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关于生态文明理论教学的研究

2022-05-05 01:36邓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文明理论生态

邓平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总体布局,关系社会的长远发展,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搞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障。我国在长期的社会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展现,因此,生态文明理论成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角度,通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系、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入探究,力求生态文明理论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结合。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理论;高职;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30-03

教學的开展依托于教学环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促进,教学模式决定教学的总体方面,教学模式的运作和教学内容的准确传输依托有效的教学方式,各要素通过教师和学生这一对教育关系,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协调,最终通过教学评价反馈各要素协作的实际效果。生态文明理论在高职思政课中的教学研究需从相关的教学环节各要素入手,一一进行探讨,以形成系统的逻辑体系。

一、教学模式:融入教学,课程协作

生态文明理论的教学是将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同时又要统筹各课程中关于生态文明思想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融入教学是将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容具体化,并适应性地融入各个课程教学的章节或专题中。首先,要将生态文明理论具体化。生态文明理论根据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为基本原理,系统地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逻辑严密、内容科学和含义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为实现具体知识的融合,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准确把握理论内容,将其转化为可运用于教学的知识点。其次,适应性地融入教学。找到两者之间的逻辑交集点,达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流畅地表达出来。最后,各课程融合方式各具特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可以是逐章节与具体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点的融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可以在五位一体章节中以专题形式进行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融入讲究时效性,可根据学年形势与政策要点进行时事融入,同时还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大专题,将生态文明理论作为其中的新时代历史发展阶段的论断来进行系统教学。

课程协作是各课程之间在运用不同融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教学重点,突破相应的教学难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共同实现生态文明理论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对生态文明理论中的基本内容形成观念性的理解,产生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共鸣,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做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更侧重于对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掌握,并能够以政治的眼光看待该问题,从政治的角度分析该问题,将其放在国家大事的层面思考该问题,以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意识来把握该问题,以一个国家建设者的身份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政治性和思想性要求更高,因此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就应更深入。形势与政策则应把握时事脉络,讲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历史性,让学生既要掌握生态文明理论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创新发展和重要历史意义,又要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论断有适时更新性的把握。三门课程教学的协作运行,有利于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实现生态文明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综合,逻辑关联

为实现生态文明理论和高职思政课的高度融合,就必须对两者的教学内容分析到位,并从中找到两者关联的逻辑支点,从而使两者的融合教学达到无缝的契合。

分析综合就是对生态文明理论和高职三门思政课的内容细化分解、统筹协调。生态文明理论是系统的理论,针对的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从逻辑上应当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大问题,从内容上应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和共赢全球观,应重点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理念,突出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成就、中国方案和中国担当。通过分析、综合高职三门思政课,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文明理论和高职三门思政课的关联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基本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可与生态文明理论相关联,如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风光、主权和生态是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三大载体,教学中可以从自然风光的欣赏提升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上,结合生态文明理论的知识予以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则有一个章节是专门阐述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我们可以在这个章节中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做系统的教学。生态文明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在很多重要会议、重大访问和重要论断中都会有涉及或有重要指示,因而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可以实现生态文明理论教学的发展性,同时有宽度、广度和深度的专题教学可以体现生态文明理论的全球性。

逻辑关联就是将生态文明理论与课程教学内容关联时必须以逻辑关系作为支点。知识点之间必须有实质的逻辑关系,而不是两者之间没有交汇的牵强并行。同时,逻辑关系不仅限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案例的运用和相关教学资源的辅助而产生的关系,这一点就使逻辑关联更灵活,而且更易产生实际效果。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中国精神的内容”教学时,可以运用到塞罕坝精神的实例,塞罕坝精神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既展示了中国精神的品质,又融入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容。6B8EADEA-D54B-498C-A27F-0504CB0F65F5

三、教学方法:多样丰富,重点突出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需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生态文明理论是系统的理论,理念讲授法有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而且生态全球性问题中也凸显了中国智慧,这为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参考案例,正好运用这些案例展开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实践教学法更侧重于社会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本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学生深入实际生态本源环境中再进行社会调查,才能切身感受到生态问题的现实性。

