两大势力的矛盾,甚至可能发生内乱。如果美国制裁导致伊朗政权的执政受到威胁,有可能导致执政当局铤而走险,甚至采取极端手段使地缘局势恶化。
在中高风险地区,要注意患者及陪同就诊家属有无48 h内2次核酸报告(2次需间隔24 h),如患者有48 h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且在末次核酸检测后无流行病学暴露史、患者无相关症状,有条件时且分诊/接诊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加做抗原检测。预检分诊基本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可能者进入胸痛中心分诊台执行常规胸痛中心流程。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及不能排除感染可能者的后续流程同上述低风险区预检分诊。
进入发热门诊的急性胸痛患者由发热门诊接诊,发热门诊通常不具备急性胸痛诊疗能力,建议在发热门诊配备专用心电图机,为急性胸痛的初步筛查提供基本条件,并设置隔离抢救区、 配备相应的抢救药物和相关抢救设备,如除颤仪、呼吸机等。发热门诊医师或护士完成首份心电图后由急诊和(或)心血管内科提供远程(必要时现场)会诊解决后续诊疗问题。在发热门诊处理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性胸痛患者是发热门诊面对的最严峻考验,在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各种措施前提下,要尽快明确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原因是胸痛相关疾病还是新冠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建议有条件时采用快速抗原检测可能有助于尽快筛查出新冠病毒感染者。各胸痛中心应建立由急诊科、发热门诊、感染科、疾病预防控制科、心血管内科、呼吸科、医务部门及其他相关科室共同参与协同诊治的多学科工作机制,为此类患者的诊疗提供必要的支持(图1)。
图1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分诊流程
为确保在符合感染控制原则下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对STEMI患者救治的不利影响,同时结合当前新冠病毒变异快、无症状携带者多的特点,本共识为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地区制订了不同的再灌注策略选择建议。强调无疫情地区应执行胸痛中心常规诊疗流程。由于低风险地区绝大多数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较低,因此,重在筛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可疑人群并对其执行感染控制措施保护下的胸痛诊疗流程,而对不具备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或者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极低的绝大多数高危胸痛患者,尽可能执行指南推荐的常规诊疗流程[14],以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对于中高风险地区,则重点是充分利用当前防控政策和技术进步的优势,及时识别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极低的人群,执行指南推荐的常规诊疗流程,而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及时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可能的患者,执行感染控制措施保护下的诊疗流程,以尽量降低可能引起的交叉感染的风险。除了国家和各地发布的中高风险区外,低风险地区设置的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内的所有医院均执行中高风险区流程。来自封控区、管控区的患者原则上是由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综合性定点医院负责接诊,若非定点医院接诊时应在标准防护下执行中高风险区诊疗流程。
2. 1. 1 低风险地区 (1)低风险地区有PPCI能力的医院(图2):对于明确诊断为STEMI的患者如果能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无流行病学史和症状,48 h内核酸阴性报告。各医院可根据当地相关政策调整),应该按照胸痛中心的常规流程进行PPCI治疗。对于不具备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但无48 h内核酸阴性报告者,应立即核酸采样但无需等待核酸结果,执行标准防护下的PPCI流程,但术后需转入隔离病房或缓冲区监护,待核酸阴性结果后再转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普通床位,核酸阳性者转新冠病毒感染定点医院。对于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可疑有新冠病毒感染的STEMI患者,应进入发热门诊进行溶栓筛查,没有禁忌证者原则上就地进行溶栓治疗,溶栓禁忌或拒绝溶栓者应在额外防护下进行PPCI治疗,术后进入隔离病房额外防护下监护,等待核酸结果后决定是转入CCU普通床位或新冠定点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在上述原则下,还需强调胸痛中心的时间节点管理要求,若因核酸采样或采取防护措施等导致预期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door-to-wire,D-to-W)时间大于90 min的,要改用溶栓策略。(2)低风险地区实施转运PCI为主的医院(图3):对于低风险地区以转运PCI为主要策略的医院,若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应尽可能执行常规转运PCI流程。对无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但无48 h内核酸阴性结果者,若能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20 min内完成转运PCI,应立即完成核酸采样后在标准防护下执行转运PCI流程,术后进入隔离监护病房等待核酸结果;若不能在120 min内完成转运PCI,则执行溶栓流程。对于流行病学或临床症状筛查提示可疑新冠病毒感染者,首选就地溶栓策略,溶栓成功者等待核酸结果再决定是否转运至上级PCI医院。对具有溶栓禁忌证者或者溶栓失败者应在额外防护下转运至PCI医院,但需提前与上级医院协调好相关防护要求。(3)低风险地区以溶栓为首选策略的基层胸痛中心:仍应以溶栓为首选。若溶栓成功,待核酸结果阴性后,转运至上级PCI医院,核酸阳性者转入就近的新冠定点医院进行后续治疗。若溶栓不成功,则在额外防护下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行补救PCI治疗,但需在转运前与上级PCI医院协调好相关防护要求。
图2 低风险地区STEMI 再灌注策略及流程(PPCI 医院)
图3 低风险地区STEMI 再灌注策略及流程(转运PCI 医院)
