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 仇彩红
摘要:乡村生态振兴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乡村生态振兴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存在着乡村生态治理意识淡薄、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困境。传统生态思想中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内容,尽管受到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生态思想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价值的两面性,对其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与利用,落脚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乡村生态危机,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弘扬乡村生态文化,推动乡村特色生态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关键词:传统生态思想 乡村生态振兴局限性
一、传统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传统生态思想是不同种族在适应自然环境中逐渐探索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知识与经验,其中不仅包含了传统的农耕技术和劳动人民的农业思想,还包含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哲学思想,这些传统生态思想对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挖掘传统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古为今用,获得它对当代乡村生态振兴的启示。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以农耕为本的古代社会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为了能够在当时特有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人与自然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对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最早可以在《周易》中找到,首次提及人与自然应当合为一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①,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天的德性就是人的先天本性,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善行、仁心达到与天合德。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在爱人的前提与基础之上达到爱物的延伸,最终追求的目标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观念,“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通过“诚”可以达到两者的相通。“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的发展休戚与共、息息相关。董仲舒将天人关系做了进一步深化,提出“天人感应”观念,“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哀乐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和之,天人一也。”①“天”与“人”相互影响、相互感应。
程颢、程颐、朱熹、柳宗元等许多儒家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对“天人关系”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赋予“天人合一”思想不同内涵,体现了先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探索出尊重自然万物、顺应自然规律、敬畏自然生命等生态哲理,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感悟与经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奥的,值得我们仔细揣摩。深入研究作为儒家经典哲学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彻底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禁锢,反思人类对自然的伤害与破坏,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境界,能够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绿水青山的美好生态向往,对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
春秋末期,战乱四起,政局动荡。现实的残酷让周王朝以往信奉的“天命观”遭受到了质疑,各个学派为维护社会安定纷纷提出济世良方。其中,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提出重建周礼,主张以“仁”治国。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提倡“无为之治”,这一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何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道法自然”最早来源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道法自然”中的“法”意思是遵循、效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关键词,何谓“自然”?“自然”在古代汉语中还没有大自然的意思,“自”指“自己”,“然”指“是什么的样子”,故“自然”意为“是它自己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自然”更多指的是整个大自然环境,还可以代表一种不受外物约束、自然而然的一种自然状态。“道”就是“自然”,老子的“自然”象征的是一种天地万物自然而然运行的无目的性的一种状态,也就是道的一种状态。
在探讨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中,道家和儒家推崇的天人合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道家学派中,最早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出现在《老子》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④“道”是天地万物之源,是宇宙运行的原动力。这里所提到的“道”不能等同于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它是一种混成之物,是对宇宙原始状态的一种形象描述。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称为“人道”,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天道”与“人道”也是一致的,人的行为准则也要遵循“道”这一法则。庄子在老子的认识基础上继续将“道法自然”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①在庄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始源之地,规定了万物运动变化的趋势与方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②,人类属于万物之一,人类世界的发展也要遵循自然的发展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知常”,即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不认识规律,就会胡乱妄行,招致灾祸。
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哲学中还包含着“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等生态道德准则。所谓“知止不殆”就是告诫人们懂得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遇到危险;“知足不辱”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有太多的贪心,这样就不会招致羞辱。面对诱惑要懂得克制自己的贪欲,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知进退者才能独善其身。生态道德准则的建立同样要懂得“知止不殆”“知足不辱”,处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丰富的当今时代,道家的这一思想让人值得深思,提醒人类要始终坚持本性,克制自己的欲望,过度的贪求欲望会让人身心俱疲,有损健康,正所谓“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③讲的就是这一道理。
