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星,李 玲,王 姗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育的振兴迫在眉睫。而办好乡村教育,必须在教师队伍改革上下功夫,关键要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1]。特岗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有利于保障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的有效性;留住特岗教师,形成稳定的、优质的且长期服务于乡村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于振兴乡村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中,均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相应要求和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教师必然是乡村教育振兴乃至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小学特岗教师属于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国家政策的呼唤下自觉自主自为地提升身份认同。
培养一支“下得去,待得住,留得久,教得好”的乡村特岗教师队伍,是乡村小学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小学的普遍诉求。尽管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从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住房条件等方面不断改善教师待遇,但是依然有一些特岗教师将特岗计划视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跳板”,并不安心乡村教育。特岗教师的流失,必然会造成乡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会对乡村孩子的学习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乡村教育振兴。鉴于此,乡村学校亟需提升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迫切需要特岗教师这一群体发挥其优势,扎根乡村、耕耘教育“麦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乡村孩子的成长、成才和乡村教育振兴。
特岗教师,不仅是一个“社会人”、一个“经济人”,更是一个“专业人”。作为一名“专业人”的特岗教师,身份认同是他们依据其专业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认同,而专业成长是其专业自我觉醒、建构、生成与调适的认同过程。身份认同对于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且教师身份认同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和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基础[2]。因此,特岗教师在扮演多重角色、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对待社会发展带来的多重挑战,努力对专业成长作出积极呼应,其中提升身份认同是基础。
为深入了解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特编制了“贵州省农村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对贵州省在岗的小学特岗教师通过微信、QQ等途径发送问卷进行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202份。调研发现:贵州省小学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从特岗教师对问题“上岗后,下列选项中:您最希望改善的是_____”的选择中可知,“工资水平、职称评定、自我发展空间”是他们最希望改善的因素,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而且,对于问题“您目前最主要的压力来自____”的选择中,居前三位的是经济状况、教学任务和职称评定,如图1所示。综合而言,影响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表1 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分布
图1 小学特岗教师目前主要的压力来源
(1)根据调研和访谈,影响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工资收入水平和工作生活环境。一方面,由于“安贫乐道、穷达顺然”的教师基本精神日渐式微以及现代功利价值取向的逐渐上扬,个体在社会中能否得到认可或其社会地位高低最终可能都将由其在物质上的成功与否来决定[2]。正是这种不健康的价值评判取向,影响着乡村小学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根据对部分特岗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贵州省特岗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基本实现“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加之物价上涨、家庭经济负担重、城乡差异大,小学特岗教师的总体工资收入水平并不高。另一方面,与城市小学教师相比,乡村小学特岗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较艰苦,尤其是偏远的乡村学校,其交通、生活、医疗等非常不便。在针对“服务期满后您的选择是______”的调研中,近一半的特岗教师选择离开,而离开的原因排前两位的是“交通不便利,位置偏远”“工作环境太差”,如图2所示。可见,工作生活环境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建构。
图2 小学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选择“离岗”的原因
(2)学校场域。乡村小学在教育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办学理念、办学条件、课程开设等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差距。例如,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较落后,教学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乡村小学长期存在师资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且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缺编现象,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缺乏专职的英语、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师,所以小学特岗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且非教学任务也较繁重。这些都羁绊着小学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影响到身份认同的建构。
根据调研发现,小学特岗教师的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是职称评定的揪心、自我专业发展的烦心、家校合作的忧心。首先,由于特岗教师不属于正式在编教师,在服务期内不能评定职称,故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大多数小学特岗教师最大的苦恼是职称评定,他们希望能够在职称评定方面得到改善。其次,在自我专业发展方面,小学特岗教师认为专业发展受限,专业支持与指导的缺位导致他们较难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小学特岗教师基本上是教龄3年以下的年轻教师,无论是教育教学经验还是实践性知识,都是较薄弱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未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特岗教师在面临复杂情境时往往会力不从心,甚至不知所措。还有教师表示他们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在有相关培训学习机会时,由于名额有限且竞争激烈,学校一般情况下考虑的也是在编教师。最后,小学特岗教师的心理压力还来源于家校合作的忧心。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较普遍,家长观念较落后,对家校沟通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压力,都让小学特岗教师忧心忡忡。
由于心理上的压力,小学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受到影响,而最大的影响就是职业认同的扭曲。由于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与尊重,加之工资待遇达不到预期,工作强度大,使多数教师在特岗服务的三年期间未能体会到初为教师的职业幸福,而是将特岗视为“跳板”,或者视为逃避严峻就业形势的“无奈之选”。在关于“服务期满后,您的选择是_______。”的调研中,表示“留任当前学校”的教师仅占42.08%,表示“参加考试(包括考研、教师考调等)”的教师占44.55%,表示“走一步算一步”的占10.4%,表示“转行重新找工作”的占2.48%,详情如图3所示。职业认同的扭曲是造成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关键原因。
图3 小学教师服务期满后的选择
