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开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空间

2022-05-05 08:01达巍周武华
神州学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文机制交流

文| 达巍 周武华

(作者达巍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周武华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高度出发,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弘扬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高度出发,极富创造性地提升了中外人文交流理念,卓有成效地拓展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为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全新空间,为世界各文明间的交流提供了强大助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世纪疫情,中外人文交流为世界注入了“稳定剂”“粘合剂”,也为冷峻的国际关系现实注入了一股富于温情的人文力量。

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我国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为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搭建了中外人文交流的工作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新路。

从人类文明形成开始,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就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中,以民间社会为主体的文化交流、民间交流源远流长;以政府为主体、社会为客体的公共外交也早已蔚为大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的人文交流在理念上与这些概念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鲜明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是人文交流体现了文明文化交往中政府与民间的辩证关系,政府推动文明文化交流互鉴,文明文化交流互鉴支撑推动政府间关系,带有当代中国的鲜明特色。人文交流以社会、民间为主体,但是政府的规划、支持与推动也不可或缺;人文交流的范围可以无所不包,但又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青年和妇女交流为主干。这就解决了公共外交中政府色彩过强、民众外交过于松散自发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将人文交流提升为对外关系的支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大创见。在学理意义上,这一理念结合并突破了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依托国家和政府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文明、文化、认同因素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中外人文交流进行了重要的顶层谋划。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人文交流首次进入中国执政党的最高战略谋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进一步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指导思想。2017年7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首次针对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的专门文件,也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对人文交流工作作出的最富体系性的擘画。放眼世界,从国家战略最高层对人文交流或相关工作作出整体性部署的国家并不多见。

过去十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搭建了全覆盖的中外人文交流机制。2000年11月,中俄两国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07年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此后,我国陆续建立了十大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包括中美(2010年5月)、中英(2012年4月)、中欧(2012年4月)、中法(2014年9月)、中印尼(2015年5月)、中南非(2017年4月)、中德(2017年5月)、中印(2018年12月)及中日(2019年11月)人文交流机制。这些机制覆盖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重要区域一体化组织和主要新兴国家、人口大国等。与我国建立人文交流机制的国家数量持续扩大,人文交流合作会议频率大幅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更加深入。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至今,在人文交流机制下我国与合作国共开展37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包涵教育、科技、环保、文化、卫生、社会发展(涵盖体育、妇女、青年、社会组织)、地方人文合作等多个领域和层面,充分发挥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示范带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始终对中外人文交流高度重视,并在重大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之前给出指导意见。这确保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始终能够服务于中国对外战略全局。2013年以来,习近平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积极开展双边与多边人文交流,在外事访问及接待来访中都安排有人文交流活动,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中国灿烂的文明。习近平在出访期间发表讲话时,经常提及出访国和中国的文化名人、文艺名篇、思想传统,搭建民心相通之桥,展现文明互鉴的精神。彭丽媛教授在中外人文交流过程中也积极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传递中国人文精神。

2021年7月18日,“共迎未来”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迎冬奥倒计时200天活动在张家口举行 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晓

各领域的人文交流工作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外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呈现出高水平、宽领域、多层次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相结合的人文交流活动,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青年、旅游、新闻媒体、地方合作等领域和层面。

在教育领域,中美实施“千校携手”“知行中国”、清华-苏世民学者项目等引领示范性项目。中法两国积极开展百校交流计划、中国法文课程班项目、中法语言助教交流项目等。2019年,俄罗斯首次将中文作为外语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体系,这意味着中文成为继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后俄罗斯高考外语科目的第五种选考语言。

十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2000年11月,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成立,2007年7月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青年等领域的合作分委会。人才联合培养、高校联盟、卫生防疫、旅游投资、媒体交流工作,以及青少年运动会、文化节、电影节、档案展、青年代表团互访等各项活动有序推进。

2012年4月建立。机制建立以来,合作领域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旅游、体育、青年、地方合作、社会平等和妇女等。

2014年9月建立。机制建立以来,合作领域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旅游、体育、妇女、青年、地方合作等。双方在互派留学人员、联合开展抗击埃博拉,以及第三方合作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2017年4月建立,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旨在为发展和丰富现有的双边、多边合作交流机制与项目而创造新的机遇。合作领域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青年、妇女、体育、智库、媒体、旅游等。

