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半年报的发布,多重压力之下的中国经济走势备受关注——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发展前景又会如何?
年初,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已明确指出:“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视频特别对话会时也指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巨大,“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超发货币、预支未来”。观察中国经济,就要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既看当前之“形”也看长远之“势”,既算“眼前账”也算“长远账”,继续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今年以来,受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压力之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大局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应对、及时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中国经济航船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向前、行稳致远。中国经济过去半年的发展曲线,勾勒出极不平凡的历程——1到2月实现平稳开局,3月下行压力明显增大,4月主要经济指标深度下跌,5月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势头放缓,6月企稳回升,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反弹、由负转正,带动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这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充分说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中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离不开总书记、党中央关键时刻作出的科学决策,其中最重要的决策部署就是及时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指引各地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在总书记、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有力应对困难挑战,一手抓疫情防控,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采取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手抓经济发展,及时果断施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靠前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政策举措,按照已确定的总体思路、政策取向,推出和实施稳经济33条一揽子政策措施等,千方百计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总体向好,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回升,积极变化明显增多。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不利因素还在复杂演变,不少市场主体仍然面临较大困难,稳住经济大盘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行百里者半九十。确保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就要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抓住经济恢复重要窗口期,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心协力在三季度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应对好两难多难问题,既稳增长,又防通胀、注意防输入性通胀。2020年以来,我们在应对新冠疫情等重大冲击中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为防通胀创造了条件。今年夏粮增产丰收、又创历史新高,秋粮生产势头良好,煤炭电力稳定供应,也为国内物价平稳运行打下了基础。中国有1.6亿多户市场主体,这是经济发展动力源、就业顶梁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韧性和底气所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是关键。因此,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继续着力帮扶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留住经济发展的“青山”。宏观政策一方面要精准有力,加大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等实施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合理适度,确保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超发货币、预支未来。
广东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既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又有诸多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面对的压力、遇到的冲击也更大。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保持清醒认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动三季度经济有较好的上升,争取今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的水平,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出广东努力、广东贡献。(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