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兰
张泽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协会会员。出生于普宁一贫穷农民家庭的他,自孩提时起,便爱上文学,并从此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张泽华说,他从小最喜欢的事就是看电影和写作。“我发表的第一篇习作是电影观后感。”回忆起当年情景,张泽华双眼放光、喜上眉梢地说,那时刚上初中,他写的稿件就被电影院刊登在宣传栏。
十几岁时,张泽华抱着尝试的心态,把自己写的小说《贫农心事》投给《汕头日报》的韩江水。两个月后,他认识的一位跟报社编辑熟悉的同事,从汕头回到普宁县城时告诉他:“听说日报最近要刊发你的一篇小说。”获此消息,张泽华连续三天踩着单车到县邮电局门口读者阅报栏寻找,结果每次都大失所望。就在他心灰意冷时,文章见报了。原来,韩江水的版面是逢周日见报。“没想到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儿子也能够在报纸刊登习作。”张泽华感慨地说,他备受鼓舞,带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会写下来,虽然文字上并不成熟,但却是难得的锻炼,作品陆续见诸报端。
21岁那年,张泽华被县里组织人事部门发现并吸收为国家干部,到普宁县文化馆当创作员,后历任公社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县文化馆副馆长做到县团委书记。因在县共青团的创造性工作得到团中央、团省委的肯定并召开现场会,1985年底,张泽华被中共汕头市委组织部调任汕头团市委副书记;1990年开始,又先后在南澳县、达濠区、龙湖区担任过区县委书记并出任汕头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这期间,他不但工作和文字有关,在文学创作方面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创作的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被频繁刊登在各种媒体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创新模式,热心公益受好评
近些年来,张泽华把主要的心血都放在市公益基金会上,策划了很多公益品牌,如关爱困境儿童活动。从2013年至2016年,基金会连续3年为700多人发放730万元救济金。2016年起,潮汕有上千个寻亲志愿者一直致力于为潮籍老人寻亲,他们没有经费,事迹非常感人,基金会了解后,决定支持指导这些活动。张泽华亲自带着志愿者翻山越岭,六进江西、福建18个县区跟当地志愿者合作寻亲。2018年,基金会跟汕头电视台合办《梦归潮汕》寻亲栏目,每周一期,共举行了100期,收视率连获前三名。
2014年,张泽华组织文坛名人来汕头采风,而后每年邀请作家名人来汕,至今已坚持8年。汕头先后迎来近50位文坛翘楚、文坛大咖,他们的足迹踏遍港口工地、企业学校、新街老巷、海岛乡村、名胜古迹,收获故事,汲取素材,张泽华向作家们推介汕头,助力传播汕头好声音。“汕头企业勇于站在科技前沿,善于探索消费市场潜力,为发展实体经济探路。”张泽华表示,在采风过程中,作家们充分感受到汕头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新面貌。
蒋子龙、谭谈、叶辛、叶延滨、朱秀海……几年来,作家们通过多角度的发掘创作,把汕头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知名的景区景点,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向海内外读者宣传推广,引起热烈的响应,对于扩大汕头的影响,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汕头产业做大做强,起到积极作用。“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也已成为汕头市文化品牌推广的一大盛事。在这个过程中,张泽华和这些作家都成为了好朋友,他坦言,非常幸运,也很开心。
铭记历史,红色故事润人心
在“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活动中,张泽华特意踩点挑选了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场公园、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英雄石洞等红色景区作为参观点。“要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继续做好开发利用,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他表示,彭湃、徐向前、李富春、邓发、古大存、方方等先后在潮汕领导过革命斗争,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汕头宝贵而丰厚的“红色家底”成为作家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
著名作家朱秀海作品《红色的汕头》刊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以作者在潮南区红场镇大南山革命根据地遗址追寻红色足迹的所见所闻,还原烽火岁月中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一个个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更生动地讲好汕头的红色故事。
与此同时,张泽华采写报道了大量潮汕红色故事文章,《挺拔青松耀红场》《辛亥革命时期的潮汕华侨》……一个个感人故事震撼心灵,一个个英雄人物栩栩如生,深深打动着读者。张泽华说,要让红色故事活起来、红色文化传下去,必须给红色故事提供真实可信的根基,深入了解红色革命历史,挖掘革命人物背后的细节,才能让红色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向我们走来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变成我们身边鲜活的日常。
笔耕不辍,笔墨情深写家乡
“追星不如追科学家”“学问学问,一定要有学有问”……采访中,张泽华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妙语连珠。自2013年起,公益基金会连续8年与中科院“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组委会合作,至今已邀请38位中国著名科学家走进汕头中小学校开展300多场次的科普教育,在汕头掀起一股学科学的热潮。看到孩子们收获颇丰,张泽华表示“特别开心”,他说,希望孩子们学有所成,长大后成为潮汕人的骄傲,肩负起科技兴国的重担。
多年来,张泽华笔耕不辍,其笔触所及或激励年轻人奋发有为、刚正不苟,或针砭时弊为不公的社会现象而发声。他的文学作品领域宽广,体裁多样,题材大都选自家乡。他一直践行着一个作家的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全国各省市的报纸杂志上频频见到他的作品。至今,他已出版发行《这方热土》《大潮的呼唤》《南海涛声》和《那年那事》四本著作。
《点赞!国家级专利发明人》《王佩君和外砂李厝集义福利会》《纪耀宏的故事》……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年春节前,张泽华深入红色老区和市内企业采访,在他的笔下已写出《挺拔青松耀红场》《抗战时期的潮汕华侨》《辛亥革命时期的潮汕华侨》《潮汕侨乡的春节》和关于赞颂那些为汕头工业发展而研发国家专利产品、热心潮汕公益慈善事业、关爱贫困大众的人和事的报告文学、散文十多篇。仅从2021年8月至2022年初,作品连续五期被中国侨联杂志《海内与海外》刊登,被《中国报告文学》、香港《紫荆》杂志、北京《中国法治新闻报》等选登13篇次。
在张泽华笔下,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每一个平凡人身上都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我喜欢写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记录平凡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我希望用文字把这些人物、故事都留下来。”张泽华说,写作自然也是有感而发,他的文学观以关注现实作为一种责任。有责任,才会观察,才會有自己的感受,创作才会有真诚,不致流于空泛和浮躁。谈及未来的创作计划,年逾六旬的张泽华充满激情,表示计划再写两部小说,书名分别暂定为《天地良心》和《女人也疯狂》。“我十分热爱生于斯、养于斯的这片热土。”张泽华笑笑说,他会坚持写潮汕历史文化以及那些发生在城乡之中的带着喜怒哀乐的故事,用文字来记录和传播传统文化,讲好汕头故事。
责任编辑/赵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