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提升小学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是基础工作,也是必然之选。提升小学特岗教师的身份认同,不仅要考虑政府、乡村社会、乡村学校等中观层面,更要考虑教师个体的微观层面,从外部保障支持到教师自身素养提升,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内外兼顾的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提升体系。
结合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和乡村学校应为小学特岗教师“赋能”,为其提升身份认同提供“硬核支撑”。
(1)政府层面
首先,以进一步改善工资福利、增强特岗教师职业吸引力赋能小学特岗教师物质保障。政府应关注小学特岗教师作为“经济人”的需求,可根据设岗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程度设置有梯度的经济补偿政策[3],提高基本工资待遇,落实相关津贴补助,以此减少小学特岗教师工作中的物质顾虑,切实保障小学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方面的权益,使之更专注于教育教学。
其次,以多元培训机制赋能小学特岗教师素质提升。切实落实培训经费、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小学特岗教师专业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无论是特岗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还是职业生涯培训,除了加强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训外,还应重视专业情感、乡土情怀、乡土文化的培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育特岗教师的乡土文化气质,增强特岗教师的文化认同,促进他们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重视培训方式多样化,如线下培训、线上线下培训结合、送教下乡、充分发挥乡村名师工作室的蜂巢效应[4]。
最后,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小学特岗教师服务意愿。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教育资源的贫乏,都会影响到小学特岗教师的服务意愿。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加大对农村的财力投入,在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对农村医疗、教育、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小学特岗教师享受优质生活资源的同时,还能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2)乡村学校层面
一方面,以加大对特岗教师的支持力度赋能其专业发展。乡村学校应适当减少特岗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减轻教学负担,加大对特岗教师的专业支持力度,让特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做好本职工作,思考自身的专业发展,强化其自我效能感。乡村学校还应引导特岗教师精准分析自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引导他们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乡村学校还可通过师徒结对制、老带新等方式,对特岗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与帮扶,在特岗教师服务期内进行专业发展跟踪,切实推动特岗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信念、专业情感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人文关怀赋能小学特岗教师情感归属。由于受环境、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等的限制,小学特岗教师的婚恋、子女教育等问题显现,还有部分特岗教师思乡情绪比较严重,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的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空间中,而是活在精神世界里,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精神追求,即使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也不能“实现自我”[2]。因此,乡村学校应平等对待特岗教师,多与特岗教师交流谈心,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切实关心特岗教师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在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中增强归属感,从心理和情感上认同特岗教师身份。
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5]。可见,尊师重教是朝着美好未来发展的第一步[6]。为了能让广大小学特岗教师留任,乡村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优化小学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场域,为小学特岗教师提升身份认同提供必要的思想观念和舆论基础。一是结合乡村地域特征,充分挖掘乡村教育的优势,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彰显乡村文化育人价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特岗教师对乡村文化的价值认同[7]。二是在乡村振兴实施进程中,多渠道、多途径向当地村民广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树立优秀大学生模范榜样,引导和激励村民重视教育。三是建立特岗教师荣誉制度,每年遴选出一批服务期内及服务期满留任的优秀特岗教师,并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还可以宣传主动从城市到乡村的“教育逆行者”的事迹,让村民们了解特岗教师、乡村教师的奉献和付出,更重要的是让特岗教师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有动力继续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提升自身素养,是增强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的关键举措。在乡村振兴推进的过程中,特岗教师应破除在“城市场域”和“乡村场域”的比较中提升身份认同的“魔咒”,立足“乡村场域”重构自我身份认同。
(1)树立正确的乡村教育价值观
调研发现:78.22%的特岗教师来自农村,他们理应更了解乡村教育的状况,更了解乡村孩子的需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作为特岗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乡村教育价值观。特岗教师应该意识到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智力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乡村教育具有城乡社会价值,乡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逃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家乡逃离贫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8]。只有提高自我觉悟,端正职业态度,正确认识和理解乡村教育及其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方能将特岗教师职业视为一项终身发展并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光辉事业。
(2)厚植乡土情怀,自觉做“乡村筑梦人”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成长,扎根需要意志,扎根需要情怀。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在深刻认识和认同“乡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专业情感,是乡村教师对乡村、农民和乡村孩子的关注、关切和关心之情感[9]。特岗教师应该通过参与乡村社会活动或公共事务,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加深对所在乡村的认同感;通过学习地方志、乡村教育书籍、参观乡村人文景观等活动,激发并唤醒自身的乡土情怀;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生成乡土情怀,如在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教学、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家校合作过程中,扎根乡村社会和乡土文化土壤。只有厚植浓郁的乡土情怀,特岗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热爱乡村孩子、热爱乡村教育、热爱乡村,并将这种热爱付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付诸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的振兴,自主自觉地做一个“乡村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