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盈
[摘要]电影《魔力月光》的色调有着令观众印象深刻且有给影视工作者学习的作用。本片独特的“童话特质”“法式复古”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导演的审美思维,对于其自身的艺术风格形成和情感传达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后期调色;复古美学;相邻色;伍迪艾伦
《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是由伍迪·艾伦(Woody Allen)编剧并执导,艾玛·斯通(Emma Stone)、科林·费斯(Colin Firth) 主演的一部典型美国浪漫喜剧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南部,讲述了一对母女假装自己是灵媒从而混入上流社会,与一名英国魔术师展开周旋,魔术师想要揭穿骗局,却发生一段情缘的故事。
相较于典型的“伍迪·艾伦式”的故事情节,本片最出众的反而是电影色调。电影是能将色调发挥到极致的形式之一,而色调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导演的审美思维,对于其自身的艺术风格形成和情感传达也至关重要。
这部电影色调最吸睛的莫过于它如梦似幻的粉色与绿色,在海边的粉色调像粉水晶一般甜蜜又清新,而在庄园外的绿色又如同蜂蜜一般朦胧温暖,在这两种色彩转换中体现的正是电影的主题:“There's no magic, but love is magic.”(没有魔力,但爱是魔力)。
一、电影色调的作用与本片调色思路
電影的色调是烘托气氛和传达情感的必要手段,让导演和后期工作者对影片有更多的修改空间。在电影后期制作中,优秀的调色师能让观众更顺利地融入电影情景,让色调最大化地渲染电影的情绪氛围,从而在形式上更好地配合影片内容的表达。
所以,如果一部影片不调色,或者调色夸张、随性、不合适,会在视觉上事倍功半,本来电影可以让观众走进故事,但却因为枯燥无味或过于天花乱坠的色彩而达不到目的。因此,调色师的工作,就好像是“用光和影为影视作品补妆”。
调色的目的可以简单的分为两方面:突出画面和创造风格。一方面,突出画面主体。在每个画面中,导演都会向观众传达一个中心主体物,它可以是角色或者对象。因此,调色师会通过减弱或改善光线、颜色或细节来隐藏或放大图像元素,即有必要尽可能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预期的主题上。另一方面,创造风格。经验丰富的调色师和导演会根据故事的气氛和内容等诸多因素决定如何呈现合适的视觉风格,从而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色彩风格。例如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韦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 )根据个人风格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少女粉”色调,让观众在观影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发现是韦斯·安德森的导演之作。
调色师在阅览全片后会和导演商讨如何将本片风格化,在确定情感电影内容后,如何去定影调。而影调也需要去商榷偏向的色彩,即使是在文艺片中也分为冷色调或暖色调,冷色调也分为偏绿(《电影小森林》)或偏蓝(《海街日记》),暖色调分为偏黄(《天使爱美丽》)或偏红(《布达佩斯大饭店》)。
色彩之于电影可以体现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人们通常会用蓝色、绿色或者蓝绿色等冷色来彰显人物封闭、压抑、谨小慎微的一面,或以橙色、红色这些暖色来映射人物大胆、奔放、自由、直言不讳的深层人格。
回顾本片的色调,全片也分为了两种路线:一条是与女主角苏菲的爱情线,整体的色调偏向粉红,配色明艳,营造一种入梦的感觉,柔和的同时又透露着迷幻,以此来表达男主角斯坦利对于女主角的痴迷。另一条是庄园内部的调色,整体色调偏向老式电影的复古色调,通过互补色更突出人物的矛盾性,人物形象越加鲜明且富有张力。以此,男主角时刻于白塔里提醒自己是坚信科学的上流人士,但也体现了古板和守旧。
基于电影色调的功能,本片的调色思路为海边的色调、庄园的色调并进。首先,海边的色调以蓝色为基本色,选择了后期调色粉色为辅助色,绿色的邻近色,即色相环中相距90°的颜色,让看到法国南部海岸公路的人本能的燃烧起热情,使多巴胺完全占据人的大脑,整体展现出浪漫主义的基调,又根据电影浪漫主义的特点采取了糖果色与复古色调兼并的处理。
其次,庄园室外的色调,以绿色为基本色,选择了后期调色黄色为辅助色。庄园在黄色的加持下显得更为炎热,拥有夏天明媚、清新、唯美的特点,以及从未间断的树叶被风扰动的白噪声,从而让人移情于自我的温婉恬静的夏日中。
