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英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荣获全国优秀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等光荣称号。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市级课题研究。主编并参与编写大象版科学教材的分册,主编12部图书,出版个人专著两部;撰写的100余篇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指导的70余位教师的科学课、创新实验在全国或北京市获奖。
课后作业在小学科学教师的眼里,是语数英三科的“专利”,在家长的心里,课后作业也不为科学学科所留。教师让学生做些探究的专项布置或新课学习的课前教具准备,甚至做些课前测验,也只是教师偶尔的行为,或是为了公开课、教学设计而不得不为的“善意举措”。
更根深蒂固的是,在小学科学教师的眼里,当堂作业是本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是以备应试测查的实施途径,主要根据本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巩固当堂内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以本学科为主,不讲究跨越学科相融;以本课时为主,不讲究结构系列;以识记基础知识技能为主,不讲究探究实践;以填空形式完成为主,不讲究多样化形式;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不讲究相互合作;以同样的题目面向所有的学生为主,不讲究不同层面学生的学好与学足。因而也就仅仅关注了从教学视角出发的教学与作业之间二者的关系,自然而然地认为,课内作业就是依据教科书要求学生掌握的书面或口头的概念填空题,堂而皇之地认为,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态度情感不为科学作业所属,那些课外作业及“善意举措”不在科学作业之列,至于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操作——实验,也纯属“上边要求”而已。
扪心自问,长期秉持这样作业观的教师,到底能培养出怎样的毕业生?而那些种种的“善意举措”真的能落实在每节课里?真的能坚持到底吗?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指出,把握作业育人功能,“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個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那么,深度思考,教育部的文件也只是指小学的语数英三个学科吗?看来,我们有必要且很有必须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作业观”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科学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后内化的具有科学特性的品质,是科学课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科学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科学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如此,我们不妨打破教学视角下的作业观,站在课程视域的角度,重新厘清我们对作业的再认识、再设计。
一、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论的角度,对作业的再认识
作业,《辞海》中这样解释:为完成生产、学习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从该阐述中可以看出,作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教育大辞典》则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检测的各种练习,而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课上知识。
凯洛夫在赫尔巴特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将作业视为学生个体巩固课堂知识和完善技能、技巧的重要载体,并将其发展为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杜威认为,作业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否则就沦为技术性的作业,而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感情和道德。
斯克里芬(M.Scriven)主张,评价应放在教学过程或课程改革过程中,而不是在教学过程或课程改革过程结束后,并据此强调评价的“改进功能”。在此基础上,布鲁姆提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个概念。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和评价思想,在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目标教学”实践探索,对一线教师重新认识和探索作业的功能、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合以上界定,站在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科学教学,如果想培养具有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学生,不仅教师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需要极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分秒钟质量,而且需要学生既要在40分钟内主动获取内化提升,更要利用课外的适量时间、适当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汲取去提升。因而,我们完全可以在课程视域下,重新界定我们的科学“大作业观”,即科学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尾部”的那一部分,一切为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纳入科学学科的作业范畴。
二、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论,对作业再分类与再设计
(一)按功能进行的作业分类及设计
