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红 关微
【摘要】EPC总承包模式实现了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传统的EPC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项目运行需求。本文对我国EPC总承包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推进我国EPC总承包模式健康发展,提升工程项目管理质量。
【关键词】EPC总承包;风险;对策
EPC 总承包模式概述
EPC总承包模式下,建设单位将项目建设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阶段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给总承包商,期间建设单位只从建设目标如投资意图、项目功能等方面对项目进行整体及原则性把控,而总承包商则对项目全阶段的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负责。该模式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实现了一体化融合。
我国的EPC总承包模式起始于1984年,初次试点于化工行业。2003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界定了工程总承包的内容,以此为标志,我国EPC总承包模式开始大力实施。目前我国实行的EPC总承包模式主要为交钥匙工程承包模式,是基于FIDIC模板的承包模式。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与传统承包模式相比,EPC总承包模式将建设方与承包方的权利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可減少很多由于权责不清晰带来的纠纷问题,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EPC总承包商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承担绝大部分责任,让建设单位可以省时省心地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此外,EPC项目一般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设计费、设备采购费、施工费和其他措施费等费用统一计取,有利于建设单位对于预算和计划的可控性。对于总承包商而言,EPC总承包模式增强了项目建设的设计、采购及施工等不同阶段的交叉,提升了项目建设阶段的互动性,有利于总承包商协调各个部门的关系,衔接各阶段工作,从而更好的掌控、统筹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
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EPC政策的不断完善,近年来EPC总承包模式快速发展,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关于EPC总承包的市场准入机制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只有一些法律初步规范了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程序、规范等,如《建筑法》。由于不同的承包商有着不同的资质条件,制约着EPC总承包模式开展的规范性。此外,政府各部门对EPC承包模式涉及的承接条件、手续办理规则等也缺乏规定,使得各部门对EPC承包模式缺乏统一的认同标准。
市场机制不健全
关于EPC工程总承包政策文件,对EPC模式的倡导性内容较多,却缺乏相关实施性甚至强制性的内容。目前关于EPC总承包的相关制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乏一致性的政策规定,导致这些部门对EPC承包的相关要求规定有着较大差别,甚至存在矛盾,使得EPC模式的发展和推广一直处于政府推动的被动路径。合同担保、工程保险等制度也不够健全。工程保险方面,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有着较低的保险覆盖率,可供选择的保险产品也比较有限,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仅占据10%左右的份额。合同担保方面,我国EPC承包项目中的主要合同担保方为银行,但是银行所担保的内容只限于合同价格,却不涉及合同的履行过程,导致银行无法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实现有效控制。这就导致一旦承包商产生违约行为,业主只能拿到有限的赔偿,而银行作为主要的担保方却可以通过其他路径获得赔偿,导致业主承担了大部分的违约风险,而承包商和银行所承受的损失则较小。
合同计价不合理,风险分配不均匀
我国EPC承包模式的合同计价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固定总价合同,另一种为单价合同。大部分业主在预算及投资目标约束下选择固定总价合同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业主的风险,但由于实际项目建设过程往往与制定的计划存在偏差,一旦业主在项目过程中需提升项目标准或增加项目需求,工程成本及风险则由承包方所承担,增加了相关方利益纠纷的风险,也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
此外,EPC总承包模式所涉及的项目普遍具备投资大、周期长、利益相关方多的特点,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具备不确定性及复杂性。而在EPC总承包模式下,这些风险则大部分被转嫁给承包商,包括工程的成本、质量风险等,一旦发生意外,与单项承包模式相比,总承包商将承担更大风险,同时也将遭受更大程度的损失。
建设单位对EPC总承包模式认知不清晰
由于我国EPC总承包模式仍然在摸索中开展,目前建设单位对该模式认识不足,只是在政策推动下为响应政府要求被动采用EPC总承包模式,缺乏对该模式真正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包模式思维下,在总承包履约过程中过多干涉项目实施,甚至将项目建设过程人为地进行划分,导致承包商无法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项目实施。
由于对EPC模式认知不清晰,建设单位无法清晰认知自身责任义务,不加区别将所有风险纳入承包范围。然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项目在发包之前,项目的相关准备并没有完全做充分,如明确项目目标、资金来源等,同时缺乏充足的付款准备,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链问题无法有效推进,甚至延期暂停,增加了项目的建设成本。此外,建设单位不及时与承包单位沟通项目设计与功能需求,导致出现项目延期等问题。
缺少综合能力强的总承包企业
不同于传统的工程发包模式,EPC总承包模式对总承包商提出了更高要求。总承包商不仅仅要具备基本的施工能力及安全把控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项目综合管理能力。在整个承包过程中,总承包商除了负责项目建设,还要参与项目设计、采购等环节,对不同阶段的项目建设进行协调管理,这就要求总承包有着较高的项目建设交互实施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由于对于EPC总承包模式的理解仍不够清晰,导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过去施工方的角度上,企业内部缺乏具备专业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大部分总承包商无法在履约过程中真正实现项目各阶段的有效、深度融合。
改进建议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管理部门需加强EPC总承包模式的顶层制度设计,如招投标机制、项目建设规程、项目管理机制等,使得EPC总承包模式在推广及改进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程可依;打破界线,为EPC总承包模式统一规则,制定合同管理、计价细则、招标投标等全国统一的文件。
健全市场机制
统一市场管控制度。完善有关EPC模式的行业规范,补充法律依据的不足;除了考虑由于各行业自身特殊性所造成的差异外,还应统一各行业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行工程保险制度,尽快形成造价方面和咨询类的保险,使事故发生时能够尽快明确相关方的责任,同时降低承包企业、建设方在实施EPC总承包模式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尽快完善EPC总承包模式的合同担保市场,实现合同担保的科学统一性,如承包商参与EPC承包项目时,需提供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为其在承包期间内的行为做担保,否则承包商将缺乏投标资格,一旦承包商违约,相应责任由其担保公司来承担,这样可以较大程度降低建设方由于银行参与担保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完善合同定价机制,加强合同风险管理
与目前大多数建设方选择的固定总价合同模式相比,建议在EPC总承包模式中采取单价合同计价模式。在项目图纸及設计方案出具之后,建设方及承包单位根据各阶段的工程量及金额进行工程结算,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建设方中途提升项目标准或工作量带来的承包方成本增加的问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承包方的承包风险。此外,无论承包商还是建设方均需加强合同管理能力,在合同签订时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义务,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规定,提升合同管理能力以应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建设单位转变观念,明确自身责任义务
大多数建设单位秉持传统发包模式下的项目分割理念,过多干预项目建设过程,影响承包方的总体调度,阻碍了EPC总承包模式的开展。建设方必须摒弃传统观念,深入理解EPC总承包模式的内涵。明确自身责任及义务,一方面及时与承包方开展项目相关信息的交流,如项目的目标、设计需求及建设需求等,另一方面在项目开始前储备充足的资金,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工程款项的能力,避免由于款项问题造成项目延期或中断。
总承包商加强复合人才培养,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重视对EPC模式的认识学习,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采用现代化项目管理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模拟化和信息化。做好EPC项目的后评价,增加经验积累。加大EPC总承包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兼具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及管理等专业知识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EPC总承包的管理能力。完善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责任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方式,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陕西省采购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乔俊杰.我国EPC总承包模式发展历程及困境与对策[J].中国招标, 2021(10):5.
[2]陈健捷. 我国实施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4):5.
[3]李爽. 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北方交通, 2018(5):3.
(责编:彭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