2. 1. 2 中高风险地区 由于中高风险地区本身就是疫情流行地区,密接者及次密接者通常已经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状态,其他人员通常是接受三天两检或两天两检的全民核酸筛查,但两次检测之间都需间隔24 h以上,若两次核酸结果均阴性则解除医学观察。因此,本共识建议以48 h内2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末次核酸检测后无流行病学暴露史及症状者作为对非集中隔离人员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基本条件。各地应根据当地政策确定非高危人群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具体条件。对于有条件的中高风险地区可考虑将抗原检测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快速筛查手段,有利于早期筛查出阳性患者,但不宜作为确诊依据,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1)中高风险地区具有PPCI能力的医院(图4):明确诊断为STEMI的患者,如有48 h内2次核酸阴性结果,且末次 核酸检测后无流行病学暴露史或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建议加做抗原检测,阴性后可执行常规PPCI流程,术后可转CCU普通床位。但若因核酸采样等延误不能在90 min内完成P P C I 则应改为溶栓治疗。对于不能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STEMI患者,则应首选溶栓治疗,若存在溶栓禁忌证或溶栓失败,则应在额外防护下实施PPCI或补救性PCI,术后进入隔离监护病房等待核酸检查结果。(2)中高风险地区实施转运PCI策略为主的医院(图5):对于能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的STEMI患者,若与上级医院的常规转诊渠道畅通并预计首次医疗接触后120 min内能够完成转运PCI者,则可实施常规转运PCI,否则应选择溶栓。实施转运PCI者需提前与上级接受转诊医院协调好相关流程及防护措施。对于不能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者应首选溶栓治疗,溶栓成功后可等待本次核酸检测结果后再转运。有溶栓禁忌证或者溶栓失败者应在额外防护措施下实施转运PCI或补救PCI。(3)中高风险地区以溶栓为主要再灌注策略的医院:建议仍然以溶栓为首选,溶栓后90 min判断是否成功,成功者可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再转运,溶栓失败者应在标准(可疑新冠病毒感染者额外)防护措施下实施转运。
图4 中高风险地区STEMI 再灌注策略及流程(具有PPCI 能力的医院)
图5 中高风险地区转运PCI 医院为主要策略医院的STEMI 再灌注策略及流程
2. 1. 3 标准防护和额外防护下的急诊PCI手术 对于尚未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STEMI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可能涉及的面较广,人员较多,导致感染扩散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落实感染控制要求至关重要。本共识建议急诊PCI术中采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9]中关于急诊手术的相关要求实施防护。对于尚未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但属于低风险人群实施标准防护措施,包括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防护服、护目镜或面屏、鞋套。而对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及确诊病例必须实施额外防护,即在标准防护基础上增加转运途中的空气和地面消毒、导管室内设备防控、空气地面及设备物品表面消毒措施。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置专门的负压导管室或者指定一个专门的导管室进行此类患者的手术,该导管室应在感染控制部门指导下做好三区二通道方案及术前术后消杀预案。(1)转运:从急诊科转运进入导管室的过程中,所有人员应该在标准防护措施下实施,尽可能经专用通道转运,不具备条件时应有专人紧随转运车后实施空气和地面消杀。(2)导管室准备:导管室值班人员在接到启动指令后①开放专用导管室,关闭运送患者通道两侧的其余通道;②关闭中央空调,开启独立的新风系统及空气净化器;③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C臂的球管、探测器及控制面板套入一次性无菌套,对手术床使用双层一次性床单覆盖,手术室内其他设备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无菌套保护;④医疗垃圾桶备黄色双层垃圾袋套装;⑤准备一次性消毒铺巾材料;⑥备齐术中可能使用的各类耗材,但不开封,在患者到达并完成消毒铺巾后再撕开包装。(3)人员准备:手术室配备术者1名,助手1名,台下护士1名,控制室技师1名,尽量精简参与手术人员。手术人员及台下护士均应执行标准防护,兼顾感染防护和射线防护时可使用超薄铅衣以减少防护措施对术者身体灵活性的影响。防护服、铅衣及手术衣的穿戴顺序为手卫生—穿洗手衣—戴口罩—戴手术帽—穿防护服(或隔离衣)—穿鞋套—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铅衣—手卫生—穿一次性手术衣—戴双层手套。(4)PCI过程:除遵循急诊PCI操作基本要求外,还应注意①术中操作需轻柔谨慎,防止患者血液、体液飞溅,造成污染;②术中需要其他房间的药物或者器械时应由其他人员传递,送入的物品不得直接传出手术操作室;③接触过患者的人员在未脱防护服前不得进入其他区域;④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控制室及操作室;⑤尽量避免操作室和控制室之间的人员流动,如必须进入时穿好防护用具后方可进入操作室;如进入操作室并接触到患者污染物等,不能直接返回控制室,需要脱掉污染防护用具,重新穿戴新的防护用具后方可回到操作室。(5)急诊PCI术后团队及导管室管理:所有参与疑似或未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急诊PCI手术医护技人员都存在围术期感染风险,应按照防疫规范实行暂时隔离,直到该患者的核酸结果为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术后患者核酸结果阳性或者术前已经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手术人员应按照医院的疾控要求进行“医学观察”二周,观察期间出现异常,及时上报并治疗。术后导管室应严格执行终末消毒。
NSTE- ACS的处理主要依据缺血危险分层决定实施再灌注治疗时机[15],其中缺血极高危患者需要在2 h内实施紧急PCI治疗,而缺血高危患者需要在24 h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低危患者可以在72 h内完成介入治疗。目前绝大多数地区都可以在数小时内获得核酸采样检查结果,因此,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对NSTE-ACS影响最大的是缺血极高危患者。本共识强调无疫情地区要遵循胸痛中心常规流程,疫情低风险地区原则上应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筛查、48 h内核酸结果等综合判断NSTE-ACS患者是否属于可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或者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极低者,该类患者可以按照常规途径实施2 h内急诊PCI治疗。不能排除、疑似或确诊新冠病毒感染者,应在积极药物保守治疗下进行二次评估,若仍属于缺血极高危则应在标准甚至额外防护措施下实施紧急PCI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中高风险地区则原则上应强调在规范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二次评估,若仍属于缺血极高危,意味着患者的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应该在防护措施下进行紧急介入治疗(图6)。不同疫情风险地区和不同级别医院可参照前述STEMI流程执行缺血极高危患者的救治流程。缺血高危患者原则上等待核酸阴性结果后实施早期PCI治疗,核酸结果阳性者应权衡风险-获益后决定是否在新冠病毒感染期间实施介入治疗,缺血低危确诊/疑似或不能完全排除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原则上不在疫情严重期间进行介入治疗。
