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
本周沪指跌破3000点,下探至2900点下方。市场一片恐惧之时,投资人依然在等待更多的政策明牌。本周五,市场对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反应热烈。本周接受本刊采访的私募界人士周良(少数派投资创始人兼基金经理)、彭旭(北京鼎萨投资董事长)、陈理(上海实力资产CEO)、王文(香港博文基金董事长)、林存(森瑞投资董事长)、@唐史主任司马迁(财经博主),有的一直满仓操作,有的也开始左侧布局。他们一致认为,虽然看不清市场到底会调整多久,以及哪里才是底,但对于优质个股而言,已经到了布局的好时候。
《红周刊》:近期,市场大幅调整是多因素合奏的结果,俄乌战争、美国通胀严重进入加息周期、人民币贬值、宏观经济下滑,房地产和消费都非常萎靡,疫情影响深远,不仅消费,物流农耕都受波及,市场对5.5%经济目标以及“跨周期+逆周期”的存疑,让投资人情绪非常悲观。除了这些,各位还有补充吗?
陈理:我认可《红周刊》刚才所说,从本质上讲没有新鲜事,股市从诞生起就存在的乌合之众、羊群效应的反映,是市场先生狂躁抑郁症交替发作的结果,中国股市作为新兴+转轨的不成熟市场,真正的长线资金和长期投资者比例偏小,结构决定功能,这种市场结构决定了它的波动偏大。
@唐史主任司马迁:市场回调还有去年抱团股负反馈的因素,在悲观情绪下市场缺乏增量资金,下跌不可避免,就在杀估值的过程中,刚才《红周刊》提到的多因素叠加。
此外,现在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不少未经历过大牛熊考验,缺乏应对经验。反观这波受影响较小的机构产品,经理人都经历过2015年的考验。
《红周刊》:沪指本周失守3000点,各位怎样理解现在这个位置的风险和机会呢?
周良:市场的风险变小而不是变大了。大家想想,公司还是这些公司,股价平均便宜了30%。是一年前沪深300的5900点风险大,还是现在4200点的风险大?
感觉风险大,实际风险未必大。被封闭在小区里,身边新冠病例快速增加、听着世界动荡不安的新闻,看着股票持续下跌,担心着明天能不能抢到菜,这都在影响投资心理。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讲,由于近因效应,人类容易对近期发生的事件,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做决策的时候,偏向给予近期因素更多的权重,甚至简单线性外推。导致市场越是下跌,大家觉得风险越大,情绪越悲观。但这往往不是未来的实际情况。
而且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和3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态以及市场的反应看,政策底已经非常明确了。
王文:总体来说,现在市场调整已经到位,但市场有两种力量在“博弈”。一是很多传统行业的PE很低、分红率很高,这些行业现在是很好的买入时机;另一面,经过近几年热炒,赛道股估值被炒到很高的位置,现在仍在回归,好像并未到位。矛盾双方究竟哪一方力量会更大,没法预测,但很多股票是非常具有投资价值的。
彭旭:市场的整体情绪未完全稳定,但这轮调整后,好股票确实更加便宜了,新能源等很多领域的头部公司已经出现了明显低估优势,逐渐进入价值投资区域。
@唐史主任司马迁:我也认同前述几位嘉宾的观点,但从当下看,关键是怎么恢复信心。比如针对疾控方案怎么调整,既能抗疫又能同时发展经济。对“跨周期+逆周期”的调节,现在工具箱都还没怎么开,目前看新老基建后续还要持续发力。
《红周刊》:确实市场不缺钱,短期还是缺信心,估计后续政策的明牌会越来越多。
目前大盘几乎已经跌回14年前金融海啸的估值状态,而2008年中国的GDP仅有32万亿,现在则是120万亿附近。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反复升级股市调整了一年,在年底最低点的时候,沪深300的市盈率是9.8倍。成为了上轮行情的起点。目前沪深300的市盈率是10倍。基本持平了。
结合当下的估值,请嘉宾谈谈当下是如何操作的,仓位如何,现在是到贪婪的时候了吗?
王文:在资本市场将近30来年的时间,我的观察,过去股票的估值大概在8至30倍区间波动,到50倍就会觉得贵,参与人也很少。但最近几年,市场估值在3至300倍区间波动,这势必造成一些股票跌下来就没底,很多股票跌去了百分之七八十,还有六七十倍的PE,依然难言到底。过去几年,一些伪价值的投资理论把人心搞乱了,不少资金卷到疯狂的领域,最后必将承受泡沫破灭的痛苦,这个痛苦将是长期的,短期无法解决。
这一轮市场调整,我一直满仓。主仓位主要在煤炭、金融、电讯等这类低估标的,而且市场表现不错,在这轮大幅调整中并不感到焦虑。当下这些传统行业很多公司仍很低的,毕竟会有一个均值回归的过程。
周良:当下的估值,再往下的空间很小。市场越是动荡,越要坚定满仓。但也不容易操作,对于我们私募基金经理来说,由于往往有预警平仓的限制,还要有很强的心理抗压能力,需要承受净值的下跌和投資者的质疑。
林存:除了刚才《红周刊》谈到的整体市场估值,现在医药医疗的估值更是十几年来少有的低估值时期,净资产回报率已经高达20%以上,非常的歪曲。我们也在重仓位医药医疗股运行,只是投资相对集中在优势产业上,虽然回撤不少,但是我们始终对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及医药股的长期行情,充满信心。
陈理:这是千年等一回的良机。因为遇到股灾的概率是十年一次;遇到战争的概率是五十年一次;遇到疫情的概率是一百年一次;同时遇到以上三件事的概率是千年一次!我们是长期价值投资风格,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要成为伟大企业的拥有者而不是交易者。在市场恐慌、整体低估的情况下,是90%以上高配,要做逆行者,不要为股价波动和市场情绪所动。
彭旭:短期看市场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很难判断。但市场见底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前期的热门赛道股开启领涨,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近期,煤炭、银行、地产等板块都有轮动表现,但更多是短期因素的驱动,很难对市场构成提振。
《红周刊》:也请各位嘉宾谈谈当下时点大家重点侧重关注的机会吧。先请王文先生,您一直看好煤炭股的机会,除了低估还有别的原因吗?
