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东,周廷红,田肖宜
(西华师范大学 a.教师教育学院;b.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也对幼儿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提出了详尽要求。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幼儿教师具备的胜任力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是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提高幼儿教师胜任力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通过输入主题“幼儿教师胜任力”“幼儿园教师胜任力”,以2007年1月1日—2021年11月13日为时间跨度,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6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剔除相关度较低文献、重复文献、无效文献、文献综述,最终获得85篇文献。
近十五年,我国“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研究者开始关注幼儿教师胜任力;2019年相关研究文献最多,发文量达21篇,占比16.7%,主要源于2019年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的举办(见图1)。可见,幼儿教师胜任力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的空间有待开拓。
图1 总体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梳理文献发现,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象覆盖面广泛,涉及幼儿教师、90后幼儿教师、足球教师、优秀幼儿教师、转岗幼儿教师、男教师、新入职教师、主班教师、园长、(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前专业学生、保育员。其中,幼儿教师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占比77.6%;其次为男幼儿教师,占比7.1%,集中于幼儿园男教师胜任力对幼儿性别角色影响的研究;再次,有6篇(7.1%)以农村为调研区域,4篇(4.7%)以少数民族地区为调研区域,可见研究者已开始关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师资质量。
梳理文献发现,在筛选出的85篇文献中,29来自优秀硕博论文,7篇来自核心期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篇)、《心理学探新》(1篇)、《中国特殊教育》(1篇)、《上海教育科研》(1篇)、《学前教育研究》(3篇),总比重值未达到全部相关文献的50%。总体看来,大多数研究者未能进行深层剖析,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深度和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拓展主题,将幼儿教师胜任力进行分类研究,如教学胜任力(7篇)、健康教育胜任力(4篇)、管理胜任力(2篇)、沟通胜任力(8篇)、融合教育胜任力(2篇),但相关研究文献量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学前融合教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领域的热点,国家相继出台文件促进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研究者秦弈开始对幼儿教师融合教育胜任力进行现状调查(2020)[1],并编制了幼儿园融合教育胜任力问卷(2021)[2],丰富了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主题。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者基于“胜任力”的概念对“幼儿教师胜任力”进行定义,但目前学界还未统一定义。朱晓颖将幼儿教师胜任力定义为:幼儿教师个体所应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是为适应幼儿教师这一岗位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的总和。[3]黄圣鸿、胡小燕等研究者指出,幼儿教师胜任力指幼儿教师能够有效或者出色完成本岗位工作的个体特征,这种个体特征优于大多数其他教师。[4]余琳燕将幼儿教师胜任力界定为:在师幼交往教学活动中,能够将高绩效幼儿教师与一般普通幼儿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持久的特征。[5]娄小韵将幼儿教师胜任力界定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 用以区别优秀幼儿教师与一般普通幼儿教师一些潜在特征。[6]
已有研究中,有关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研究最多,胜任力冰山模型是研究者普遍应用的模型,该模型将胜任特征结构比喻为处于海平面上的冰山,“海平面”以上胜任特征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包括知识、技能;“海平面”以下冰山部分是难以检测的隐性特征,包括特质(心理生理特征)、动机和自我概念(价值观)。王强、宋淑清构建了由8项鉴别性特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力、幼儿学习领域的掌握度、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力、幼儿课程开发与应用力、丰富安全学习环境营造与监控力、专业与组织承诺度、幼儿多元个性理解与引导力、专业实践反思与调控力)与8项基准性特征(对幼儿的爱心与细心、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活动整合力、幼儿园文化适应与变革力、多种评价手段灵活掌握度、团队协作与个人创造力、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积极而稳定的情绪)组成的胜任力模型。[7]董圣鸿、胡小燕等基于BEI构建了包括基准性胜任特征和鉴别性胜任特征的胜任力模型,前者指的是个人特质,后者包括沟通与交往、专业知识与技能、自我意象、追求卓越、成就能力等五个维度。[4]黄翯青、李雪莲等构建了冰山之下的隐性胜任力模型,包含6个特征:效率相关特征、自我管理特征、情绪感情特征、自我导向相关特征、人际导向相关特征、职业品质相关特征。[8]汤舒俊、徐红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来构建幼儿教师胜任力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人格魅力、育人导向、专业素养和职业承诺。[9]
