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只和平鸽的“走失”惊艳了世界,而这一创意的灵感,竟来自排练中一次真实的“掉队”。“化错”的错往往就来自这些自然的错,随机的错。差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差错的正价值,才能让学生由错而悟,从错误中悟出新的途径,让正确的认识从差错中生长出来。
关键词:化错教育;由错而悟;化错养正
北京是世界首个“双奥城市”,北京冬奥开幕式,惊艳了全世界。
我本来是有机会现场观看冬奥开幕式的,可最后一刻却因为疫情而未能成行,很是遗憾。不过,我们一起在线上见证了这一幕——
在“闪亮的雪花”中,500名儿童手持会发光的“白鸽”,无拘无束地嬉戏玩耍,踩出雪花“脚印”,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心形。代表和平的白鸽,代表爱的心形,代表冬奥会的雪花,呈现出一派浪漫、温馨的场景。
在表演快要结束之际,一个细节戳中许多人的心:一只小鸽子掉队了,另外一只小鸽子从队伍里跑出来,把掉队的小鸽子拉进队伍里。与此同时,其他小鸽子都掉头看着她们,等待归来(图1是两只小鸽子归队过程中的一幅截屏图)。
这温馨的一幕,创意来自无心插柳的小意外,灵感来自排练中一次真实的“掉队”。
那是第五次彩排,在鸟巢,场面非常宏大,掉队小鸽子的位置,本该是在小鸽子们组成的桃心的小尖尖上。但在表演中,这只小鸽子掉队了,找不到自己应该站的位置。还是她所在组团的一位小姐姐跑出来,把她拉到正确的位置上。
这一幕,正好被张艺谋导演看到了。他灵感喷发,觉得这个点非常温暖、幸福。于是,开幕式上,便有了这样的呈现方式,也更好地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一幕,也让人们有了更多解读:“屏幕右下方,祖国东南角!“那掉队的‘一鸽不就是迷路的台湾吗?” “中国的鸟巢里,一鸽都不能少!” “老‘谋深算,不能分鸽(割)!”
台湾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应邀出席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2月6日,洪秀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冬奥会开幕式大加赞赏。特别是对“闪亮的雪花”表演中一只和平鸽走失的安排,洪秀柱表示这一幕别有深意,她说,“天下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一定存在的”,期待两岸早日和平统一。
张艺谋导演的这个设计真是“绝了”,胜过千言万语……
这不正是一次不期而遇又美妙绝伦的“化错”吗?!
我以为是我们学校参加表演、眼睛受伤的那名学生,因为不在状态而出现了差错。为了确认,我询问舞蹈团余斌团长:“余团,那只掉队的小鸽子是我们那位眼睛受伤的学生吗?”“华校,不是我校的。“哦,是的话,就更妙了!”
哈哈哈,我错了!
“只有受伤的,才会错吗?”不是的,人生自古谁无“错”。
“化错”的错,未必是某个特定的错,也不是天定的错,而往往是自然的错,随机的错。化错教育是道法自然的教育,是由错而悟的教育。
我想到了自己执教的一堂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数学课——《台湾长什么样子》。在学生根据不同数据,一次又一次尝试画出台湾的样子之后,我出示了从台湾带回的一件纪念品(如图2)。我说:“台湾的样子,就像一片叶子。台湾的样子,似乎在告诉我们——叶落终会归根!”今天想起它,因为它也是一节典型的化错课堂(参见《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4期上的《综合与实践:重在打开思维》一文);还因为,与无数人一样,我也渴望眼下迷失方向的台湾能早日“化错归正”!
2015年1月27日,《光明日报》(第15版,几乎整版)发表了我的《错误往往是创造的开始》一文。差错来了,是“接着”,还是“扔掉”?泰戈尔说过:“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差错的正价值,就是打开了迎接真理的大门。
差错,就像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差错,好比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老师,启发我们走向正确、真理和精彩,“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化错是可以养正的。
众所周知,青霉素的发明,就是由于弗莱明不小心把青霉素掉进装有葡萄球菌的瓶子。但弗莱明领悟出这次错误意味着什么,再进一步开展研究,最终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
非欧几何的创立也是如此。
在两千多年里,数学家们试图证明欧几里得几何学第五公设的正确性。德国的高斯、黎曼,匈牙利的鲍耶,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等,从前人的错误中悟出新的途径,进行反向思维,去证明这一公设的错误性,但并未导出矛盾,从而悟出“否定第五公设”可得到一种新的几何体系,创立了非欧几何,这是数学领域划时代的一次发现。
数学教育中,亦要由错而悟。
例如,教学四年级《角的度量》一课,当学生错误地拿着量角器的大角对着要量的角(如图3)时,我顿生灵感:量角不就是拿角对着角吗?量线段的长度,不就是拿线段对着线段的吗?量面积,不就是拿着面对着面的吗?量体积,不就是拿着体对着体的吗?进而,我恍然大悟——我们以前教学生认识量角器,都没有教对。
有老师可能要说了:“量角器,没有教对?怎么可能。不就是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圈和外圈的刻度吗?”是的,我以前也正是这样认识的,仅此而已,岂有它哉。学生的差错让我醒悟:我们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我们没有教学生认识量角器上的角在哪里。于是,我创造性地带着学生在还不会量角之前,先在纸量角器上画角。这,是全国首创,无论哪套教材,都是先量角后画角。当学生知道“量角器上有若干个大小不同的角”之后,怎么量角就水到渠成了。
老师们不妨想一想:我们以前上这节课时,喜欢用“二合一看”四个字来指导学生量角,可是为什么教得那么累?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是“二合一看”,还是“拿角对着角”?至简大道的光芒,是不是来自对与错的缝隙?
这样的教学,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让正确的认识从差错中生长出来,让学生深切体悟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一段课堂,我“发起”了四次掌声,让开始量错角的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让全国的同行看到《角的度量》可以这么教,好像也应该这么教。为此,《人民教育》还组织了专题讨论(参见《人民教育》2007年第2期上的《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一文)。
再比如,我教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参见《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1期上的《教是为了学的开始》一文)……
回味北京冬奥开幕式,不由地感叹张艺谋导演真不愧是顶尖高手!
我想,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像张艺谋导演那样用心“谋艺”,“课不润人誓不休”(参见《西部教育导刊》2011年第1期上的《课不润人誓不休》一文),就同样有机会大声地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教育故事!
(华应龙,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邮编:100031)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