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也造就长三角城市成为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成长的热土。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日前梳理的工信部共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下称重点“小巨人”企业)30强城市榜单,入围的长三角城市共7座,分别是上海、宁波、合肥、杭州、苏州、南京、湖州,依次排名第2、3、11、13、23、24、29位。7座长三角城市合计有315家企业进入工信部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占全国的比重为15.9%。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优势突出,发达的外向型经济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发展动能。同时,长三角地区从事创新、研发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集聚,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而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也为长三角城市带来新机遇,例如宁波、苏州等城市不仅能充分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也能够享受来自上海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最发达城市的外溢和辐射效应。这些因素叠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增长。
上海先发制胜,宁波深耕细分
从GDP情况来看,上海已进入“四万亿俱乐部”行列,2021年GDP总值为43214.8亿元。苏州也迈过两万亿门槛,去年实现GDP总值22718.3亿元。此外,杭州、南京、宁波、合肥2021年GDP均在万亿元以上,湖州是7座城市中GDP唯一未过万亿元的城市,2021年,湖州GDP总值为3644.9亿元。
上海无疑是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第一城。在工信部共三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中,上海共有123家企业入选,仅次于北京。而在此前工信部公示的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上海也以262家企业位列第2,数量上仅少于第一名北京2家。
长期以来,上海在人们的认知里是一座以大型国有企业为经济主体的城市。但事实上,上海也是“专精特新”概念最早一批的提出者和践行者,早在2011年,上海就率先启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而如今,专注深耕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
分析来看,上海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提供了空间。上海入选的重点“小巨人”企业大多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行业,以及文创、科研、教育等专业服务业。
同时,上海强大的科创实力也使其在打造专精特新强市上具有充足潜力。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R&D研发投入强度两个重要指标来看,上海在7座长三角城市中“一骑绝尘”。2021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7万家,也是7座城市中唯一R&D研发投入强度“破4”的城市,达到4.17%。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虽然专精特新企业在规模上无法与上海的央企、国企比肩,但其在新兴领域、细分赛道上具有灵敏“嗅觉”,有利于为上海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活力。尤其在疫情影响持续之下,专精特新企业对比其它中小企业体现出强劲的韧性及抗风险能力。上海应锚定制造业优势以及“十四五”规划中确定的“3+6”产业体系,鼓励大企业、科研院所与专精特新企业形成联动,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在长三角城市中经济实力并不突出,在科创能力上也稍显逊色,2021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为3919家,同时也是7座城市中R&D研发投入强度唯一未达到3%的城市,为2.85%。但宁波却在30强榜单中超越了苏州、杭州、南京等经济实力和科创能力更强的长三角城市,以71家企业位列第三。
何为宁波的制胜之道?可能恰恰就体现在专、精、特、新四个字上。在制造业长期耕耘,专注细分赛道做深做细,造就了宁波在中国制造业中的独特地位。
此前,在工信部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中,宁波以总共63家企业入选的成绩位列全国之首,并且已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而今年宁波市经信局对384家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分析数据显示,在这些企业中,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10家,占比为28.65%;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有262家,占比为68.23%。综合起来看,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中大多数早已是细分领域的冠军。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宁波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已形成明显的集群效应和先发优势,在梯度培育、政企对接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可供其它城市复制借鉴。后续应继续坚持自身“专而精”的路径,充分发挥深耕细分赛道的优势,同时,要进一步扩充高新技术企业“库存”,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为争创专精特新强市注入充足后劲。
苏、杭、宁主攻先进制造业
杭州、苏州、南京三座城市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上也值得讨论。杭州共有28家企业入选,位列榜单第13位;苏州、南京都入选了19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居第23、24位。
从科创能力上看,三座城市均表现亮眼。苏州、杭州、南京2020年R&D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3.78%、3.59%和3.48%;而苏州、杭州在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突破万家,分别为11165家和10222家,南京截至2021年底拥有7800家高新技术企业。
从产业优势上来看,三座城市近年来在先进制造业上发展迅猛,这也为苏州、杭州、南京三座城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打下基础。根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苏州、杭州、南京依次位列第3、4、5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苏州的制造业有着多年以来的积淀,近年来,苏州的“工匠精神”更加凸显。苏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91个工业小类,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完整融合,规模优势突出,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根据苏州市工信局数据,截至2021年底,苏州已累计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7家,均位列江苏全省第一。具体来看,苏州入选的重点“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对当地优势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苏州相比,杭州、南京二市制造业比重偏低,以杭州为例,2021年,杭州GDP为1.81万亿,制造业的比重只占30.31%,比重下降了19.69%。
在这一数据背后,其实是杭州制造业发展的迭代革新,力图重塑制造业优势,这从杭州在2019年提出的“新制造业计划”中可窥一二。杭州提出,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新优势,同时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从杭州入选的重点“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的行业来看,属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材料行业的企业较多,与杭州主攻的制造业产业链方向相吻合。
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杭州近年在集成电路设计和芯片特色工艺制造等细分领域逐渐掌握优势。数据显示,从2018年起,杭州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规模一直稳居深圳、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四。2021年,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5亿元,同比增长25.7%。
与杭州颇为类似,南京也曾面临制造业增加值下滑的困境,发展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突破口。南京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的中高端制造领域。截至2021年底,南京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市级专精特新培育企业1312家。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下,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可享受上海经济和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可共享科研、教育、人才等优质资源,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实现联动发展。此外,长三角城市专注重点产业,以产业链补链强链的思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方面能塑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成长的动能,另一方面也能为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