2018年12月建立。这是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达成的重要共识,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对中印人文交流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许,为推动中印关系全面发展搭建了新的重要平台。合作领域涵盖文化、体育、传统医药、博物馆等。

2010年5月建立。从2010年到2016年间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举办七轮磋商,达成500多项合作成果,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在海湖庄园会晤,确立了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等对话机制,同年9月,首轮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在华盛顿举行。该对话机制合作领域涵盖教育、科技、环保、文化、卫生、社会发展和地方合作等。

2012年4月建立,与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一道,形成中欧关系的三大支柱。机制建立以来,中欧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局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涉及的合作领域包括教育、科研人员交流、文化、媒体、体育、青年、妇女等。

2015年5月建立,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合作领域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青年、旅游和体育等,对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7年5月建立,与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德高级别安全对话机制地位平等,职能互补,是中德政府磋商的有益补充。机制建立以来,合作领域涵盖教育、文化、媒体、体育、青年等。

2019年11月建立。首次会议达成8项重要共识,包括推进影视、音乐、动漫、出版等文化产业合作及高水平艺术团交流互访;以奥运合作为纽带提升两国体育领域交流合作水平;支持新闻界开展互访和交流合作;共享推进妇女事业的经验,促进男女共同参与发展的合作等。

1: 2017年11月14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四次会议在上海举行。图为中外儿童进行暖场演出 图|殷立勤(上海分社)/中新社/视觉中国

2: 2019年8月12日,中国-印度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开幕式暨文艺演出在北京举行。图为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 图|侯宇(摄影部)/中新社/视觉中国

3: 2016年4月6日,美国希尔格罗夫高中交响乐团和管乐团,与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团交响乐团、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金号角”管乐团同台演奏 摄影|李忠( 新华社发)

4: 2015年10月19日,法国学生在北京中学校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图为法国学生在中国老师指导下学习书法 摄影|周良

5: 2019年6月23日,在日本大阪,观众在“中国主题图书展销月”上的“2019中国主题图书展”上参观 摄影|新华社记者 马曹冉

在科技领域,成功执行中美科技人员交流计划、中国青年科学家访美计划,举办中美青年科学论坛,开展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共建中美跨境创新创业合作平台等。

在文化领域,与欧盟国家互相参加国际书展并担任主宾国,在欧盟成员国内刊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合拍动画片、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电影等,开展“中英文化交流年”“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和欢乐春节活动等。

在卫生领域,召开中非部长级医药卫生合作会议、中南卫生工作组会议,共建“开普敦-非洲基因组学中心”,举办卫生研讨会和培训班等。中美深化卫生政策与卫生体制改革交流,在艾滋病、新发传染病、结核病、慢性病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与印尼实施“中国-印尼公共卫生人才合作培养计划”等多项合作。

在体育领域,中德举行足球合作成果展、青少年足球精英教练员培训班。中俄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冬季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中法开展武林大会、中国校园足球教练赴法培训项目等。

在青年领域,深入开展中美青年政治家、学生领袖、青年创业和青年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举办中国-耶鲁青年领导者对话等项目。邀请南非青年参加中非青年大联欢,举办中南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等。举办中英青年领导者圆桌会项目、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中英青年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等。青年最有生机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是人文交流的生力军,是各国人民交流、沟通、理解的先锋和桥梁,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妇女领域,中美双方举办女企业家精神研讨会,开展清洁炉灶合作和反家庭暴力领域的技术合作。中国与欧盟在联合国举办妇女减贫问题研讨会。

在地方合作领域,举办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实施“中美城市治理项目”,开展“中美省州教育厅长对话”“中美省州立法机关合作论坛”“中美友好城市大会”。举办中国-南非地方政府对话会,发布《中南非友好城市发展调查报告》。举行中英地方领导人会议等。