王文:优质煤炭股现金流、分红都非常好,另外就是估值实在太低了,即使上涨一定的幅度,还会有很大的均值回归的空间。现在很多煤炭股还依然是3至5倍的PE,七八个点的分红。
当然,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也调整到位,现在很多食品饮料都不贵,现在这个阶段配置也是不吃亏的。
《红周刊》:周良先生一直比较关注银行股,当下的投资机会如何?
周良:当前的银行股是胜率很高的投资机会,因为银行的估值低、分红稳定,资产质量和盈利情况继续在改善,机构投资者的拥挤度又很低。银行利润增速的低点是2020年,去年开始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利润增长周期,资产質量还在不断好转的过程中,计提的拨备不断减少,利润可以更多体现。从已经公布的一些一季报来看,一些银行的利润还超出了市场预期。
《红周刊》:除了银行,还有哪些领域您觉得也具备投资价值呢?
周良:从估值对比、政策环境、投资者行为等方面看,我们也继续看好银行、地产、煤炭、基建等行业边际变化继续向好的行业。
此外,港股互联网股票也有了很好的收益风险比。有的互联网平台公司的估值只有十多倍了,比一些价值股还低。而监管再加强和中概股退市风险都在降低,投资者的恐慌心理在平复。未来利润虽有不确定性,但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仍有成长性。
成长风格中的高景气行业经过大幅调整,也进入买入区域,如锂矿、半导体、新能源车、光伏、CXO等高景气行业,业绩增速没有低于预期,而估值风险大大释放了。
《红周刊》:财经博主@唐史主任司马迁更喜欢聚焦成长,尤其是消费电子领域。
@唐史主任司马迁:从消费电子下沉到汽车电子,是我看到的主要方向之一。汽车电子的确定性比较强,不论市场牛熊,类似IGBT、碳化硅这种跟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相关的,都会是无法阻拦的大趋势。其次是芯片,高端芯片风险较大,但中端芯片,尤其是对制程没有太高要求的领域,还是值得看好的,比如汽车的某些应用场景方面。芯片领域除了常用半导体,半导体设备和上游的耗材也值得跟踪。另外,材料也是一个方向,无论是芯片还是新能源、光伏,最后都会归结到这个领域,材料方向将来肯定会是大牛股辈出的地方。
除了成长,老基建中的核电也是被市场低估的领域。最近中国核准了6台核电机组,而按照相关规划,国内核电建设节奏有望按每年6~8台推进,但市场解读为批了6台就会按这个节奏走。实际上,第一批处于审慎态度以及选址等各种磨合,所以只批了6台,这跟市场是存在预期差的。但这个预期差迟早是要修复的。
《红周刊》:陈理先生一直比较关注中药板块的龙头,您再谈谈吧。除了中药,对这个千年等一次的布局,还有其他好的配置机会吗?
陈理:我依然看好中药龙头,去年是中药黄金十年的元年,未来十到三十年的大机会仍是“吃药”(包括健康酒),而且“生老病死”全覆盖的全能冠军选手更容易胜出。
我们长期聚焦五大盛产千里马的肥沃草原:大消费、大健康、大金融、大能源、大智慧。目前这五个领域均出现严重低估的机会,有的已经符合十倍股的标准。从选股标准看,我们聚焦伟大企业和具有伟大潜质的企业两类。
《红周刊》:最后请林存先生谈谈您一直重仓的医药股吧。医药股2022年一季报营收及净利润出现分化,有的大增有的大跌,您怎么看医药股未来市场表现?当下投资医药股,需要关注哪些变量?
林存:一方面医药股下跌已久,估值的横向比较开始有优势,而未来在宏观不确定性,反而刚需性更强。其次,不少医药的细分领域,如CXO和医美消费,基本不受疫情影响,年报和一季报的增长仍然非常高,使资金有所回流。我倾向医药在熊市的防御性会逐渐显现,提前见底的可能性很大。
《红周刊》:再谈谈您一直看好的CXO的行业的具体投资机会吧。
林存:CXO领域的业绩数据很亮丽,如药明康德的一季报业绩翻倍,未来订单也相当饱满,这在当下环境下非常难得。但熊市下,大家对正面的数据通常反应不积极,而对非常远期的事情比较担忧,比如中美关系下的长期全球分工等,这使得CXO的行情发展,还是存在犹豫不前的状态。但CXO相对其他医药子行业明显抗跌了,真正的行情,仍然需要国内宏观稳定才能确定。
用非常远期的视角,我认为中国的CXO产业在全球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球化合作不应该彻底分裂。同时,中国的医药工业要向前发展,CXO是底层基石,这个产业不行,中国的创新药永远上不来。所以,我认为CXO最终的结局还是要不断向上做大做强,这个是历史的使命,这个任务还远未完成!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本刊记者李健、王飞、齐永超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