第三,在海边和庄园、花园中的戏份与在庄园室内的戏份,其调色思路不同。导演以男主角斯坦利的心境为两条线。前者体现他眼中与苏菲的情事,他不可控地坠入了爱河,所以导演增加了朦胧的后期效果。而后者在魔术剧场及庄园内部的调色却以复古色为主,未增加朦胧模糊特效。原因是斯坦利在意识到他失去了作为上流人士的体面后,忘记了初衷是拆穿苏菲,违背了伦理,背叛了阶级,遗忘了自己曾经是唯物主义,却爱上了一位灵媒。所以在庄园、剧场内的斯坦利,还是那个坚信科学、冷静的上流社会的斯坦利。
影片使用两种调色手法,如同线索一般贯穿了影片,他内心的纠葛导致了“纠结”“唠叨”的性格特点,一边是既定的科学世界观和自我保护意识,一边是从未体验过的多巴胺爱情。这两种极端选择让他陷入了两难,他无比缺乏安全感,明白自己无法放弃苏菲,也无法放弃理性,因为放弃理性就代表他的生活即将充斥着不确定性。这让作为观众的人们饱览了人类的骄傲如何在各种文化情形中彰显出人的可怜、可憎和戏剧性。
电影调色的重要性在影片中体现,浓郁的树林、明澈清冽的海水,这些朦胧梦幻的色调组成了一段热烈而简单的爱情。
二、《魔力月光》独特的后期调色审美风格
(一)童话特质的美感及寓意
在整部电影的构成中可以看出本片风格上拥有“童话特质”的美感,童话特质即为元素的组合形成一种颇具童话色彩的、类似卡通连环画的风格。而这种色彩美感特点源自三方面:前期摄影、灯光艺术、后期。
第一,前期摄影。本片的摄影师为戴瑞斯·康吉,曾与伍迪·艾伦合作拍摄过《午夜巴黎》《爱在罗马》等,他自称为“胶片的摄影师”。在本片中,他也选择了胶片摄像机作为前期摄影,大量运用自然光的镜头,光影较为平坦,前后区分不大,如在海边男女主对戏的场面,运用了夕阳“黄金时间”拍摄出了熠熠生辉的海面,展现出男女主暗生情愫的暧昧感。
第二,灯光艺术。他选择使用侧光、人造光源(30瓦小灯泡),使得室内的色彩鲜艳浓郁、饱和度较高,而人造的灯光及设备可以让光线在质地上的把控更加精细,调整光线强弱,达到想要捕捉的氛围,因此打造出黄金、温暖的20世纪20年代。
第三,后期。本片为了制造魔幻及夏日迷离的感觉,在调色中增加了“朦胧”特效,让影片看起来模糊的同时又复古。不同于其他影片在分辨率和清晰度上追求精益求精,本片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让画面增加模糊。比如晚宴中,在本就是夜景的情况下,增加了模糊,让画面变得更加朦胧,逆光的重影让女主角苏菲闪闪发光,这是后期所不能实现的。
童话的特点只有在以上几点都满足的情况下才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如若过分追求商业清晰度,失去了艺术的美感和个人的风格特征,很容易让作品走向世俗化、脸谱化、类型化,远离了原本的梦幻意味。
(二)法式复古美学
影片发生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地点位于法国蔚蓝海岸,此背景下的法国正处于战后时期,整部影片透露着一种战后享乐主义的气息,女主角的服装也体现了法式的复古美学。而这种法式复古绝不仅是前面提到的后期调色,服饰、场景都缺一不可。
首先,服饰。当时女性穿裤装的还是少数,最典型的20年代风格绝对是像未成年少女那样不强调性别特征的服装——那是个钟情于“flapper girl”(随意女郎)时装文化的黄金年代,流行直筒外形、腰线下移的裙装。
“flapper”本意是“拍打着翅膀学习飞翔的幼鸟”,用“flapper girl”来称呼这一代女性反映出在上一辈人眼中,她们是多么离经叛道而又生机勃勃。人们可以看见,影片中女主角苏菲拥有许多“flapper dress”,如在庄园时的素雅奶油黄色花边长裙,与整体的绿色树林交相呼应。在海边与富家公子讨论诗歌时,所穿着的带有精致刺绣细节的粉色裙,以及选择的“cloche hat”(钟形帽) ,粉色和蓝色交相呼应,让整体更显暧昧,配上苏菲的橘红发色,使她每个出现的画面都像一幅印象派的油画清新靓丽。
影片最后苏菲在花园中荡秋千看书的画面中,彼时她身穿奶油黄色长裙,与绿色的草丛、粉色的绣球花相得益彰,配上晴天的“丁达尔效应”。摄影师在前期拍摄时故意过度曝光,让整个画面弥漫着莫奈朦胧印象派气息。
服饰是《魔力月光》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的色彩选择也组成了后期的完整性。它是被看见、闻到、听到和触摸到的第一创造物,直观显眼。服装的还原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片能否成功,但光具有服饰也无法达到唯美的法式复古。
其次,场景在拍摄中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剧组的拍摄地不是美国,而是在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进行了实景拍摄,影片中的宴会场景甚至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聚会更接近真实的小资氛围。后者更为纸醉金迷,宏大夸张,前者更贴近实际。
