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
【摘 要】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实践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论述。文章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的实践探索为例展开阐述,该学校依托中国红十字会的支持,从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精神内涵和应急救护技能等方面探索新时代生命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命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12-0123-03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自杀评估数据显示,自杀成为全世界10~25岁青少年的第三大致死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和溺水。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笔者所在的初中学校——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1~16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情绪两极化、行为易冲动的青春期,也是树立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最佳时期。学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身心健康、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拟充分发挥初中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在生命安全教育、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多学科融合的生命教育课程。
一、初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根据《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学生心理状态筛查、各学科生命教育教材、生命教育师资能力、应急救护技能在学校的落实情况四个方面展开了调查分析。
(一)学生心理状态筛查
该校于2021年6月24日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为学校1790名学生做了心理健康情况筛查,调查结果如下: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214人,约占总筛查人数的11.96%。其中,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1人,约占总筛查人数的6.76%;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有93人,约占总筛查人数的5.20%。经过问卷调查,结合班主任反映的情况,心理教师通过访谈发现高危学生14人,约占总筛查人数的0.78%;有自残行为的学生有11人;实施过自杀行为或是有自杀计划的学生有6人;在日记或周记中反映觉得所有人都只关心成绩,世界很空洞,生命没意思的学生有5人。
(二)对各学科生命教育教材的研究
笔者对生命·生态·安全、道德与法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生命教育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发现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身边好人好事的利用率低,对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的针对性、指导性不足,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可操作性。
(三)生命教育师资能力方面的问题
笔者围绕生命·生态·安全、道德与法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情况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现65%以上的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说教指导有余,生命意义探索的引领和生命安全技能的培训不足。学校心理教师积极学习借鉴其他中学开展的以班会课为主体、各学科渗透的三维生命教育体系,主要教学困境表现为受众层次不同,容易出现内涵窄化、泛知识化、体系零散和预见性不足的问题。预防和消解学生生命危机行为,仅仅依靠班会课和一两名优秀教师巡回授课是不够的。此外,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所以有必要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提高生命教育的预见性,从而重构生命教育体系。
(四)应急救护技能培养在学校的落实情况
从整体来看,当下大部分中學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整合。该校自2017年起先后邀请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到校讲授心肺复苏知识,向学生传授生命应急救护技能,邀请四川省红十字会、攀枝花市红十字会的专家团队进校园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该校师生的应急救护技能得到了提高。如2017届的一名学生在家时遭遇爷爷晕倒昏迷的情况,他通过及时呼救和胸外按压为医护人员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挽救了爷爷的生命,并在该校师生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再如该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员在公园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抢救了一名2岁幼童,引发师生热议。通过大量实例和技能培训,生命得以善待的实例口口相传,比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但初中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体系、内容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该校考虑把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纳入生命教育课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二、开展生命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实践的意义
(一)加强生命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从领悟生命意义、理解生命价值、提升安全防护技能等几个方面,开展针对学生的多学科融合的生命教育是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
其次,教育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论述,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主要内容涉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学课程教材,是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在新发展阶段,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此,生命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二)生命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实践有利于学生认知生命意义和构建生命责任感,可以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可积极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攀枝花市红十字会的社会资源,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责任感形象地呈现出来。还可以用红十字会大量生动鲜活的救护生命的故事丰富各学科生命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广度,丰富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层次,逐步使初中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责任感。
其次,多生命教育学科融合课程可以有效改善因照本宣科式的单一授课方式而导致的生命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一是可以创设生活场景,适当加入死亡教育,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脆弱以及救护生命的成就感。二是可以引入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生命安全守护服务体系。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应急救护技能,一方面可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为救人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周围人和自己紧张焦虑的情绪。三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实现健康成长。
三、开展生命教育多学科融合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建立生命教育多学科研究小组,开展文献和教材的研究
首先,建立生命教育的学科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该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文献学习研究工作。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的知识概念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融入道德与法治、语文、生物、地理和健康教育等不同学科的教学,明确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同时开发融合各学科生命教育资源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其次,生命教育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命·生态·安全、道德与法治、体育和健康、健康教育等学科,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教材编写时已明确了生命教育的目标;而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可在这些课程中带领学生探索生命的意義、讴歌生命的壮美。教师要梳理各学科教材和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中重合交叉的内容,以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拓展生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二)培养具有应急救护技能的学科教师,建立学校应急救护员教师队伍
筹备成立校红十字会,以“请进来”应急救护培训师,送教职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积极联系市红十字会,培养学校应急救护员和应急救护培训师,建成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安保人员、宿管人员为主体的学校应急救护员教师队伍。在校内教职工、家长和学生中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普及培训,构建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练习模式。
(三)通过多种教研形式构建学科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多学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首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意识,组织学科教研教学活动。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课堂的备课和集体教研活动,并把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利用各学科知识特点、课程资源,实现多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渗透,形成语文、地理、生物、健康教育等学科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通过对各学科生命教育公开课、活动课的打磨,挖掘生命教育内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分学科、按需求、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其次,提炼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开发形成具有跨学科特点、多学科融合的多维立体的生命教育融合课程和运行机制。编撰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使其可以运用于课堂、讲座、班会等多个教育教学场域,还可以用于教师培训、家长讲座、社会公益活动等多种活动类型。
(四)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融合红十字精神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生命教育课程
可与攀枝花市红十字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红十字会提供的资源、设备,建成具备红十字精神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从人员保障、经费管理、工作机制等多个方面深入探索,多次实施,反复实践,形成好操作、可复制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生命教育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教研成果在其他学科以及同地区、同阶段学校的运用。
总之,笔者希望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初中生命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1SXJP07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