(三)佛教“众生平等”的生态智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之一。经历了两干多年发展的佛教无论是其宗教教义还是宗教实践都包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态启示,以“众生平等”为核心内容的生态内容符合当今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引起了世人的众多关注,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性”是佛家之人经常提到的一词,一个人是否具有“佛性”就是指一个人成佛的可能性。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④,人人皆可成佛,惠能从岭南来黄梅向五祖弘忍礼师作佛,五祖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反问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⑤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从源头来说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按照佛教教义,不但人类具有佛性,世间万物皆有佛性,正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⑥只因个人对佛道的参悟程度不同,对佛性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推导出“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的生命平等论,既然众生都具有佛性,那我们要对具有佛性的众生平等对待,要以平等的观念爱惜自然万物的生命,不能侵犯其他物种的尊严。在对待万物生命的问题上,佛教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极具深度的思考,它认为万物皆平等,生命皆可贵,只有实现众生的和平相处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宁静美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倡导以公平且正义的方式对待世间万物,以佛性智慧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来抵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佛教所提出的“众生平等”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即无论是人、动物、植物、无机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局部的平等,而是全面的、彻底的一种平等。佛教认为,世间万物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类与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与物的区别,扩展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范畴。
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之上,佛教还有着普渡众生和关爱众生的慈悲情怀。一切有生命的物种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烦恼与疾苦,有生苦、老苦、死苦、离苦、爱苦、冤苦等多种苦谛,要将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去感受,对所有生命的不幸保持一颗怜悯、同情、关爱之心,将“爱”与“慈悲”的种子洒向每一片沃土,滋润世间所有生物。佛教的这种“爱”不是局限于宗族关系纽带之内的“小爱”,而是普渡众生的“大爱”,不再局限于对自身得与失的关注,而是对他人和他物给与无限的关怀与帮助,强调一种牺牲自我的伟大奉献精神。同样,佛教的这种“善”还体现在它的戒律之中,戒是佛教信徒终身遵守的道德准则,“不杀生”是佛教的首戒,体现着对万物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遵循因果报应之道,动物的转世再生可能再次成为人类,肆意屠杀就是在剥夺他人的生命权利。尽管佛教“不杀生”的教规并不是处于生态保护的立场而确立起来起的,但其体现出来的尊重生命的思想给予我们新的思考与关注。
二、传统生态思想的局限性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历程,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生态理念。在各个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发展的生态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并不是为应对严重生态环境危机而出现的,对于解决由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仍然具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传统生态思想的价值。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传统生态文化的主体,曾经为社会发展进步起到过极大的推动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在思维方式(形式)上仍然保留了原始的互渗思维习惯”,“这种思维模式与常识是格格不入的”①。从思想的整体来看,儒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自身所具有的整体价值,但其始终是将自然整体的价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强调人与万物价值的共同实现。从整个发展脉络上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思想体系,未能由此而开发出相应的社会制度,进而扩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其主要是为当时的政治所服务。道家提倡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万物,极力反对过多的奢侈、浪费行为,强调人应当主动顺应自然,这种思想一方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另一方面反映出其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和消极色彩,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妥协。道家的生态思想存在着消极无为的一面,没有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这种“清静无为”的理念促使人们被动地适应自然,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没有足够清楚的认识,简单地将人类等同于其他的自然物,但经过长期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独特性价值得到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逐步建立。可见,道家的生态思想是一种感性的思考,缺乏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带有盲目反文明的消极性。当前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类不再像以前仅仅满足于对环境的依附,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人们不断地进行创造和改革。道家生态思想恰恰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低估了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的能力。佛教则是单纯的注重人的主观感受,缺乏对事物的理性科学认识,忽略了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与解决。
二、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环境污染