作业不仅包括科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而且关注课堂教学无法达成的、但可通过课外作业来完成的上位课程目标;既强调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补作用,又强调作业结果对教学目标和内容、作业目标和内容的诊断调节作用。因而,依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和评价思想,将作业按功能分为诊断性作业、形成性作业、巩固性作业三类。
1.诊断性作业
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教学内容所必备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通常教师会安排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地实施。
(1)课前利用概念图布置作业
包括网状图、树状图、语义分析图。例如,教师可借助这张课前概念图作业,分析出多数学生有正确的“磁铁有两极”概念,但更多的还有“磁铁能吸金属”“南极和南极吸引”的错误概念,需要借助探究来建构科学的概念。0C587D43-4708-4A27-8875-DD0D965A5D18
(2)课前利用访谈布置作业
包括概念访谈、现象访谈、预测访谈。
(3)课前利用纸笔作答布置作业
包括开放性纸笔作业(问答题)、封闭性纸笔作业(选择题)、二段式作业(一阶段选择,二阶段问答;或一二阶段均选择)。
(4)课前利用自带材料布置作业
包括实验用的材料准备,也包括具有概念侦测功能的材料准备。
例如,在教学《果实》一课时,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作业:“把你认为是果实的三种东西带到教室来,并口头分享你的理由。”教师通过学生所带材料,结合分享,知晓他们认为“因为马铃薯能吃”背后藏着的果实前概念是“能吃的是果实”,“苹果长在树上”背后隐藏的果实前概念是“长在树上的是果实”,从而为正确概念的建构,制定具有方向性的策略。
2.形成性作业
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是否在科学探究、科学思维、态度责任维度上步步行进,以备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逻辑论证。
如,课堂上基于概念建构、基于思维需求的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假设作业、为证实假设而进行的方案设计作业、依据逻辑需求的求证过程中的记录作业、处理信息作业、转化证据及交流阐述的作业。无疑,每一环节、每一过程,都是学生一步步设计并完成与众不同的多层面的作业及答案。
如,在《昼夜交替现象》教学中,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并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现场完成纸笔式假设作业,同期完成观点及依据阐述的口头作业,认真细致、小组合作的作业。
预设1:地球自转。
预设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预设3: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预设4: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这样的作业布置,随着教学过程而时时发生,随着概念建构而逐层深入,也随着学生的深度思维转化成学习的内驱力。
3.巩固性作业
主要目的之一是巩固本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之二是利用课外、校外资源,以多种方式进一步巩固该阶段应达成的科学探究等维度的要求,如,长期观察、走进科学场馆、项目研究等。
如,《果实》结尾处的巩固性作业,将真实反馈学生对果实概念的掌握情况。此时再次利用学生自带的马铃薯等,用演绎推理的格式,口头完成判断和表达作业。
如,教完《昼夜交替现象》课后,针对学生对“南极和北极是否也有昼夜交替现象”的新质疑,教师布置学生可选取资料查询作业、科技馆参观揭秘作业等,以便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
(二)按学习方式进行的作业分类及设计
探究和实践是主要的科学学习方式。将作业分为探究类作业和实践类作业。
1.探究类作业
主要包括实验探究、调查等作业类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面对未知答案的新问题时,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科学方法,发展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因探究类作业耗时较长,不便于一人完成,因而设计该类作业的重点是结合学校条件及学生实际水平,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实验探究及调查进行整体规划,将其合理分配到课堂教学和作业中,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调查提供充分的时间和人力保障。
在教学中,还可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展开新的探究,如,在学习“呼吸与消化”单元保健环节后,学生提出为什么“食不言”的问题。教师根据课标“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要求,分析教材中的课程安排,发现呼吸和消化系统是分开学习的,导致学生在本单元结束后,对这些器官是怎样实现“协同工作”的认识依然不清。为此,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补充“会厌软骨”结构与功能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解决了“食不言”的秘密,更使学生进一步对呼吸和消化系统协同工作有了深入的认知。
2.实践类作业
包括体验、观察、参观访问、种植饲养以及设计制作等作业类型,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有机统一,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必备品格。
设计实践类作业的重点是设计适当的问题和任务,以及实现任务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安全措施。
另外,还可以按呈现方式,将作业分为纸笔类作业和操作类作业;按照完成的周期长短,可将作业分为短周期作业和长周期作业;按完成作业的主体,可将作业分为个人作业、小组作业;等。
纵观学生的作业形式,一般有研究记录、观察日记、资料搜集、研究报告、设计制作、种植饲养、成长档案袋、练习题、试卷等。
三、结语
总之,科学教师要利用并抓住各种类型作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作业,及时分析处理學生的作业表现,更好地将作业设计融入课时、单元教学设计,为全面提升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0C587D43-4708-4A27-8875-DD0D965A5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