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觉
我背着书包,不紧不慢地走到校园门口。校门右侧的墙壁上,画着北京天安门、三个系着红领巾的小朋友以及一簇簇鲜花。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深红色的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入校园,一片宽阔的草地迎面闯进了我的视野。几棵古老的樟树,零零散散地分散在校园里,其中一棵樟树的枝头悬挂着一口铜钟。在草地左右两侧,分别矗立着两栋建筑,右侧的是一栋新建的现代化教学楼。正当我不由自主地向右侧走去时,铜钟被人敲响了……
这是我熟悉的地方,我在这个校园待过,自然清楚校园的往日风光,只是时光把这些都染成灰白两色,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是一位女老师,她的家在城里,离学校十分远。因此,除了节假日,平时她都住在学校。当时包括我在内,我们村的几个孩子数学成绩都很差,其他老师都觉得我们没有希望把数学学好,但她却从来没有放弃我们。每天下午放学,她都让我们几个没有写完作业或作业写得不好的学生留下来,她在旁边指导我们。碰到我们不会的问题,她总是耐着性子,蹲在我们旁边一个一个来教我们。无论我们显得多笨,她从来没有向我们发过脾气。
记忆中的小学时光,已经被剪辑成很小的一段。我怀念全校的老师在月末陪着我们上山拾柴火的日子。记得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收到一批来自城里爱心人士捐赠的服饰。我挑了一件看上去很新的大棉衣,欣喜若狂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拿给家里人看。这件大棉衣在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为我避寒,它不仅焐热了一个贫穷孩子的身体,也赋予了他灵魂的一分安逸。
前几年,我重回母校,校园的风景大有改观。曾經的数学老师已经成为校长,她很快就认出了我。一番寒暄过后,她告诉我,从前的那批老师只剩下她一人留守村小。黑白相间的头发下,她的脸颊勾勒出一条条浅浅的皱纹,胸前的党徽让她显得意气风发。我站在教学楼的顶端,慢慢地打量着有点陌生的一景一物。离开学校时,我正对着学校的大铁门,再次向校园望去,把校门右侧墙壁上的图案和左侧墙壁上“南铁希望小学”几个大字记在心里。
从小到大,我都对这个校名饱含敬意,却始终道不出为何有如此强烈的崇敬之情。注视五星红旗的片刻,我明白脚下的土壤正在孕育希望的火种。学校就是希望的桥梁,修筑了无数个乡村孩子的美梦。总有这么一些人,舍弃城市的繁华,心甘情愿地化成群山的一座灯塔,去默默地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他们在书写青春的同时,也把自我献给了中华史书灿烂的一角。
(作者单位:江西省豫章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