随着21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远离城市的乡村同样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乡村生态问题刻不容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乡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近年来,由于片面过度地追求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为了从土地中取得经济收益,大量农民购买农药、化肥,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养分流失,引起周边水体污染,情况严重时,会导致鱼虾死亡、水体恶臭,土壤和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失效。除此之外,一些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开始在乡村土地上留下脚印,集约型畜禽养殖蓬勃发展,由于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带来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一些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水废气没有得到专业的加工处理,这些废水废气的存在危害乡村居民的健康,碧水蓝天的乡村生态环境不复存在。
(二)乡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马克思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与自然的能量交换,人类从自然界中汲取生存资料,但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要立足于修复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基础之上,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实践活动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的双向互动过程,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生态的保护最终要依赖于身处其中的乡村人来主动维护,生活在乡村环境中的主体是农民,尽管农民有着一颗比其他人更加强烈的热爱自然之心,但奈何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加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性、普及性,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十分薄弱。
(三)乡村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城镇一体化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在城乡治理上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始终将城市治理放在首位,忽略了乡村生态治理,导致许多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乡村出现环境治理法规滞后,环境治理工作有待加强改进,环境监督机构不够完善等问题。自上而下的政府部门对乡村生态治理不够重视,乡村环境监管机构尚未建立,相关人才不愿投身于乡村生态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政府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强烈,协调能力差,执行力不够强。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整个乡村生态治理处于混乱状态,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四、传统生态思想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价值实现
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传统生态思想源远流长。传统生态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探索过程中凝练出来的人类智慧结晶,饱含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精神追求,指引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传统生态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在传统生态思想的基础之上开枝散叶,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和现实价值,对解决新时代乡村生态危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注入“君子精神”,活化乡村人才活力
乡村生态振兴不仅仅是单纯依靠经济振兴,必须利用其独有的乡村情怀与乡村文化进一步吸引“三农”人才回归,从而重振乡村传统。乡村生态振兴必须注重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从中汲取丰富经验,打造出“生态宜居,生态文明”的新型美丽乡村。乡村美丽生活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离不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①,对于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国人而言,勤劳节俭是达到君子称号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普通百姓赖以生存的传统生态伦理。人的振兴和人才的重新回归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所蕴含的“君子精神”注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中,始终将“天人合一”作为终身追求的精神目标,期待着美好生态环境的回归。当今时代背景下,乡村逐渐成为许多都市人们安度晚年的首选之地,越来越多人希望能够摆脱城市的喧嚣,远离资本的奴役,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②恩格斯的这段话无疑道出了许多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众多打工人的心声。孔子曾经和别人一起探讨治国之道,指出“先富民,再教民。”治理国家首先必须要让老百姓的肚子填饱,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一定的提升,农民基本上都能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提升整体农民生态素养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着力点。乡村道德建设在乡村生态振兴中具有特殊地位,乡村群众的文明程度不够高,加上近年来,乡村青壮年人才流失严重,老龄化趋势日益增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呈直线增长,乡村生态环境无人呵护,遭到严重破坏。不难发现,传统农耕劳作带来的收益较少,城市中就业渠道多,更能满足许多年轻人对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追求。乡村道德建设可以通过对个体村民的教育引导,使乡村居民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村民能够自觉自愿加入保护生态环境行列。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清晰表达就是人类的生态观,只有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乡村生态才能得以重新焕发活力。传统生态思想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资源,是乡村的重要财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包含的“道法自然,无为不争”“仁民爱物”“天地万物一体”等体现万物和谐相处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乡村,对今日的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乡村居民的生态行为做出一定的规范与引导。乡村居民应该热爱自然,应该要以“君子”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将绿色观念转化成绿色行动。
(二)弘扬生态文化,构建多元共治模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民族向来坚持以和为贵,努力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当代人的思维与行动。传统生态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练出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大生态观、大生命观,这些关于天人关系的哲理思辨既包括了国家关于山林川泽管理、自然灾害防御、水土环境整治等生态治理的经验,又包含了基层老百姓为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的族规、祖训、乡俗等。
