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CLDS)2019年的数据,通过构建农村老年群体的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和收入获取联立方程,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其劳动就业选择行为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已经不再是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劳动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而年龄、健康、工作经验等个体因素和家务劳动时间、家庭农业生产、家庭成员退休收入等家庭因素则对其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从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参与选择行为的引导机制、农村社会和家庭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角度,提出引导农村老年人进行恰当的劳动参与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选择;Heckman两阶段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2)02-0039-08
一、引言
老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正常生命历程中都需要经历的阶段,而实现老年人晚年健康养老是每一个老年人的目标和期望。面对我国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制度、改进工作,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用”愿景。而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已经达到2.64亿,全国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这一显著的城乡老龄化差异背后,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其结果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以及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老年人对于传统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依赖性,导致老年人的养老风险进一步增加。
此外,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2010)显示,农村地区有44.3%的老年人仍在工作,老年人仍在工作的比例由60-64岁组的70.5%逐步降至80岁及以上的5.2%,农村老年人务工、做生意的占8.6%。因而,農村社会中仍有相当比重的老年人从事相关与劳动收入方面的工作,且工作内容多样化、年龄结构层次化。
为何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选择?哪些因素导致了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选择行为?本文将重新审视个体、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行为选择的影响,探讨行为选择对农村家庭和社会经济的作用效果,研究农村老年人就业选择意愿与行为,对开展农村科学有效的老龄工作,帮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用”以及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从学术界来看,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探索中,已有研究认为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对中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60岁之前的工作性质与老年群体劳动就业意愿产生显著相关,而子女数量、晚辈孝顺程度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就业状况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同时农村老年人通过参与劳动方式的主要动机是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满足家庭基本生活开支。随着家庭结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子女外出务工、家庭核心化等因素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参与也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农村家庭子女外出务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农业参与率,子女补贴比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下降趋势,迫使老年群体主要依靠劳动获取收入,致使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在逐步弱化。
此外,农村占据主导地位的利他型家庭代际关系,使得农村老年人通过劳动就业增加对于子辈的代际经济支持,同时子代“反哺”又能相应降低老年人劳动参与供给,但有学者发现农村老年人为了子代婚姻操劳,将子代负担转嫁其亲代身上,又会形成严重代际剥削,无形中使得老年人被迫选择参与劳动就业。社会政策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参与以及职业的选择,农业补贴提高、对农业补贴政策预知能力提升,使得农村老年居民越来越不愿意离开土地。从社会保障制度层面看,“新农保”制度的覆盖对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具有显著影响,显著增加老年群体的非农劳动供给,但对农业劳动供给存在显著负向效应,但也有学者认为“新农保”制度对于农村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仍然显著受到参与劳动的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相反,“新农合”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非农劳动供给率,但降低了非农劳动供给时间,相应增加了从事农业活动的供给时间。
从以上文献梳理得出,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参与行为的研究尚不充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学者所选取的研究样本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对整个全国样本的代表性较弱。其次,绝大多数研究者没有考虑到样本自选择存在的问题,通常只以观测到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导致统计系数值可能产生偏误。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两个:第一,使用综合性强、内容覆盖广的学术调研数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CLDS)2019年数据,所调研的数据具有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真实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老年群体的劳动就业状况;第二,使用Heckman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能够有效解决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参与的自选择问题,将未观测到的农村老年人样本同样纳入模型中进行考察,并能修正估计结果的选择性偏误,提高研究的可靠性,进一步论证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介绍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中山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设计并实施的一项全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计划(China-Labor-Force-Dynamics-Survey),旨在通过对中国以村/居为追踪范围的家庭、劳动力个体开展每两年的动态追踪调查,系统地监测村/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劳动力个体的变化和相互影响。