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萍
摘要:按照教材方法对蜡烛燃烧产物进行检验,实验成功率偏低。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吸取已有改进的优缺点,不断实践,形成了新的实验改进方案,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蜡烛;燃烧产物;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5-0093-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5.020
一、问题提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学生进入初三遇到的第一个探究性活动,它对学生开启化学学习之门、体验化学学科实验属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2页提出:“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如图1 所示)。看似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探究活动,却在实践操作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经常会感觉到烧杯非常烫,让人难以忍受;(2)经常会看到烧杯内壁有黑烟,影响学生观察现象;(3)很难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等。究其原因,可能有天气原因(如该实验教学是在炎热的9月,不利于水蒸气液化成水雾),可能有实验装置的原因(如烧杯口部较宽,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很容易飘散出去),也可能有实验者的操作经验原因等等。为此笔者决定研究该实验,以期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二、已有研究
针对该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检索了大量相关文献,发现很多研究者提出了实验改进方案,真是创新迭出,令人回味,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下列几种方法:
1.夹持方式改进
教材中用手拿着玻璃容器罩在火焰上,成为该实验最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研究者对夹持方式做了改进。例如:许丽丹等[1]用试管夹夹住具塞锥形瓶瓶口,罩在火焰上方,10 s后,用玻璃塞塞住瓶口,冷却后倒入石灰水振荡(如图2-a);潘国荣和白显圣[2]用铁架台上的铁夹来固定去底塑料瓶罩在火焰上,并连接两个弯尾干燥管,一个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另一个用作冷却水蒸气(如图2-b)。
2.缩小容器口改进
烧杯是直筒型的仪器,口部较宽,收集的气體很容易飘散出去,为此有的研究者用容器口较小的玻璃仪器来代替烧杯,以此来减少气体外逸,提高实验成功率。例如:王宝权[3]用集气瓶罩在蜡烛火焰上,当看到水雾后,盖上玻璃片,倒入适量石灰水,其整个过程气体都不会外逸(如图3-a);刘桂军和荆啸海[4]将分液漏斗倒置并罩在火焰上方,在探究完水后,关闭活塞,取下分液漏斗,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如图3-b)。
3.抽取气体改进
为了能收集到更多的气体,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有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增加辅助用品,改“收集”为“抽取”,使大量的气体被迫通过检验装置,这也是目前实验改进的一个方向。例如:王胤琪[5]在球形干燥管内塞入蘸有无水CuSO4粉末的棉花,具支试管内盛有石灰水,将漏斗罩于火焰上方,拉动注射器活塞,使气流通过装置,从而实现检验蜡烛燃烧产物的目的(如图4)。
4.置于容器内改进
传统的操作是将容器罩在蜡烛火焰上,大多数的实验改进也是这样的思路,然而有些作者却突破固定思维,采用逆向操作,将燃着的蜡烛放置于容器内,使燃烧产物自然地留存在容器中。例如:童四姐[6]在一支燃着的短蜡烛附近放一只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然后用玻璃钟罩把它们完全罩住(如图5-a);熊言林等[7]在2个泡状容器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粉末,将容器放在特制的托盘上,然后将托盘摆放到长分别为9.5 cm、6.5 cm 的2支蜡烛之间,点燃2支蜡烛,立即用干燥的800 mL烧杯罩住,观察现象(如图5-b)。
对比课本实验与已有改进实验,不难看出课本实验设计简约,操作便捷,可惜实验成功率偏低;已有的改进实验在实验现象可视、干扰排除、隐患解除、结论可信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进,令人欣喜,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有的改进实验成功率还是偏低;(2)有的改进实验使用了无水硫酸铜粉末来检验水,脱离了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的学情;(3)有的改进实验将石灰水放在蜡烛边上,会造成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存在争议;(4)还有的改进实验所使用的仪器需要特殊制作,不方便,如“弯尾干燥管”、特制托盘等等。为此笔者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基础,吸取已有改进实验的经验,不断实践与总结,最终形成了下列改进方案。
三、实验改进
1.实验用品
U型管、橡胶塞、蜡烛、火柴、石灰水
2.实验装置
如图6所示。
3.实验操作
(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面上(或放在小的集气瓶中);
(2)等蜡烛火焰稳定后,将 U 型管倒置,拿着一边,将另一边垂直罩在火焰上方1cm左右,片刻后,观察到U型管内有大量水雾;
(3)观察到水雾后,慢慢平移离开火焰,用两个小的橡胶塞塞紧U 型管管口,再将 U 型管倒置过来,拿下一侧的橡胶塞(手拿的那一侧),倒入少量石灰水,再塞紧橡胶塞,晃动,即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四、改进说明
1.U型管具有较长的“管道”,有利于水蒸气液化;同时“管道”有弯道,可以减慢气体流速,留存大量热气体,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U型管有两边,拿着一边,另一边罩在火焰上,可以很好地将“罩在火焰上部位”与“手拿着部位”分开,彻底解决容器非常烫而让人难以忍受的问题;
3.用橡胶塞塞紧U型管管口,是为了将二氧化碳留存在U型管中,防止倒置和晃动时气体被大量甩出,造成二氧化碳检验时实验失败;
4.将U型管管口罩在火焰上方1cm左右,使火焰不接触到U型管,目的是防止产生黑烟对实验造成干扰,同时收集更多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五、改进优点
1.立足教材,仪器常见。在教材原有实验方法的基础上,用学生熟悉的U型管(在初二学习液体压强时见过)来代替烧杯,并增加两个橡胶塞即可。
2.装置简约,操作简单。立足于原型实验,使用学生熟悉的仪器和药品,完全不需要连接复杂装置进行实验,可以说完美地继承了原有实验装置简约、操作简单的特点。
3.用时较短,效果显著。整个实验过程只需要1分15秒左右即可完成,但却能非常好地解决教材原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如现象不明显、烫伤隐患、黑烟干扰等等),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许丽丹,吴孝位,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Z1):55—56.
[2]潘国荣,白显圣.蜡烛燃烧产物检验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3):60—62.
[3]王宝权.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与改进[J].化学教学,2013(12):43-45.
[4]刘桂军,荆啸海.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改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122—124.
[5]王胤琪.蜡烛燃烧产物探究实验的新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29(10):28.
[6]童四姐,对蜡烛燃烧产物验证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8):63.
[7]熊言林,李晓龙,金海莲,汪清,等,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非常规灭火原因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育,2011,32(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