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建设的出发点与基本原则

2022-05-05 14:24王伟李仲
中小学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

王伟 李仲

摘要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建设要以育人为核心,遵循基本的原则,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体现学校的历史和特色。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五大原则”的顶层设计思路。二坚持系统性、信仰性、科学性、情感性、意义性五大原则。最后要挖掘学校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学校文化个性特征。

关键词 校园物态文化;学校美学:学校文化:情感性原则;意义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3-0037-03

学校应当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包括美好的自然、美好的景观、美好的文化、美好的教育。美好的校园物态文化环境有着强大的教化力量和吸引作用、凝聚作用。不过实践中,一些学校对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建设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有资金很容易就可以完成。这也造成了有些学校建设得富丽堂皇,从建筑美学、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可圈可点,但仔细品味总感觉像休闲式的公园而非学校,因为它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无法体现学校的精神和特色。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新乡一中”)原有校舍主要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校区显得比较破落,人们笑谈走进新乡一中仿佛到了“乡中”。近年来学校启动了校园环境整治工程,我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形成了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些经验。

为了使校园物态文化环境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我们通过考察学习调研、梳理发展历程、提炼文化精神,边总结边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五大原则”的顶层设计思路。

“一个核心”。学校物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应服务于、服从于育人这个“核心”,应体现这个“核心”。特别是人文景观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为了美观而美观,更不能成为摆设。它不仅要有美化的作用,更要有教化的功能。

“一条主线”。在学校物态文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师生品德的熏陶,结合学校的红色血脉,确立了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学校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打造“全域”红色文化,使师生置身于红色文化的“海洋”,在浓厚氛围中自觉坚定信仰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五大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信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意义性原则。

1. 系统性原则:“三结合”对校园进行整体设计

一所新建学校在进行学校总体设计时就可以融入物态文化环境育人的要素,但是在一所具有一定历史的学校进行物态文化环境建设就要运用系统性思维,不能破坏学校原有的整体布局,不能影响原有教育教学设施的正常使用,在此前提下做好拾遗补阙。我们提出景观建设要做到“三结合”,即与学校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与育人有机结合,与环境有机结合。

学校现有建筑的建设跨越30余年,建筑风格不一致,外立面色彩不统一。学校在启动“外立面改造工程”时,遵循“三结合”理念,确定了“红灰白”为学校建筑外立面的主色调。“红”沉淀着新乡一中的红色基因,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昭示着学校在新时代旭日东升。“灰白”是太行山一种石头的颜色,“灰”映衬着一中人的质朴与坚毅,“白”象征着一中人的无私奉献、廉洁从教。这就使学校的建筑色彩整体实现了统一,其中融汇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学校的向往,体现了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统一。

2. 信仰性原则:让理想的火炬在校园代代相传

新乡一中的前身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太行山下,是一所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创办的为党育人的“抗大”式学校。1949年新乡解放后,学校由林县迁往新乡。因此,新乡一中结合学校的红色血脉,确立了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物态文化建设思路。学校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因素,选择恰当的物态方式予以呈现。在正对着校门醒目的位置,塑造了两座人物铜像,分别是为党和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我校首任党组织书记杨蕴玉和1956届校友赵振业院士。我们希望学校教师能够向杨蕴玉书记学习,为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希望学生能够以赵振业院士为榜样,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在校园东部复原了学校在太行山下的办学旧址“环翠居”(现被确定为“重要革命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并配有图片、文字介绍,它勉励我们继承前辈精神,永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学校在校园西部修建了由我校25位英雄人物事迹组成的红色长廊,引导师生学习校史中的党史,向英雄人物学习。学校通过打造“全域”红色文化,激励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坚定信仰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文化景观石上所刻孟子赞扬孔子的“金声玉振”一词,暗喻“永争第一”“志存高远”的学校精神和学校对师生的希冀。

3. 科学性原则:遵循物态文化建设自身规律

学校物态文化建设有其自身规律。不同环境下的物态文化,校园内不同区域的文化景观,都有着自身的内在要求。只有尊重其科学性,物态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进入校门后的主路或广场区域,是校园建筑的空间轴线,也是师生行为轴线,更应该成为学校物态文化的节点轴线。“三线”重合是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在学校物态文化环境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所以许多学校对于这个区域的设计都非常重视。此处的物态文化,必须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应包含诸多的学校文化信息。

我校与校门相对的综合办公楼2018年启动建设后,学校就开始考虑这个“三線”重合区域文化景观的建设问题。学校管理层仔细斟酌,反复研讨,比较各种方案,历时近三年才最终完成。此处文化景观由两位人物塑像和一个景观石构成。从整体景观设计的艺术角度来看,三者成“品”字形,给人以对称和谐、端庄稳重之美感。杨蕴玉书记的塑像反映了学校办学历史,赵振业院士的塑像彰显了我校办学业绩,两尊塑像一坐一站,体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此处文化景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历史文化、学校精神和教育追求以及雕塑艺术的完美统一。