本研究将农村老年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具有农村户籍的老年群体,而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劳动工作,具体包含问卷中回答从事具有收入(工资性报酬或经营性收入)的活动,务农、兼职、帮忙家庭生意也算在内,但不包括义工、学生兼职、志愿者、家务劳动等这些活动。根据该范围,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样本对象有3311位。在此基础上,剔除某些关键信息缺失的样本,最终用于数据分析的农村老年群体的样本数为2226位。
(二)变量介绍
基于对前期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CLDS问卷数据中相应变量的选取,内容覆盖了全国农村老年人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区域性特征等方面的变量数据,劳动就业选择和个体收入是本文重要的因变量。在CLDS问卷中,将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劳动工作与否赋值为1和0。而个体收入则为问卷中“您2017年各类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收入等,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需按照市场折算成收入)总计为多少元?”。此外,根据文献梳理,本文列举了相应的控制变量:年龄(连续变量),性别(1=男性,0=女性),受教育程度(0=未上学,6=小学或私塾,9=初中,12=普高/职高/技校/中专,15=大专,16=本科),健康状况(不健康1,比较不健康2,一般3,健康4,非常健康5),婚姻(初婚或再婚=1,其他=0),土地征收情况(是=1,否=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拥有情况(是=1,否=0),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拥有情况(是=1,否=0),地区分布(东部地区=1,中部地区=2,西部地区=3)等。
(三)模型设定
本文重点考察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参与选择的相关因素,农村老年人是否选择工作的问题实质是家庭和社会对其双向作用的结果。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是农村老年人选择参与劳动工作的只是一部分人群,倘若把除此之外没有参加劳动就业的农村老年样本给删除,将会出现样本自选择问题,导致模型估计的结果存在偏误。因此,基于已有研究,本文采取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Heckman两阶段模型是解决样本选择偏差问题的典型模型,相比于传统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样本数据中没有参与劳动就业的农村老年群体是存在的,不能简单的删除。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那些受到个体、家庭、社会等因素约束的农村老年群体往往无法参加劳动工作,不能以此获得劳动收入,这类样本值在问卷数据中常常表现为收入的缺失,但除收入以外的其它个体变量保存完整。如果只对观察到收入的农村老年人群体进行模型回归,由于这种抽样的非随机选择,就会造成结果偏差,难以保证样本选择的随机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农村老年群体是否参与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因变量为二分变量,即农村老年人是否选择参与劳动工作;第二阶段研究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对其收入的影响。
在第一阶段的模型中,对于农村老年人是否选择劳動就业行为的选择赋值一个虚拟变量,1代表其参加劳动工作,0代表其没有参与劳动工作,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Di=1 if di* > 0
Di=0 if di* <=0
其中,di* =α1βi +α2Ζi
Pr(di=1)= Φ(α1βi +α2Ζi) (1)
式(1)是Heckman第一阶段的Probit行为选择模型,Pr(di=1)是农村老年人i参与劳动就业选择的概率,Φ(*)是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其中βi表示家务劳动时间、家庭退休养老金额、去年家庭农业生产等是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劳动就业参与选择的重要因素,Ζi则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参与工作选择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因素包含年龄、年龄的平方、婚姻、健康状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等。α1和α2是方程的回归系数。
第二阶段的方程式线性回归模型,具体为:
Yi = γ1βi + γ2Ζi + γ3λi + εi (2)
Yi为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工作的收入,γ1、γ2、γ3线性模型的回归系数,为了纠正样本自选择存在的偏误,同时加入了λi(Inwerse Mill's Ratio)逆米尔斯比率,以此来克服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即通过第一阶段的Probit行为选择模型回归结果得到λi,再将λi并入到第二阶段的线性回归方程中来进行估计。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的描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本文选取的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参与选择的人群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分布在68岁左右的农村老年群体居多。调查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农村老年群体数大体相当。而从受教育程度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有一定联系。农村老年人婚姻状况和身体健康都较好,这是由于农村老年人长期的劳作而有助于身体的锻炼。在工作经历上看,89%的农村老年群体参与过务农或者务工,有着一定的劳动就业经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医疗保障的覆盖率较高,农村老年人参保的积极性也较高,但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较低,农村老年人晚年养老保障问题可能得不到有效解决,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家务劳动时间的观测值有一部分缺失,可能因为农村老年人自身的生理性特点以及家务劳动的习惯性,从而无法回答明确具体时间值,同时家务劳动内容包含洗衣、做饭、带孩子等。家庭退休金会对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就业选择具有一定的收入效应。74%的老年人家庭去年从事了农业生产,50%的农村老年人家庭土地被征用。可以看出,务农依然是当前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土地政策会对农村家庭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以及医疗保健支出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改善。由于农村社会关系一直以来依靠血缘、宗族的维系,农村居民之间互助共济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老年群体之间的邻里关系也较为友善。