三、伍迪·艾伦经典电影《午夜巴黎》中的色调应用
伍迪·艾伦的个人风格在电影上比较明显,在色调上则是因“影”而异。他的另一部电影《午夜巴黎》讲述了男主角与未婚妻一起去巴黎游玩,但因一些口角不欢而散,在自顾自漫游巴黎时来了一辆马车带他穿越到了1920年的巴黎,度过了一段奇妙的时光。
以《魔力月光》《午夜巴黎》类比,他的影片设定,尤其是主要角色的设定,总遵循一种固定模式,甚至连结局都十分相似。不过从这几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伍迪·艾伦在电影色调上不像韦斯·安德森有一个固定的调色风格,而是以电影的内容为主,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调色方式。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口碑最佳的作品之一,本片也着重放在了色调上,后期调色中又加重了复古的影调,在高光上增加了黄色,透露着一种金灿灿的质感,深刻地还原了伍迪·艾伦心中的黄金时代。在拍摄上营造了一种虚无的氛围,整座城市被笼罩在细密的雨线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层层雨幕,眼前的镜头也由近及远逐渐模糊,展现了巴黎丰富的人文情怀。
四、结语
根据《魔力月光》,可以理解“童话特质”“复古特点”来自电影调色,因此影视工作者无须囹圄传统技法,追求清晰商业的大荧幕感,而是应该贴合影片剧情内容,探知新的形式、新的创作,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开创新的纪元。
色调作为装饰,并不会喧宾夺主。它作为电影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符号,主要作用就是烘托气氛和传达情感,不同的色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氛围。荷兰风格派抽象大师康定斯基说:“色彩是能直接对心灵产生影响的手段。”毋庸置疑,“色彩”的研究最初运用于绘画领域。古典主义时期已采用色彩对比与谐调,直至印象派强调色彩的主观表现性。
而在现代将色彩运用到极限的媒介,必然就是电影调色。许多的新手调色师在配色时总是有些发怵,因为越是高级的配色,越是需要对色彩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如果不能快速有效地突破配色屏障,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固定套路,导致作品风格难以突破。
本片的特点就在于色调十分标新立异,于观众而言被色调吸引而并非电影本身,是否是一件喧宾夺主的事,那答案无疑是不的。一般来说,电影调色师的第一步工作,即在对电影画面影像进行调色前,先要观看全片的剪辑小样,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了解每场戏的目的,了解情绪和节奏。对人物的情绪变化、故事的脉络走向,以及摄影指导的拍摄风格进行初步的了解。
当观众疑惑色调对于电影是否喧宾夺主,疑惑是否形式大于内容时,可以去了解其实是调色让电影更完整,是调色让电影锦上添花。因此,当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问题的时候,那就证明调色师和导演在对于电影色调的把控上是成功的,已经拥有了电影本身的风格,著名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应用光和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而在色调中,也可见伍迪·艾伦在拍摄和后期手法上的炉火纯青,他并非如同其他成為电影色调笼中之鸟的导演,为了让色调创新反而本末倒置,或者是为了让电影色调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及商业的要求。他明白电影的色调是为电影本身内容服务的,即便他的电影色调不尽相同,甚至相似性关联度都不尽相同,但当观众观看影片时还是会发出“是伍迪·艾伦式的电影”的感叹。
【参考文献】
[1]肖曦.从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浅析韦斯·安德森电影色调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6(11):73-75.
[2]霍烈.解析电影《夏洛特烦恼》的色调运用[J].视听,2017(09):83-84.
[3]王雷.试论和谐色调在电影中的视觉美感[J].艺术研究,2009(0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