图6 中高风险地区NSTE-ACS 患者的诊疗流程
基本原则:主动脉夹层的基本处理流程同ACS。无疫情地区应恢复常规诊疗流程。低风险地区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新冠病毒感染筛查后,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或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极低者应按照常规流程进行诊疗。中高风险地区也应在新冠病毒感染筛查后在落实相应防护措施下尽快将主动脉夹层患者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因为该类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很高,高度依赖医院的救治能力。
主动脉夹层需要经过增强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方可确诊,对于不能排除/疑似及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CTA检查环节及运送环节均应做好防护,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极低者应该在标准防护措施下进行,疑似或确诊新冠病毒感染者应该在额外防护条件下进行。对于首诊于基层医院患者,若有CTA检查条件但阅片诊断有困难时,可通过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的网络远程会诊获得帮助。
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后,根据主动脉夹层类型、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是否稳定、所在医院是否有具备外科/介入治疗条件、是否为新冠定点医院、是否有隔离手术室等综合考虑后决定后续诊疗流程。基本原则是对于A型夹层应尽早实施紧急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情况不稳定的B型夹层应尽快实施急诊介入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均需在相应的防护条件下实施(图7)。
图7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主动脉夹层的救治流程
低风险地区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新冠病毒感染筛查后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或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极低者应按照常规流程进行诊疗。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救治,基本原则是尽可能依托具有CTA条件的首诊医院完成全部诊疗过程,即使是高危的肺动脉栓塞,亦可在上级医院的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因此,原则上不应转诊。有溶栓禁忌证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可以考虑参照ACS的急诊PCI流程在防护下实施介入治疗。
由于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长,很难通过“120”接警人员的简单问诊明确或者排除胸痛患者是否同时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因此,除了无疫情地区外,承担院前急救的救护车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相关的防护标准应按照国家卫健委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转运工作方案(第二版)》[10]的要求落实。当急性胸痛患者呼叫“120”后,随车医师在询问胸痛病史的同时,一定要在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的同时查看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码及行程码,询问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症状及流行病史。条件许可时,可在现场或者救护车上完成首份心电图后立即远程传输至最近的胸痛中心。若临床能够完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则可遵循胸痛中心常规流程;若疑似新冠病毒感染,则进入发热门诊筛查;若仅凭临床特征不能确定是否疑似新冠病毒感染,则送至急诊科进行排查。
对于救护车首份心电图明确诊断为STEMI的患者,且在再灌注时间窗内,在疫情低风险地区且患者可以基本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或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性极低,可执行胸痛中心的常规流程实行绕行急诊直达导管室。但在中高风险地区不建议绕行。对于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及中高风险地区的患者,预计到达医院实施再灌注时间会延误时,如果已有成熟的院前溶栓经验,并有良好的防护条件,在进行远程传输并确认STEMI诊断后,可以开展院前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根据患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程度送往就近医院的急诊科/发热门诊进行后续诊疗。
胸痛中心强调的是区域协同,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转运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地点接受最佳治疗。无疫情地区应执行常规转诊流程。低风险地区尽可能在完成新冠病毒感染筛查前提下按照常规流程实施转运。但在疫情严重地区,应遵循传染病防控优先原则,充分利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所建立的远程医疗网络,使急性胸痛患者尽早明确诊断并采用风险-效益比最大化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是就地诊疗为主,尽可能减少转运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只有当首诊医院不具备基本诊疗条件时方可转运至其他医疗机构。