从表2可以发现,通过对比参与劳动就业的农村老年群体和非参与劳动就业的农村老年群体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会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性,除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和邻里互助程度之外的其它变量都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性。因而,研究农村老年人是否参与劳动就业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Heckman两阶段模型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6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在进行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之前,需要先對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进项相关性检验,以确保模型中相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对选取的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各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低于规定的临界值,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值也均小于10,所以可以认为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由于被解释变量为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的收入,如果采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方程估计,可能会存在样本选择偏误,为了避免计量结果的有偏估计问题,不可以直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系数值,而应该采用Heckman两步法对其进行矫正。所以,本文选择用样本选择模型做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文中,模型1为基准回归模型(即OLS);模型2为样本选择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进行估计;同样模型3也为样本选择模型,使用MLE方法进行估计,但同时使用异方差稳健的标准误进行估计;模型4采用样本选择模型,使用Heckman两步法进行估计,以此来对比模型估计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根据样本选择模型的原理,首先需要对选择方程进行回归,其次再对结果方程进行第二阶段回归。
1. 行为选择模型的估计
根据表3结果,行为选择方程中包含了个体、家庭和社会特征的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包含受教育状况、年龄、婚姻、工作经历、是否拥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家庭特征变量包含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家庭成员退休金收入、家庭去年是否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庭食品和医疗保健支出,社会特征包含邻里互助的程度这一有序变量。从3个模型的行为选择回归结果来看,模型2和模型3的rho值和sigma值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且不等于0,可以认为第二阶段的回归中IMR(逆米尔斯比率)的系数显著,说明样本选择在原方程中严重存在偏误。模型4的逆米尔斯比率的回归系数为0.4017,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原方程中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不可忽视。此外,根据原始回归结果,模型2和模型3的IMR系数相等且为0.35,和Heckman两阶段回归的IMR值0.40相差不大。模型(2)(3)(4)的Wald_chi2检验值近乎相等且P值通过检验,可以看出3个模型整体拟合度比较高。
首先分析个人特征变量,受教育程度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参与劳动就业的概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老年人越愿意参加劳动就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存在的人力资本优势。年龄也是成为影响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劳动供给呈现出“倒U型”,通过构建函数进行计算,当年龄超过73岁时,大多数老年人会明显选择放弃劳动参与,安享晚年;而在73岁之前往往会选择参与劳动就业,劳动供给会相应的提高,因而以73岁作为农村老年人是否参与劳动就业参考的“拐点”临界值具有一定的的参考价值。健康状况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相对于身体健康状况较弱的农村老年人来说,拥有较好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余力”。但婚姻状况对于农村老年群体是否选择参与劳动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老年人的工作经历对于其参与劳动就业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拥有工作经历的农村老年人不论在60岁之前一直从事务农还是务工,都对其老年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传统农村社会一直倡导勤俭劳动的美德,有劳动经历的老年人会习惯性的工作下去,而没有劳动经历的老年人因为生理等各方面原因,学习的能力不断下降,参与劳动就业的概率会降低。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农村老年人是否会选择参与劳动就业不具有显著性的影响。“新农保”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供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非农业劳动具有正向效应,本文所选择的参与劳动就业变量即包含务农和务工,没有具体区分,因而正负效应可能相互抵消。此外,新农合对于参与劳动就业选择同样存在非显著性影响。参加医疗保险显著增加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时间,但会相应的降低其非农劳动时间,其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次,从家庭特征变量来看,家务劳动时间对于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选择具有显著负效应,从事家务劳动的老年人所花费的家务时间越多,其越不可能参与劳动就业选择,从而忙于家庭照料如洗衣、做饭、为子女带孩子等。这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的现象有一定的关联,隔代照料抚养成为了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家庭责任。而家庭成员的退休金会显著降低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参与,对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参与劳动工作的可能性会降低。此外,去年的家庭农业生产情况对于老年人劳动就业选择会产生显著正向效应,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出,因而农业劳动大都是老年群体进行耕种,依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土地保障依然是当前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家庭食品支出以及家庭医疗支出对于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影响为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从参数系数值上来看,都为负值,家庭状况好的农村老年人可能会降低劳动参与概率。家庭食品支出较多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因而会对其产生一定收入效应,医疗保健支出作为更高层次的需求,支出水平高低对老年人劳动参与没有显著影响。
