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发布的《服务推进自治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操作指引(1.0版)》(以下简称《操作指引》)明确,建设4小时以上时长储能项目的企业,允许配建储能规模4倍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记者注意到,新疆以储能规模确定新能源项目的方式,有别于目前国内新能源配储的常规操作。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新能源配建储能相关政策,要求新能源项目配置5%—20%、1—2小时的储能项目。此次新疆新能源配套储能的推进路径,换算为新能源配储能比例为25%,略高于其他省区。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新能源大省,新疆新能源产业近年快速发展的关键掣肘就是消纳难题,打破新能源配储常规模式,也是基于新能源消纳压力较大的考量。
从配套新能源的“配角”变为项目“主角”,新疆储能的角色置换,是否意味着储能的身份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未来,储能产业如何与新能源产业打好“组合拳”,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储能首次唱主角
“截至2021年底,新疆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为3659万千瓦,配套储能装机量不到30万千瓦,占比不足1%,远低于其他地区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储5%—20%的比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锋表示,当前新疆储能产业规模跟不上新能源发展要求,作为新能源并网的前置条件,必须将储能置于突出位置。
《操作指引》明确提出,建设4小时以上时长储能项目的企业,允许配建储能规模4倍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如建设10万千瓦/40万千瓦时(4小时时长)储能,可配置4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相当于将一部分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资格交给储能企业,由其自建或绑定给第三方建设,这是相关政策文件首次将储能摆到这么高的位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曦指出,此举将提高储能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超进一步指出,《操作指引》是对2021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进一步细化,旨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布局建设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强调了储能在市场化并网项目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其平抑电力供需矛盾、调节新能源波动的重要价值。
有望破解“弃风弃光”难题
新疆的“反向”操作将给产业链带来哪些变化?
张锋认为,以储能规模配建新能源项目具有独特优势。“当前新能源项目大多盈利,而储能项目亏损情况较为普遍。角色置换可以避免新能源项目建成后,储能项目得不到落实导致的项目无法上网,继而产生‘弃风弃光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新能源利用率。”他指出,新能源与储能进一步绑定后,为了拿到新能源项目的建设资格,传统电力企业、大型新能源企业会通过纵向一体化并购,整合一定规模的专业储能企业,进而丰富产业链、壮大企业规模。反之,储能企业也可以借此延伸主营业务,顺势并购新能源企业。“这两种路径都将产生一批综合性能源企业,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的竞争力。”
对此,王曦表示认同:“当前同时涉足新能源和储能业务的综合型企业不多,在政策引导下,行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将越来越紧密。新能源侧配储多以电化学储能为主,通过布局储能项目拓展新能源业务,这对储能企业而言是一次延伸发展的好机会。”
事实上,业内对发展储能的重要性已有广泛共识。在张锋看来,无论是作为新能源项目并网的前置条件、纵向一体化整合的主要参与方,还是产业政策关照的对象,储能的身份地位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疆发展储能的模式较为新颖,很可能成为行业趋势,下一步可以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等‘风光资源较丰富的省区复制推广。”
解决好盈利问题是前提
但角色转换和跨界都并非易事。
“新疆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储能企业的盈利渠道,但每个新能源项目的容量、成本、资源禀赋等各不相同,当前‘风光配建储能的经济性还有待提高。”陈超提醒,储能企业若要投建一定规模的“风光”项目,需要搭建细化数据模型,进一步探索盈利模式。
“相比此前单独运营的新能源企业,一体化整合后,新能源企业的生产成本势必增加,盈利则会同步减少。”张锋指出,新疆以储能为主体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完善,使其和其他新能源发展政策高效衔接。同时,必须要解决好储能项目如何独立盈利或与新能源项目整合盈利的问题。
在王曦看来,在电力系统中,储能常常与新能源“绑在一起”,这种绑定关系的经济性尤为重要。从拓展储能盈利空间的角度看,支撑新能源高效利用和稳定并网运行是其主要应用方向,需要从中实现更多的长期稳定收益。此外,储能在电网侧、用户侧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不仅可以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满足电网峰谷调节、提升供电可靠性等多种需求,而且在工业微电网、5G通信基站、数据中心、车网互动、充换电等领域也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