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公交车行驶在泥泞不堪的山路上,路的另一边是悬崖……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特岗教师范琳琳一直记得第一次去阿用乡者兰小学报到时的情景。那时,正值雨季,很多路段被山上滚落的泥土和石块覆盖,中途有一段路上司机担心路基塌方,让乘客下车步行通过。
“当时吓蒙了。”范琳琳说,她在富宁县城长大,乡村的状况超出她的想象。“上班的路这么危险,到学校会怎么样呢?”在忐忑中,范琳琳开启了自己的乡村教师生涯。
刚到学校时,崭新的教学楼让范琳琳眼前一亮,但教师宿舍又让她崩溃了。那时学校的教师宿舍还没有建好,临时在楼顶搭了一个铁皮房给教师住。宿舍的积水一直扫不完,还不时有蜘蛛和各种蚊虫出没,床铺是学生用的,只能蜷着睡。
“真想拎了包就走。”范琳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第一个晚上她是躲在被子里哭着熬过的。
但是,学校极度缺人,新教师没有任何适应时间,直接上岗。范琳琳接手了四、五年级的数学课,并且负责全校的音乐课,还当了四年级的班主任。
刚从大学毕业,突然面对那么多课程,那么多学生,范琳琳压力很大,一个星期就病倒了。
范琳琳不断在课堂上引入各种网络课程资源。
勉强过了一个多月后,到了进城参加培训的时间,范琳琳准备出发时,学生们却很紧张,一个劲儿地问:“老师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原来,学校教师流动性很大,孩子们担心她走了就不再回来。
当她结束几天的培训回来的时候,刚过学校外的小桥,就远远地看到学生们站在学校楼梯上朝她挥手,然后跑到校门口迎接她。有的学生还送上自己做的小卡片,拉着她的手说:“老师我想你啦。”
在那一刻,范琳琳觉得自己走不掉了。“我到学校的时间不长,但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他们那样依恋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学校的学生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而且大多数学生是寄宿的。除了学习外,老师还要照顾学生的衣食起居。“有时候觉得自己像是孩子们的妈妈。”范琳琳说。
范琳琳记得,一个深夜,班上一个男孩发烧,她着急地打电话给孩子爸爸,但他爸爸在外务工没办法回来,奶奶年纪大了也不能来。范琳琳跑到学校旁边的人家里借了退烧药给孩子吃下,一直等到他退了烧。
一个人上多门课,还是经常让范琳琳感到力不从心。她本科学的是学前教育,对小学教学有些不适应。
“很多事情我不会做,比如组织班会。”范琳琳说。让她感到幸运的是,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还通了网络。
入职之后她便在富宁县教育体育局的组织下参加了“青椒计划”,边工作边在线学习如何管理班级、开展教学、设计课程、开展体验式班会等。
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她让学生把气球放到肚子上,体验妈妈怀孕的艰辛。孩子们一整天带着气球,开始像玩一样,特别兴奋,慢慢地便感觉到累了。有的孩子不小心把气球弄破了,沮丧地大哭起来。
活动最后,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范琳琳记得,班上一个单亲孩子写下了一句话:“妈妈,虽然你在我出生后就离开了,但还是谢谢你把我生下来。”
范琳琳让学生们给父母写信,她帮学生把信拍照发给在外务工的父母。很多父母是第一次收到孩子的信,特别感动,都给孩子回了信,范琳琳又把这些信打印出来交给学生们。
“有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有一点冷漠,不善于表达感情,这些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范琳琳说。
在自己的在线学习中,范琳琳了解了很多网络课程资源,经常在线观看这些视频,学习设计课程,更好地备课。
一次周五放学之后,范琳琳正在办公室的电脑上看一个舞蹈课,班上一名学生进了办公室,便跟她一起看。学生也很喜欢这个视频课,到了周一,还问她什么时候能上这个课。范琳琳便尝试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课,特别受学生欢迎。
自那之后,范琳琳不断在课堂上引入各种网络课程资源,比如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等,有直播课,也有录播课。
在这些网络课堂上,范琳琳充当了助学的角色,为学生准备上课用的材料,调适设备,讲解较难的内容,收集作业。学生不只是听课,还可以通过摄像头和主讲老师对话,也能和其他学校的孩子们面对面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很多老师说范琳琳是“瞎折腾”,因为网络课程大多是音乐、美术等素养类课程,对考试没有用。但范琳琳在学生身上看到了变化,“他们视野更开阔,会自己主动学习。”有时范琳琳出去参加培训,学生也能自己登录账号,操作电子白板,还能跟主讲教师连麦,完成网课。
一年的在线培训结束后,范琳琳主动申请成为青椒网络课程的助教,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接受培训的新学员服务。她也获得了更多网络课程资源,不但自己继续学习,还能帮助全国各地上万名老师学习。
因为丰富的网络教学经验,范琳琳被借调到富宁县教体局帮助全县打造专递课堂,利用互联网向农村薄弱学校推送优质教学资源。2021年,富宁县的《e网助力乡村·教育静待花开》成功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全国在线教育应用创新典型案例,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区(县)。
“我相信,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互联网教育的帮助下可以逆袭。”范琳琳说,之前她运用网课帮助了自己班上的学生,现在通过专递课堂,可以帮助全县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