再次,从社会特征的角度来看,邻里互助程度对于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选择并未通过检验,但从系数值上看,邻里互助程度对于老年人劳动具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传统农村血缘、宗族关系依然占据一定的地位,邻里互助对于老年人的生产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2. 收入获取的模型估计
首先个体特征变量受教育程度、年龄、健康状况对于劳动就业收入具有显著正效应,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的检验,其解释原因与选择方程描述大致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婚姻、性别变量对于老年参与工作的收入具有高度显著性,已婚的农村老年群体相对于未婚的老年人来说,其收入要高,因为已婚老人拥有更加稳定的家庭基础,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劳动就业当中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男性老年人相对于女性老年人其收入要更高,根据家庭劳动分工的理论,家庭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家庭成员的劳动分工能够实现家庭福利最大化,男性从事生产性劳动,女性则从事家务劳动。但家务劳动时间会占据老年人从事劳动就业工作时间,相应缩减劳动工作的供给,减少收入的获取。有工作经历的农村老年人相对于没有劳动工作经历的老年人来说,其收入相对较多,丰富的劳动经验会增强老年人的就业优势。
其次,从社会特征变量来看,被征地家庭的老年人收入相对未被征地的老年人来说,其收入可能会减少。因为土地作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土地征用的经济补偿仍然存在一定的政策漏洞,但仍难以匹配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地区之间土地补偿金额存在差异性且补偿金额远低于耕种收益等问题。按地域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类别,以中部地区作为参照组,东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显著大于中部地区,但西部地区却又明显低于中部地区,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發达地区的就业机会多以及农业生产经济较发达,农村老年人获得的收入较多。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追踪调查CLDS调查数据,以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就业行为选择方程和收入获取方程,采用Heckman两阶段法进行估计检验,分析影响农村老年人劳动就业参与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在行为选择方程中,受教育程度、年龄、健康、工作经历对于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参加劳动就业的老年群体中表现出了显著的自选择效应。而婚姻、参保情况对于老年人劳动参与不显著,说明农村社会保障对于老年人就业类型的选择可能存在不同的影响。家务劳动时间、家庭退休金、家庭农业生产对于老年人的劳动就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说明农村家庭作为一体化的生产生活组织,任何一种家庭经济活动都会对家庭成员的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第二,在收入获取方程中,性别对于老年人选择工作具有显著影响,依然可以发现女性群体是主导家务劳动的重要角色。土地征用情况反映我当前土地流转制度亟需完善,切实保障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同时,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为明显,导致地区间劳动就业机会的资源分配不均,给农民的就业收入保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影响。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一直处于缓慢阶段。而传统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在面临风险时往往难以承受风险损失,出于家庭理性和风险危机的考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以及老年劳动者不得已选择外出务工,以此来降低风险损失。因此需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
首先,要发挥好社会保障的兜底性功能,加大对于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和贫困老人的救助和帮扶,改善其生活保障水平。其次,完善家庭保障功能,为子女提供完善的就业保障以及教育保障,激发子女回乡就业的意愿,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到农村工作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减轻农村老年人的劳动负担,从而更好地发挥代际照料的作用。同时,需要完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需要,又能激发尚有余力的农村老年人投入到劳动工作中,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促进劳动参与和劳动供给的促进作用。
(二)培育健全的农村劳动力市场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到来,劳动力资源出现了一定的短口问题,对于年轻人而言,出现部分低端行业工作没人愿意干,劳动力资源与行业需求供需错配。而农村老年群体中仍有一部分老年人可以发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对于这部分老年人来讲,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关键和尝试。对于国家而言,则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有效弥补社会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传统的农村就业市场是以农村血缘、人情关系所链接,通过熟人社会介绍参与劳动就业,因而雇主和劳动者只能以人情关系担保,不乏出现欠薪等现象的发生。