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之后,扶贫资产的运行状况如何?近日,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或因缺乏产业规划,或因缺乏专业技术,或因缺乏市场支撑,扶贫资产逐渐沦为“半死不活资产”,甚至是“死资产”。巨量扶贫资金“打水漂”现象令人惋惜。
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精准度至关重要。反观媒体报道,“半死不活”的扶贫资产无人问津,这不仅给巨量财政投入的利用率打了一个问号,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接续推进留下了更多思考。
扶贫资产何以闲置低效?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扶贫产业严重脱离当地实际。部分领导干部出于多快好省或好大喜功等心态,在未进行详细考察的情况下便匆忙“上马”新项目,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其二,“包销依赖症”严重影响产业脱贫实效。一些贫困地区或依托帮扶单位、或借力扶贫干部,其农产品的外销路径相对有限,易出现人走茶凉现象。其三,扶贫地区自身存诸多短板。农村往往是人才、技术洼地,部分农民缺乏精细化的农业生产经验,面对引入的先进扶贫产业,难免出现不适现象。
变闲置低效的扶贫资产为优质资产,重新发力激活现有产能是破题关键。这就要求包括帮扶单位在内的扶贫力量积极提升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将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具体讲,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切实强化广大农民在精细化农业生产、扩大产销路径、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减少他们对扶贫主体的依赖性。此外,将扶贫资产的投资回报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亦是重要一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亡羊补牢式的事后调整、优化扶贫资产相比,提前筹划更显宝贵与实用。扶贫资金是一笔“保障钱”“保命钱”,充分发挥其乘数效应才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一方面,要在资金投入前期做好項目调研与评估工作,优先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合作方,从源头把控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要主动向社会公开扶贫资金账目,广泛接受各界监督。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入口处把好关,于过程中做好扶贫资产的规范管理工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此,才能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综合《南方日报》《半月谈》)23E49A37-AAD7-4A24-8D70-596D25FA18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