高健对全国范围内4300名幼儿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总体上南方地区幼儿教师各方面的健康教育胜任力高于北方地区;沿海地区高于内地;幼儿教师胜任力实践操作能力优于认知能力;幼儿教师健康胜任力表现出阶段性与不平衡性。[10]杨雅清以河北省示范性幼儿园优秀幼儿教师(共计852名)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北、 内蒙古、四川、贵州全国8省市为参照标准,研究显示,河北省幼师胜任力水平、能力水平和人格水平均高出上述8省市均值。[11]在张冬梅的量表设计中,中位数为2.5,研究数据表明幼儿教师教学胜任力各因子均分为3.23,处于中等水平,幼儿教师教学胜任力在年龄、教龄、学历、幼儿园等级等变量上存在差异,其中收入和园所性质是突出影响因子。[12]陈瑞对天津市20所幼儿园教师调查发现,天津市幼儿园教师的胜任力总体得分为3.34,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科研与引领能力较低,且进一步对各个不同变量的表现进行了检验,发现在年龄、职称、专业性、园所性质、园所区域、有无子女等变量上存在差异性。[13]谢华对四川省三个城市的212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四川省幼儿教师的胜任力总均分为3.87,处于中等水平,学历、区域影响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14]综上所述,现有研究者的研究数据一致得出,幼儿教师胜任力均处于中等水平,胜任力各变量因子影响水平呈现出差异性与不平衡性。
当前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低、师资质量不均衡是幼儿教师胜任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刘洁认为,西安市幼儿园教师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工作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明显;教龄与学历差异较大、收入与社会地位低致使幼儿教师自主重构知识积极性不高;幼儿的特殊性导致教学反馈机制难以建立。[15]杨帆认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性别、教龄、年龄、职称等方面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较低,以非学前专业的低学历幼儿教师为主;教师少任务重、农活多等导致幼儿教师对学生关注度低。[16]谢华在研究中发现,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低,且随着教龄的增长,幼儿教师对教学逐渐失去热情,渐渐产生职业倦怠。[14]
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年龄、有无编制、学历、有无子女、第一学历、培训、教龄、幼儿园所在地、园所性质、焦虑、个人特质等。研究者普遍认为:教龄、年龄、学历是影响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张英娥认为,有无子女会影响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有子女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总体上高于无子女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一方面,有子女的幼儿教师已具有一定的教龄,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有子女的幼儿教师会将自身的育儿经验、心得等迁移至工作中,对工作产生积极作用。[17]熊峰在研究中发现:社会保险的购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教师胜任力,相应的社会保障能满足幼儿教师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继而使幼儿教师抱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同时强化其工作动机。[18]杨帆认为,幼儿园所在地影响幼儿教师胜任力。农村幼儿教师身兼数职,家庭事务繁多,农事繁忙,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缺乏时间与精力提升自我。[16]
研究者主要从幼儿园教师自身、园所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探讨提升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策略。从幼儿教师发展角度出发,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刘洁[15]、秦旭芳等[19]认为,要倡导幼儿教师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储备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以此促进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达成一致。从园所角度出发,研究者普遍认为要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有针对性地完善幼儿教师知识结构,最终使其达到胜任状态。黄春瑜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对幼儿教师进行重新定位,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20]王燮辞提出进行园本培训,以2011年底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南,以幼儿教师需求为培训标准,由园长提供培训条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以丰富幼儿教师知识。[21]从社会角度出发,研究者认为要为幼儿教师创设良好的发展条件,促使其胜任力水平提高。但菲、耿雅琦提出加强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通过促进高校与幼儿园的联合培养,提高幼儿教师胜任力。[22]张翠云提出首先要保障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其次要正确引领社会舆论,维护幼儿教师形象,提高幼儿教师社会评价与社会地位,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职业幸福感。[23]
