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过程”的“地理成因”分析及启示

2022-04-29 03:35:51廖瑞琼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10期
关键词:成因试题考查

廖瑞琼

摘  要:地理成因类问题尤其是自然成因类问题,是高考试题里重点考查的对象。文章结合具体的高考试题实例,发现可以从“地理过程”的角度分析出相关的“地理成因”,从而得到高考复习备考的几点启示:重视析“过程”究“成因”,多提供新鲜的素材和情境,加强跨类型的相关训练等,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地理成因”这类重难点的突破。

关键词:地理成因;地理过程;试题分析及启示

地理成因类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高频率出现,这类题型结构复杂,涉及知识比较繁琐,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考查地理科学的核心原理。一线地理教师普遍重视有关地理成因类问题的备考,总结的知识结构、答题技巧也比较科学和严谨。但伴随着高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大趋势,地理成因类试题的考查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灵活,这类试题,尤其是自然成因类试题,更加成为学生做题的难点,让学生存在不少困惑。本文以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第17题第(3)小题为例,分析了地理成因类试题解题的新思路——基于“地理过程”进行分析,并由此得到启示,小结了今后在高考备考中关于此类问题的几点复习策略。

一、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中基于“地理过程”的“地理成因”题目分析

2021年是迎接新高考的第一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紧扣“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彰显地理学科特色、体现时代精神以及反映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各种素材与情境,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的重难点内容,综合考查了考生的各项地理关键能力,对考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这份试题中,关于成因类的地理问题占比高,在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有分布,涉及工业和农业区位、逆温成因、湿地萎缩成因、洋流成因、海冰融化的原因、水中溶解氧量的影响因素等众多内容。它们情境新颖,设问灵活多样,对考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其中综合题第17题更是如此,难度较大,它的第(3)小题还让很多考生找不准切入点,打不开思路,写不出几句话,最终得分很低。题目如下:

【2021·广东高考卷第17题第(3)小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图1)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6分)

这一小题,很多考生按照地理成因类问题答题的常规方法和思路,从温度、盐度、水面稳定性、水域深浅、水域面积大小、水量多少等水域结冰的主要影响因素或者是太阳辐射、大气自身条件、下垫面(海陆、洋流、地形、地表反射率等)、人类活动等气温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角度去分析作答的,最终发现和参考答案(雨水温度较高,加剧海冰融化;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冰面温度増加;海冰融化,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相差甚远,甚至还觉得参考答案的部分内容根本想不到、写不到。其实,如果将这道题换一种思考方式,分析一下和降雪相比,降雨落到地表之后的发展、变化、影响过程,如图2所示,那就能够有效地改善这道题的作答结果。

由此可见,这是一道可以基于“地理过程”进行分析的“地理成因”类试题,把相关地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分析清楚了,便能推断出相应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基于“地理过程”的“地理成因”试题得到的启示

“地理成因”,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地理高考考查的重点范畴。“地理过程”,能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过程”的剖析,多引导学生探究“地理过程”,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开拓思维,掌握地理事象的本质,概括“地理成因”。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需要讲究策略,针对合适的内容,有效将“地理成因”与“地理过程”相结合。

(一)多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析“过程”究“成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根据设问特点,高考地理试题可以分为特征类、成因类、措施类、意义类、判断类、比较类、评价类、过程类等不同题型。在高三复习期间,很多教师都会教给学生每类问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甚至还提供学生相关的答题思路或模板,这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起到了较好的总结作用,但是这种做法却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学习、做题时只会就概念论概念,就结论论结论,某一类问题的解答只会使用固化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解释和推断能力,缺乏思考问题方式方法的灵活变通,进而使学生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跨类型综合思考问题。比如可以明确与“地理成因”相对应的“地理过程”,带着学生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时,沿着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利于学生抓住主导因素,理解问题的本质,利于学生更准确、更具逻辑性地概括结论。例如针对降水的影响因素,可引导学生如图3所示的思路分析掌握,从而灵活掌握“水汽”“降温”“凝结核”等降水的必要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实现整合知识、强化主干、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二)多提供不同素材、设置多样情境,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多样的素材,联系社会时事等真实情境,拓宽视野,从而丰富学生对该地理事物的直观认识,总结该地理事象呈现出的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为学生考虑相关问题打开思路,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同时也锻炼学生在遇到陌生的地理情境时仍能从容分析答题。

例如《科技日报》曾报道,美、德两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热喀斯特”湖(图4)的形成会导致北极永久冻土突然融化,从而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速全球变暖。针对这一则新闻,教师可提供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分析“热喀斯特”湖(热融湖)的形成与消亡过程(图5),从而理解新闻报道的结论。在此分析过程中教师甚至还可以设置其他的问题,如热融湖塘为什么会扩大?高寒山地热融滑塌为什么多发育于阳坡?借此让学生多问多想多发散思维。

(三)多加强跨类型的相关训练,让学生迁移和转化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平时,教师应多精选“地理成因”与“地理过程”相结合的试题作为热身训练,帮助学生打破常规,开拓思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最终能够综合、多角度认识问题,并灵活提出解决方案。例如以下试题: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在难言岛正式开工建设。建站时,科考队员发现该地碎石遍布,几乎无土壤,推测其原因。(4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回顾一下土壤的形成过程,如图6所示,从而明白那是不同风化作用的强弱产生的影响结果,然后描述出相应答案:①气候寒冷,岩石裸露,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形成碎石;②植被发育差,生物风化作用弱,几乎无土壤。

当前的地理高考试题以素养立意为主旨,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考查为核心,综合性越来越强。在过去的课堂中,我们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机理的教学情况,今后加强地理过程性思维的培养,定能提升学生解决地理成因类甚至是其他各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瞿春光. 借助“地理过程”探析“地理成因”[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9):45-46.

[3]张丹. 高考地理综合题成因类题目的图示法解决策略[J]. 新课程,2018(05):56-57.

[4]沈嘉琳,吕鸿斌. 基于地理过程性思维的次生盐碱化再解读[J]. 热带地貌,2019(02):44-46.

[5]单之蔷. 热融湖塘里的康德[J]. 中国国家地理,2020(12):16-29.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成因试题考查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高中数理化(2024年8期)2024-04-24 16:58:14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中学化学(2017年6期)2017-10-16 09:47:38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中学化学(2017年2期)2017-04-01 12: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