因此,政府和社会首先需要为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为老年人搭建就业选择平台,制定薪酬保障和劳动福利相关的政策,切实维护好农村老年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其次,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要为老年人提供技能培训,鼓励农村老年人参与劳动就业,指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知识学习,发挥老年人丰富的阅历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完善之中,社会保障的基本水平较低,因而土地充当农村居民物质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法律相对还不完善,法律缺失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再加上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致使农村老年人的农业负担加重。在笔者深入农村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业种植较多以传统的耕种方式为主,农村老年人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从事较为辛苦的农业劳作。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补贴价格较低、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权益边界模糊等问题严重阻碍的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
因此,首先需要制定并颁布相应的土地流转法律,切实维护农村流转双方的权益保障,促使权益流转的正常进行,使得土地流转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化。其次,建立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金额补偿的动态调整机制并且加强土地流转过程的监管,避免农民的切身利益受损害,特别对于农村老年群体而言,土地保障是其晚年养老生活的重要来源,合理化的土地流转制度能带来的收益够保障其基本的生活不受威胁,减轻其对于农村土地的依赖性,更好地从事一些“非农工作”,增加劳动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1] 朱婉芬.健康对中国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CHARLS的实证研究[ J ].中国劳动,2019(05):46-57.
[2] 廖煜娟.老年人就业意愿与就业行为研究[ 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1):122-126.
[3] 郭江.城乡老年人就业状况比较[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10):45-49.
[4] 廖少宏,宋春玲.我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行为——来自山东农村的证据[ J ].人口与经济,2013(02):60-68.
[5] 庞丽华,Scott Rozelle,Alan de Brauw.中国农村老人的劳动供给研究[ J ].经济学(季刊),2003(02):721-730.
[6] 钱雪飞.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異及其经济性影响[ J ].华南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1):104-113.
[7]李梦竹.代际经济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CHARLS2013的实证研究[ J ].调研世界,2018(04):26-31.
[8] 韦艳,姜全保.代内剥削与代际剥削?——基于九省百村调查的中国农村彩礼研究[ J ].人口与经济,2017(05):57-69.
[9] 冯其云,姜振煜.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比较研究:来自村庄的证据[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04):26-41.
[10] 鲁靖,秦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 J ].现代经济探讨,2018(03):114-122.
[11] 孙泽人,赵秋成,肇颖.“新农保”是否真的减少了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基于CHARLS两期截面数据的研究[ J ].商业研究,2020(10):117-126.
[12] 陈华,张哲元,毛磊.新农合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J ].中国软科学,2016(10):135-146.
[13] 贺林均,伍杨.城镇郊区农民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4):34-41.
[14] 刘欢.社会保障与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 J ].劳动经济研究,2017,5(02):96-111.
(责任编辑:楚 霞)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Choice of Rural Elderly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LDS2019
SUN Yu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labor force dynamic tracking survey (CLDS) in 2019,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of labor employment behavior choice and income acquisition of rural elderly groups, and uses Heckman two-stage model to explore their labor employment choice behavior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s no longer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rural elderly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hoice of labor and employment, while individual factors such as age, health and work experience and family factors such as housework time, fami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mily members' retirement income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produc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guide the rural elderly to make appropriate labor participation cho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guiding mechanism of rural elderly labor employment participation choice behavior,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social and family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policies.
Key words: Rural elderly;Choice of employment;Heckman two-stage model
收稿日期:2021-10-20
作者简介:孙宇,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养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