目前,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主题覆盖面广泛,研究内容集中于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同时学界已开始初探某一方面胜任力,涉及心理学与特殊教育等,但相关研究文献不够多,相关问卷的编制也不够完善;其次缺乏实证研究,现状分析不够透彻,如在分析幼儿教师胜任力影响因素时缺乏对家庭环境方面的深入思考,对幼儿教师胜任力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把握不准,研究者多从经验方面探讨提升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深度亟待挖掘。
已有研究中仅6篇(7.1%)以农村为调研区域,4篇(4.7%)以少数民族地区为调研区域,缺乏对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致使已有研究的提升策略缺乏适切性与针对性。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问卷法、BEI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资料分析法占比2.4%,观察法占比3.5%,德尔菲法占比5.9%,比较研究法占比1.2%,未能综合运用问卷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深入调研,因而难以把握幼儿教师胜任力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另外,仅3篇(3.5%)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视角出发,即邴启迪[24]、刘洁[15]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进行文本分析提炼幼儿教师胜任力特征,王燮辞从“专业标准”视角提出幼儿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21],因此幼儿教师胜任力特征有待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挖掘。
首先,已有研究开始转向关注90后幼儿教师、男幼儿教师、优秀教师、新入职教师、转岗幼儿教师、主班教师、足球教师、园长、保育员、(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研究对象基本涉及学前教育所有相关人员,但样本数量少(最少样本量为30),取样范围小,缺乏代表性。其次,由于研究样本取样困难,取样的优秀幼儿教师多由园长推荐,且对“优秀幼儿教师”无统一评价标准,又缺乏统一选样标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研究主体力量薄弱不仅影响研究的结果,还影响研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研究质量。通过梳理筛选文献发现,研究主体以高校师生、研究所研究员为主,研究机构较为单一,缺乏一线幼儿教师的研究以及各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另外,仅2篇(2.3%)来自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研究,其中1篇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篇发表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8篇(9.4%)来自一线幼儿园教师,其文献最高下载频次为159次,最高索引频次为3次。由此统计数据表明,一线幼儿园教师的研究成果不多,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也亟待提高。
我国关于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起步晚,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缺乏深度。首先,要基于已开发实用性较高的教师胜任力测评工具,增加已有研究主题的实证性研究,准确把握幼儿教师胜任力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各变量因子与胜任力的关系等。其次,要深入解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相关政策文件,把握政策文件精神,提炼幼儿教师胜任力特征,拓展新的研究主题,如劳动教育胜任力、礼仪教育胜任力、保育胜任力、课程开发胜任力、科研胜任力等,以丰富研究内容。
首先,要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法、BEI行为事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观察法、马赛克法来探索幼儿教师胜任力,如运用比较研究对胜任力的某一维度、变量因子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对不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如对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与乡村等进行比较研究。其次,要从幼儿的角度了解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相关内容,并针对性提出提升教师胜任力的对策。最后,要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将胜任力放在医学、心理学、特殊教育等领域进行融合研究,使得有关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实证研究日渐深入与丰富。
首先,样本的选取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要体现幼儿教师胜任力特征,选样前要明确所需样本的标准;其次,要扩大样本的覆盖面,进行多区域样本选取,增加样本量;要根据地域特点(如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地区、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等)、研究主题(如新入职教师胜任力、融合教育胜任力、健康教育胜任力、班级管理胜任力等)进行样本选取,严格按照选样标准进行抽样,加强样本的代表性,强化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扩大研究队伍,鼓励相关机构及其人员特别是一线教师参与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主要运用BEI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主观性较强。一线教师对幼儿教师胜任力现状的了解更客观、更真实,一线幼儿教师以研究者身份参与研究,有助于提高胜任力提升策略的可行性,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高校、幼儿园及其他机构间的合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相关的研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