在人文交流的各领域中,教育交流是增进理解、塑造认同效果最深入持久的领域。习近平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广大留学人员群体拥有国内外生活经验与不同文化体验,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近两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国留学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2021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显示,原计划出国学习的人中仍有91%坚持留学计划。根据美国联邦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发布2021年度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简称SEVP)年度报告,2021年中国的留学生人数34.89万,虽同比下降8%,但仍为最大生源国。2021年6月,习近平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在人文交流框架下,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21年12月31日,经教育部和各省市审批通过且在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计2475个,其中机构244个,项目2231个。中外语言交流学习蓬勃发展。目前,全球有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外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2500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HSK(中文水平考试)、YCT(中小学中文考试)等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

中外人文交流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美国和部分西方国家对华压制、防范和制衡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地区冲突爆发均为各国的人文交流造成了很大困难。

2017年底以来,美国对华战略发生剧烈转变。特朗普政府推动与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严重影响了中美人文交流。拜登执政后,继承了特朗普时期“大国竞争”的基本框架。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开展长期战略竞争的基调,试图实施一套更为“灵巧”的对华竞争战略;另一方面,打着盟友体系、价值观、国际规则等旗号,聚集盟友伙伴之力构建遏阻中国的战略联盟,从而实现对中国的“排挤”。在此背景下,美国鼓动意识形态对立,渲染所谓中国“锐实力”,破坏中外人文交流。几年来,部分高层交流机制停摆,部分孔子学院关闭,部分在美中国学者及华裔学者遭受迫害,中国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遇到了极大困难。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感染人数之多、死亡率之高,使世人难以料及。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全球疫情呈现长期化、常态化趋势,疫情蔓延严重影响人民社会生活及跨境旅行,为中外人文交流设置了巨大的鸿沟。同时,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有所减少,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及入境旅游也只能暂时停摆,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中外人文交流的开展。

人文交流大势不可阻挡

国际环境的恶化、大国竞争的加剧、各类新型挑战不断出现,都对人文交流造成了阻碍。但在这种局面下,人文交流的可贵和必要性更加凸显。一方面,越是国家间、政府间关系出现问题,社会和民间的交流才显得更加必要,才更能发挥填补空白的作用;另一方面,疫情终归要过去,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文明的根本属性,不可阻挡。蹲下,是为了更高地跃起。现在或许是我们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人文交流的良好时机。

面对复杂严峻的中美关系及国际形势,应继续充分发挥高层引领作用,巩固和深化我国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成果,加强同有关国家的人文合作。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可以积极发挥元首外交的关键作用,也可以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发展掌舵。高层引领在打破人文交流难点的过程中作用最为明显。中国与美国、欧洲等西方大国的人文交流关系仍然是未来的一个重点,同时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周边大国的人文交流也极其重要。而这两组人文交流都受到复杂的政治安全关系的“拖累”,需要自上而下地加以运筹。

虽然疫情阻碍了国际交通,减少了面对面沟通,但可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用,提高人文交流的效率。在视频会议技术的支持下,应进一步密切政府间的对话合作,保持中外人文交流合作机制的连续性,促进人文交流的长效化、机制化,让人文交流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创新交流载体,推广各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积极探索并创建新形式交流平台,打造深受国内及国外民众喜爱的线上精品项目,使交流发挥更大引领辐射作用,使交流合作更加务实、更有成效。

人文交流的源头在人民,主体在人民,动力在人民,宗旨也是为民。在我国政府建立的十大中外交流机制中,已形成多领域的惠民项目。应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原则,使人文交流重心进一步下沉,增强民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让两国民众共享合作成果,在感受不同文明魅力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同时,加深我国公民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了解,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感。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断污蔑扭曲中国,应继续鼓励专家学者在各种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的政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应继续考虑如何提高专家学者、智库、高校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改进管理,减少审批流程,鼓励学者发声,鼓励智库及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扩大国际交流平台,及时发出中国声音。青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主力军,应特别增强青年的参与度,以深耕厚植让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更多青年“(线上)出国”及“(线上)来华”留学与交流,增加奖学金名额,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等,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国家间的理解。尝试逐步恢复和扩大来华留学,以实现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之间的平衡,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的充分认知与了解。

沧海横流,更显发展中外人文交流的价值和意义。凛冬终会过去,春天必会来临,有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个参与主体富于创造性的努力,我们对中外人文交流的下一个大发展阶段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人文机制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