我校原有办公区和学生生活区中间只是以路区分,功能区划不明显。学校根据此缺陷,在学生生活区北南西三面分别建“静林”门、“环翠居”门和“榴园”月亮门三处文化景观。绿植将三个门相连后,学生的生活区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安静舒适区域。

良好的校园物态文化氛围,并不只是靠一两个文化雕塑、几个自然景观就能营造的,它应该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因此,我们在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建设中坚持宁缺毋滥,对增添的任何景观小品都反复斟酌,都要放在学校全局中系统考虑是否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体效果。

4. 情感性原则:保留学校师生共同情感与记忆

在近年接待校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校友早已忘记了在学校所学习的具体内容,但对学校的物态环境有很深刻的印象。许多毕业生回到校园,依然对学校某幢建筑、某处景观,以及特定物态环境中发生的教育故事记忆犹新。这些物态环境伴随他们的成长,承载着他们的许多情感和美好的回忆。保留学校现有的文化景观也是在校学生的强烈愿望。新乡一中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了四大发明雕塑。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组雕塑的设计和制作水平都不高,而且已经破损。学校原计划将其拆除,但一些学生联名给校长写信,希望能够将这组雕塑保留下来。学校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做了简单的修补。学生的愿望给了我们启示,在学校现有物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建设,要有保护的意识。

5. 意义性原则:赋予校园景观独特文化意蕴

过去学校修建的一些景观,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文化元素和教育功能不够突出。这就为我们用“加法”提供了条件。校园内原有一块石头,若称其为景观石颇有“拔高”之嫌。经过仔细琢磨,我们在石头上雕刻了“精诚”二字,原本废弃的石头便有了灵动感。学校天井处原有一个小水池,池中有假山和莲花,但缺乏美感和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提升过程中,有人提议在此修建新的景观。我们依据保护性原则,在假山上点缀性增加了文昌塔,将周敦颐的《爱莲说》呈现在旁边的墙壁上,并取名周子池,赋予其文化内涵。

对于一些因为安全因素或丧失功能需拆除的建筑、景观,我们在修建新的景观时,尽可能地复原或者采用其中的一些元素。学校老图书馆楼后原有一处假山,上面刻有“凌云”二字,当时许多学生在此拍照留念,以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我们在此处修建新景观时就把其中的一座小桥命名为“凌云”桥,以使校友产生联想,触景生情。类似“精诚”“凌云”等文化景观虽然并不高大上,但却以无声的语言产生暗示效应,从而给生活其间的师生以重要影响。

构成学校物态文化环境的不仅有建筑物,还有植物。植物在校园环境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学校环境提升工程中,新乡一中对树木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任何一项工程都不能以破坏树木为前提。学校还组织学生对校园的树木进行普查,为树木做“身份证”,在校园平面图上标注了学校各种树木的数量。普查活动也培养了学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我们寻找校园内几棵“最美”的树作为学校的某种象征。在学校的榴园内,一棵石榴树中间长出了一棵榆树,两树相长,犹如母子情深,我们将这一景观命名为“石榴抱榆”。借“榴实登科”的美好寓意,我们在榴园内雕塑了一个绽裂的石榴景观,寄托了老师的祝福和学生的美好意愿。这处景观也成为不少学生考前的打卡之地。

学校在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有专属本校的个性特征,它是学校文化可辨识性的体现,也体现着学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品位。校园人文景观的创作应该充分挖掘学校独有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和环境资源。

学校建设的“三门”文化景观,就是根据学校的历史元素营建而成。“静林”门之名取自建校之初学校所在地—河南省济源市南姚村静林寺,“环翠居”门是我校在太行山下办学时校部庭院门头匾额的题字,“榴园”月亮门是因我校迁到新乡新建的办公区域种有许多石榴树而得名。这些文化景观使师生置身学校历史长河,感悟先贤创业之艰,寄托缅怀先贤之情,形成强国有我之志。又如:我们筛选优秀校友在治学、育人方面的语录,择其优者制作上墙,这种身边人、身边事的亲历诉说让学生更感觉亲近亲切,可以消除学生与历史在时代、情感上的隔膜,增强学生的共情力,使教育有趣有味更有效。

“人創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对文化景观的建设,我们反对任何“贴标签”的做法,所借鉴内容一定要与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内在联系。透过一处文化景观,学生可以了解学校的一段历史,熟知一个育人故事,感悟一种人文精神,由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编辑 崔若峰)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坚持创新,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知行合一 文化化人
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视角
组织效能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