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栋
夏日炎炎,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参加《中国花卉报》会议,东道主带我们到保定市参观一座古老的莲花池。这座古莲池既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莲花池,已有78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天灾人祸,地震洪水,外寇的抡掠,至今仍亭亭玉立,荷香满园,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往参观游览。
据市园林部门介绍,古莲池总面积为24000平方米,其中水面有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苍郁;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砌岸,垂柳袅袅。水心亭坐落湖中,一座三拱汉白玉石桥将南北塘连接起来。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奇花异卉,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构成莲池十二景,如诗如画。园中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是我国北方古代园林的一颗明珠。曾以“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盛誉载入史志。
古莲池始建于金末元初(1227年),汝南王张柔据此建雪香园,因池内荷花繁茂,故又名莲花池。到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知府张烈文认为这个经久不涸的莲池临近府衙门前,犹如一面清鉴,关系到保定一郡的人文风气,于是出官费修复。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府查志隆又进行整修扩建。
古园整修后,查志隆提出要以莲池湖塘作为一面“水鉴”,来验照自己度量是否宽宏,志向是否凝定,施正是否清廉,行为是否符合知府正堂上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之意。为了进一步申明他的这一宗旨,特令人在甬道上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便使来者触景会意,肃然自省;同时也昭示文武官员及郡民上下,保定府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如莲花一样出于淤泥而不染。
到了清代,帝王将相在这里辟“行宫”、立“书院”,乾隆、嘉庆、道光、慈禧、光绪等都曾在此驻跸。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莲池北部建立直隶省最高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并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讲学。乾隆皇帝曾三次到书院视察学生的课业。即兴题诗给直隶总督道:“直省督勤书院规,保阳独此号莲池,风开首善为倡率,文运方当春午时。”大力褒扬他们办书院的成效。使学院名声大震,吸引着四方贤才接踵而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莲池园藏的石刻又是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游人在园内可以欣赏这些格调高逸、技法超绝的书法瑰宝。
古莲池现存有一套完整的《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这部书是我国唯一的一套最完整的佛教经书总集。全书共724函,7240卷,是我国佛教经典的稀世珍籍,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地理、人物、对外关系和科学技术等都有参考价值。
我们在导游的指引下,信步莲池,虽是酷暑天,但却感到清香拂面,凉风习习,心旷神怡。导游说,古莲池是个大氧吧,莲荷散发的“植物精气”和负离子,能调节人体的神经活动,促进腺体分泌,提高机体细胞和体液的免疫能力,增强心脏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血脂。同时,空气中的负离子能通过血脑屏幕进入脑脊液,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起到镇定、降低血压、减少疲劳的作用。所以,入到莲池特别感到舒适惬意。
我们在莲池中,看见园中的亭顶造型很有特色,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导游指着亭顶说,这些亭顶造型有一段故事: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带着皇子皇孙连夜西逃。后来慈禧返京时要到西陵去上坟,路过保定。知府听说后,又重修莲池,又建行宫,把方圆百里的能工巧匠都找来,限期完工。
工匠里有个老木匠,听说要为慈禧整修古莲池,肺都气炸了,就跟贴心的徒弟商量了一个出气的办法。在莲池的亭顶上,设计了“莲叶托桃”的造型,谐音是“连夜脱逃”,来讽刺慈禧丧权辱国的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