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瀚杰
阿三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她从小记忆最深的就是家里穷。阿三最大的梦想,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走出农村。
阿三渐渐长大了,十八岁那年进城做上了面食生意,从小没有花过钱的她,挣了钱也不舍得花,把钱一点一点地都攒起来了。
阿三穿的衣服都是姐姐给的,自己挣钱也想买件喜欢的衣服穿,可几次出去都没买回来,进商场嫌价格太贵,去小店买又不会讲价,讲少了怕吃亏,讲多了又怕惹怒商家,这样她每次都买不成。这钱怎么揣去,又怎么揣回来了。
面食生意做了几年后,她积攒了一些钱,不管挣多少,她还是嫌弃这活又脏又累,后来选择了做服装生意。她买了一個八平方米的摊位,开了个服装小店。
作为一个曾经消费困难的阿三,生怕顾客有她一样的心理,不想讨价还价,还想买到便宜货。她便把衣服的价格降到很低,每件加价十几元左右,也不是为了什么薄利多销,都是为顾客着想,她的衣服都明码标价。
价格低,买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小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衣服的进价也涨了上来。阿三把衣服上原来的标签49元一件,换成了59元。价格调整后,生意没受一点影响。阿三每天的午饭,还是忙到午后2点多才能吃上。
一天下午,阿三端起饭碗刚要吃饭,来了一位白发婆娑的老奶奶,个子偏高、瘦瘦的,眼窝微微下陷,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风霜。老奶奶的腰弯得像座拱桥,手里拄着一根拐杖,踉踉跄跄地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看上去只有十多岁的女孩。
女孩可能有些胆怯,一直躲在奶奶身后一言不发。
老奶奶对着阿三说:“孩子,有没有她能穿的短袖,我要买一件。”声音有些微微颤抖。
阿三放下手里的碗筷,热情地站了起来,给她推荐了一件新款衬衫。“大娘,这件怎么样?马上立秋了,还是给孩子买件衬衫吧,短袖也穿不了几天了。”还没等老奶奶说话,阿三已经把衣服给女孩试上了。
女孩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像一株美丽的含羞草,渐渐地低下了头。阿三把镜子推了过来,让女孩照一下,女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羞红的脸庞像熟透的柿子……她眨着一双大眼睛,慢慢地垂下了长长的睫毛。此时,老奶奶沧桑的脸笑得像一朵绽放的菊花。
“好看,真好看。孩子,多少钱?”
阿三指着牌子说道:“59元。”
“不能讲价呀?”
“大娘,不讲价。”
老人又说:“59元也不贵,别人家都要100多元呢!我领着孩子都快走一天了,才遇上一件合适的。”
老人把垂下来的衣服撩到腰部,她那树皮一样的老手慢慢解开用一根布条代替的腰带。把手伸进里裤兜里,掏出一小卷钱来,这钱用一个红色的橡皮筋套着。老人把这卷钱慢慢展开,面额最大的是一张5元。她一张张地数着,查出了59元递给阿三。
阿三刚要去接,手立刻缩了回来。快步走向柜台旁的小椅子,上面放着换下来的标价牌,上面写着49元,她拿着立马返回去。
“大娘,对不起!这件衣服不是59元,是49元,这件衣服降价了,我忘换标签啦!您多付了大娘。”阿三慢慢地说着。
阿三的心跳声像敲着的小鼓,咚咚咚……感觉自己在做贱。
老人这个高兴:“孩子,你真好,祝你发财呀!”
老人语无伦次地说了一大堆好话。
这个女孩一直站在镜子前欣赏着漂亮的自己。她似乎在这件衬衫上找到了自信。
阿三拿个凳子让老人坐下歇会,和老人唠起了家常。
“大娘,家里几口人呐?”
“我……我有一个儿子,在去年得肺病去逝了,丢下俩个孩子,这个是大的12岁,家里还有一个小的,今年4岁了。我和儿媳妇靠种几亩地维持生活。买这件衣服,是我平时捡费品卖钱攒的。”
老人说着说着,泪水在眼眶打转。
阿三是个软心肠,她哪见得了这个。鼻尖一酸,眼圈红了。她有心把钱塞给老人,又怕伤对方的自尊心,又从旁边顺手拿了一件马甲:“大娘,这件马夹和衬衫是一套的,我刚进货回来,没来得及搭配在一起呢。看我这记性,差点把马夹给您落下了,太对不起了,快,快给孩子穿上。”
“大娘,以后再买什么衣服就来我这,卖得都不贵。以后有啥事我能帮上忙的,就来找我。”
老人一直点头:“孩子,谢谢你啊!”
此时的阿三,似乎回到了四十年前的一天,奶奶在她开学之前,拎筐鸡蛋去小镇上卖掉,给她买了一件白色的衬衫。
这时,老奶奶微微地站起身来,用粗糙枯瘦的手拿起拐杖,拉着小孙女,在阿三的目送下,祖孙俩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
(指导教师:薛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