对于中高风险地区确实需要转诊的患者,应落实好转诊救护车人员的防护措施,并需提前与上级接受转诊医院协调好转运事宜。对于封控区及管控区的患者实施转运前应根据当地防疫政策决定是否要提前向防疫指挥部报备,涉及跨区域转运时,尚需提前做好对接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在首诊时完成核酸采样和送检工作,并追踪结果,及时向上级医院通报,以最大限度缩短排除或者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时间。
疫情防控期间,各项时间节点管理应在遵循感染控制要求和新冠病毒感染筛查流程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时间、加快救治速度。但仍应执行时间节点管理制度,如实填报数据,对于因防护措施或者筛查导致的延误,应客观、如实、及时地在数据库备注栏和病程记录中记录。
凡是急性高危胸痛且不能完全排除/疑似/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必须在胸痛中心数据库登记上报,手术原始记录本上应标注“新冠病毒感染”或“疑似新冠病毒感染”字样并按照时间节点的规定填写,以备溯源。
在疫情低风险地区,原则上应尽可能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落实常态化的定期培训、三会等持续质量改进工作。中高风险地区因限制聚会,集中性的培训、联合例会、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等工作应暂停或者改为网络会议形式举行,建议各单位充分利用远程会议模式、微信群自学等形式开展常态化培训和讨论。因疫情防控推迟或取消的各类工作计划应在胸痛中心工作日志中记录并说明,当进入无疫情或低风险状况后尽快恢复常态化的培训和持续质量改进工作。
共识编写专家:向定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徐亚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易绍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赵逸凡(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彭文辉(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共识讨论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边惠萍(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陈纪言(广东省人民医院),陈良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韵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程晓曙(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丛洪良(天津市胸科医院),方唯一(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傅向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传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格桑罗布(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顾晓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侯爱洁(辽宁省人民医院),黄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贾绍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孔祥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保(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春洁(天津市胸科医院),李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治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刘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刘强(深圳市中医院),陆士娟(海口市人民医院),罗爱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马根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马礼坤(安徽省立医院),马依彤(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曲新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沙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沈成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石蓓(遵义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苏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王斌(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景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伍贵富(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向定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徐亚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颜红兵(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丽霞(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杨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杨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杨志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叶健烽(东莞市中医医院),易绍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尹作民(青岛市中心医院),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余宏伟(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袁祖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国兴(广州市石井医院),张金霞(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张勇(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钲(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曾秋棠(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赵兴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郑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郑昭芬(湖南省人民医院),周强(深圳市急救中心)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