生态文化是人类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文化。生态文化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统治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永久代替。中国自古代以来,国家便设有专门管理环境的官职,《尚书》中便有对“虞官”一职的记载,主要负责掌管山川林木和鸟兽鱼虫,要求百姓必须按照动植物的生长季节来进行有序的劳作捕猎,也就是要懂得“以时禁发”。此外,还形成了土会之法、土宜之法、土均之法、土圭之法,以及每月行事的“月令”等相关法令。古代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治理模式为当下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借鉴与指导。乡村生态振兴应该是一个全方位联动、多主体参与、多形式治理的系统过程,但就我国当下的环境治理模式而言仍由许多不足之处。“政府自上而下的压力层层传导与任务层层分解的环境治理模式”导致生态治理主体过度依赖于政府单一部门,由政府发布命令,基层人员服从命令的僵硬行政化治理方式虽然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治理成效将会大打折扣。同时,乡村基层生态振兴计划缺乏系统性、时效性、主体性,政府为在短期内达到国家环境指标,出现了包揽式治理模式,即将乡村环境保护服务完全交由专门的保洁公司,将对乡村生活充满热爱的农民主体排除在外,使农民对乡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消耗殆尽,整个美丽乡村的人文气息缺乏生机与活力。事实证明,这种单一主体生态治理模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无法适应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更高需求。弘扬绿色生态文化,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迫在眉睫。要吸收与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用生态文化加强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在主要依靠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之上,突出国家和政府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引导规范作用,形成“统筹规划+大胆探索”新型治理模式。
(三)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生态产业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认为必须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我国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为久远、内涵最为丰富的文化。梳理农耕文化的形成脉络,最早可从人类始祖的炎帝和黄帝时期说起,随着人类种族的不断繁衍与生存,传统的农业文明伴随着发展至成熟。不同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反映了当下乡村产业的发展程度。先秦儒家、道家等哲学学派在传统生态思想中多次提及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探索乡村生态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保护和利用好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源,推动乡村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城镇一体化发展。
我国农村自身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和各具一格的地域人文风情,在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找到正确利用生态自然资源与解决乡村生态危机的最佳结合点十分重要。乡村生态旅游是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和独特的社会文化习俗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近年来,大中城市周边的“农家乐”旅游产业迅速爆火,许多城市居民前去体验乡村生活带来的乐趣。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除了满足人们自然风光的欣赏之外,各地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文化输出的一种形式,达到了乡村生态与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展现形式各种各样,将传统生态思想内容融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才能让乡村生态旅游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与生机。根据不同地区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景观、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因地制宜地创新乡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形式,在吃、住、游、娱、购等方面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美食、乡村民宿、乡村民俗、乡村商品,在乡村生态产业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打造民俗特色乡村、开展特色乡村民俗文化活动、创建乡村特色品牌商品。
(四)转换传统生态思想,学习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乡村生态问题的产生与提出实际上是整个国家生态困境的映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绿色发展新理念,旨在重新唤醒人类生态保护意识,在新时代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有源,树有根。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论基础,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观给我们提供了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指导。以中国现实为土壤,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无数次艰辛实践,形成了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之树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种子撒进土壤的第一步迈出,接下来必须寻找水源能够让其发芽。传统生态思想便是源源不断的水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传统生态思想之水的灌溉下展现出耀眼的光芒。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创新性发展,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可以看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在传统生态思想发展的基础之上具有了符合当今时代所需求的生态内涵,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17 - 418.
②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0.
③王弼,老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8:32.
④刘东主编,中国学术 总第27期[M].2010.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909.
② 王雪军著,道家伦理哲学略论[M].2019.
③张松辉,庄子释注与解析[M].巾华书局,2011:262.
④李淼.中国禅宗大全[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62.
⑤[唐]惠能:《坛经·行由品第一》,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 19.
⑥陈秋平.金刚经,心经,坛经阅[M].北京:巾华书局,2007,31.①邓晓芒,武侠小说与常识[J].湖湘论坛,2014,(03).①诸葛亮,先贤诫子书[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出版,2011. 67.②恩格斯,致乔·威·兰普卢[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