各课程融入生态文明理论的方式有所不同,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各课程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有各自的重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可多运用案例分析法,更容易与章节内容进行结合,材料分析中涉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也会采取就近原则,更方便执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多运用理论讲授法和问题研讨法,理论讲授更能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知识图谱,问题研讨法应当是对层层深入的一套问题展开研讨,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深层次知识的运用,材料分析和案例涉及的问题会从典型中找突破,从而使学生从全国大局和全球视角来学习和理解该问题,社会实践会从身边扩大到省市甚至全国范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形势与政策在专题讲座中通过专家的理论讲授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整化。

四、教学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为基础。教师应全面深入掌握生态文明理论,将生态文明理论与思政课内容融会贯通,达到知识点之间的交融通畅,同时还需建立丰富的素材库,保证教师在讲授该内容时有足够的佐证,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为保证知识的明确性和新鲜度,教师应密切关切该思想的更新内容,及时且适时为学生更新思想认知,力求学生学清楚、学明白、学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运用教学方法上明显凸显。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因材施教,采取适合高职学生普遍水平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普遍适用性,如问题研讨就不要过分追求理论高度,要能引起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并能对生态文明知识有所反馈。社会调查重在参与社会实践,要从解决身边力所能及的生态问题入手,层层递进展开。理论讲授应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有整体把握,能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注重教学反思,对教学做常态性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力度和强度,而这一点需要科学的教学评价作为分析的客观依据。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依靠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积极参与才能激活对应的社会活动。学生必须主动积极且按要求完成每一个学习活动,才能形成实际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现实亟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凸显成效,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理论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态问题,想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做到从爱护环境的小事做起,成长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

五、教学环境:虚实结合,开拓创新

教学活动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环境状况对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和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实现教学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生态文明建设本是一个环境问题,运用环境进行环境问题的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

人能被自己周围所处的环境熏染和同化,我们可以将周围环境努力创造成生态文明理论的教学微观环境。微观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等范畴,教学的微观环境我们这里主要指向学校的环境。学校环境要营造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的良好氛围,应把握“四风三处”。“四风三处”结合了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两个方面。“四风”是指校风、班风、学风和家风,即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为校风的内容、班风的内涵、学风的要求和寝室文明风尚的表现。“三处”即在学校、教室和寝室创造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的环境,可以利用校园里的宣传栏、广播和自然景观设置,教室标语、黑板报和内部摆设,寝室的文创作品和室内装饰等。“四风三处”的环境创造最终落脚到学校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校园建设成真正的生态学校。学生长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学校学习生活,每天沉浸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知识海洋,自然会对生态文明理论学习产生兴趣,更易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触手可及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

教学的宏观环境是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文化和大众传播环境的综合。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人人参与,细化为一家一户每个人的“小事”,更是关乎人民幸福、社会文明、国家发展甚至全球共同体的“大事”,因此教学环境应广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就是生态文明理论教学的政治环境,五大发展理念中我们强调绿色发展就从经济的角度强化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的重点,社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使文化氛围中处处体现、时时展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气息。生态文明理论教学中多运用大众传播的媒体环境,可以中和教学内容的理论高度,更易让学生接受与理解,更易形成持久的生态文明理念。微观教学环境和宏观教学环境具有相对性,也可实现宏观环境向微观环境的转化,而这一转化便可以通过现在的虚拟手段实现。AR教学是一种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的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在某些地方呈现区域典型性,如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中国乃至东南亚的重要水源地,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和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因此,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性突出,学生通过AR技术,跨越空间局限,就如同亲身到访一样了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更能通过解说和互动亲自实现生态保护的参与,这就是现代科技带来的教学环境虚实结合、创新拓展。

六、教学评价:科学实施,客观反馈

教学的实施最后通过教学评价来反馈教学效果,并适时调整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生态文明理论在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根据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来综合判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分课程进行,是线上线下混合测评模式,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有专业评教和教学小组内部的研讨,课程评价主要是检验生态文明理论与三门课程之间的融合度和成效性。

高职思政课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广,而生态文明理论的内涵深刻,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把握教学基本要素的协同运作,更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开拓更具效率的教学模式,取得不断进步的教学成果。

◎编辑 栗国花6B8EADEA-D54B-498C-A27F-0504CB0F65F5

猜你喜欢
文明理论生态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