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
“峰势长江矗,涛飞天外声。”
“萧骚帝子三闾赋,零落王孙九畹图。”
清朝后期,许多大户人家的女子能写诗填词。据说8岁就会写诗的王贞仪便是其一。大学者袁枚曾大赞她的诗词“有奇杰之气”。从上面的句子,就可看出其诗“气象宏阔、沉郁顿挫”。
其实,对于王贞仪来说,诗人、才女的头衔无足轻重。她真正熠熠闪光的身份,是天文学家、数学家。
乾隆三十三年(1768),注定痴迷于日月星辰的王贞仪,在金陵(今南京)呱呱坠地。女孩幸运的是,在一个充满书香和包容氛围的家庭环境下长大。
王家祖籍安徽天长。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曾在两江总督庄有恭幕下任职,与袁枚是同僚。乾隆三十七年(1772),王者辅办案不力,被贬吉林,7年后病逝于吉林。他留下的最大财富,是75柜藏书。
若在今天,王贞仪就是许多父母眼馋的“别人家的孩子”,自带学霸体质。她在吉林呆的几年里,大部分时间就是“啃”书自学。祖父的书柜里,有不少天文、数学等学科的书,使她储备了大量关于勾股测量、方程之术、哥白尼理论等方面的知识。那时的女性不能为官作宰,而且只有招赘才可能为娘家延续香火,王家人却默默地给了小“书虫”一张安静的书桌。
可是王贞仪绝非文弱的书呆子。在吉林,她向蒙古将军夫人学骑射,“跨马横戟,往来如飞,发必中的”,妥妥一个文体齐发展的高素质青少年。
16岁时的王贞仪,读了万卷书后,开始行万里路。跟着四处游历行医的父亲王锡琛,见识了从南到北的山川湖海。路越长,心更广,目光也投向更远的星空。
两年后,王家回到南京生活。若是平常女孩,这时可能嫁为人妇,裹着小足守着咫尺天地,王贞仪却厚积薄发,进入了著书立说的井喷时期。18岁到24岁的美好时光里,王贞仪全身心扑在科学研究上。现代大学里的同龄人,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做实验、写论文,王贞仪只能依靠自学,甚至可说是冒着闯禁区的风险——因为当时天象研究由政府的专门机构钦天监来执行。
在许多中国人“地”字还不会写的18世纪,王贞仪已明白了“地心说”,并创作了《地圆说》,成了全世界唯一一个结合宏观和微观来解释视觉上“天圆地方”现象的科学家。
翻着张衡的天文学名著《灵宪》,她苦苦思索月亮在夜里怎么会反射太阳光。元宵夜,她偶然的一瞥,看到镜子里映着灯的影子,那一瞬就如牛顿被苹果砸中了头,醍醐灌顶,她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做母亲的不知道她在做什么,从门缝里张望,只见灯被挂到房梁上,小圆桌被扳倒在地上,女儿手里举着镜子在移动。她不知道,女儿在把灯、圆桌、镜子分别当作太阳、地球和月亮,模拟月蚀现象。20岁的少女,根据实验观察,写下了世界最早的月食准确成因论著——《月食解》。
她通过亲自观察推导出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旋转方向,创作了《经星辩》。她的数学专著,则有《筹算易知》《勾股三角解》等。短短几年间,王贞仪在天文、数学、诗词等领域的著书共有56卷之多。
一个大龄女子不嫁人,天天研究“邪术”,顿时遭遇了大批抨击她的“键盘侠”:“私人研究星象会影响国家气运”“这不是个女人的样子”“她就是一个为了出名的疯女人”……好在,她也有袁枚、钱仪吉等有识之士做她的“粉丝”。
在不理解的声音中,王贞仪最后选择了平凡但懂她欣赏她的秀才詹枚。婚后,在詹枚支持下,她出版了诗文集《德风亭初集》。婚后4年,即嘉庆二年(1797),王贞仪如流星殒落,将生命定格在第29个春秋。而她的手稿,几经辗转,大部分著作未及刊印就失传了。
转眼21世纪,王贞仪的光芒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有人称她为“中国18世纪的非凡女性”;她的故事,被收入美国畅销童书《无所畏惧:影响世界历史的50位女科学家》、意大利畅销书《了不起的女孩:100个改变世界的传奇女性》;2018年,《自然》杂志将她的形象作为全世界女科学家的代表;美国数学教授Talithia Williams在其著作《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里盛赞她的数学成就……
其实,她留在了星空。一颗代号43259的小行星,和金星上的一个殒石坑,都以她的名字“Wang Zhenyi”命名。王贞仪成为金星陨石坑命名中唯一的中国女科学家。
虽然曾经沉默,但人们终会记住这个仰望星空的女孩——
她的心里有苍穹,她的眼睛里有星星。
插图/陈自罡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