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瑾
[摘要]《哥德堡变奏曲》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42年所作的一部晚期键盘杰作。因其演奏难度较高,且演奏时间较长,令很多钢琴家望而生畏。但也有不少钢琴家注入自己的情感,本着对《哥德堡变奏曲》不同的理解,用自己的一生来演绎它。本文通过简析《哥德堡变奏曲》,欣赏古尔德在1981年的演奏版本,分析其对《哥德堡变奏曲》的感情及其在演奏上的特点。
[关键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格伦·古尔德;《哥德堡变奏曲》
[中图分类号]J6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105-03
笔者初次听到《哥德堡变奏曲》是在电影《英国病人》中,护士安娜在别墅废墟中,用一架倾倒的钢琴投入地弹奏着。一位印度籍的排雷兵告诉她,钢琴是德国人最喜欢藏地雷的地方。安娜说:如果弹的是巴赫,就算是有炸药也不会爆炸。因为巴赫是德国人,德国人并不都是恶魔,这个德国人的音乐暂时治愈了战争的伤痛。后来了解到,安娜所奏的是《哥德堡变奏曲》的主题。巴赫是一位怎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才会给安娜带来这么大的力量。欣赏了加拿大钢琴演奏家古尔德的演奏视频,使我更加体会到《哥德堡变奏曲》的辉煌庞大,也从他的演奏上学习到了许多。本文立足于《哥德堡变奏曲》,通过仔细欣赏古尔德1981年的演奏版本,体会古尔德对此曲的感情,简析其在演奏上的特点。
一、巴赫与《哥德堡变奏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音乐世家,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西方音乐集大成者。《哥德堡变奏曲》作于1742年[1]。有着庞大而精密的结构,这部作品共三十二段,由一个为萨拉班德舞曲旋律的主题(ARIA)(相传来源于1725年巴赫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马格德琳娜所作的一首温柔小品,充满着纤弱而自制的情感),经过三十个变奏最后又缓慢且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乐曲的基本情绪轻松愉快,富有无比的活力与魅力。
巴赫将这全部三十个变奏进行编排分组,每三个为一组,共分为十组。这部作品在演奏技術上难度很高,且当时人们是在双层键盘的古钢琴上演奏的,而今天要在单层键盘的现代钢琴上演奏,难度无疑是更大了,因此成为了众多钢琴家想要挑战的曲目。《哥德堡变奏曲》标志着巴洛克时代变奏曲的顶峰,在整个钢琴变奏曲史上,除了18世纪贝多芬所创作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和19世纪后期德国音乐家约翰·勃拉姆斯所创作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之外,没有一首能与之匹敌。这部1742年出版的巴赫晚期键盘作品被埋没了长达几个世纪,直到20世纪上半叶,女大键琴家兰多芙斯卡(Landowska)将它发掘出来,人们才广泛在音乐厅和录音中接触到。
二、古尔德与《哥德堡变奏曲》
古尔德,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市,他出众的音乐天赋在童年时期就展示了出来。13岁时,他就举办了首场管风琴音乐会。19岁时开始了职业演奏家生涯,连轴飞遍北美各处演出。除了天才音乐家的身份,他的其他一些“怪癖”好像更被人们津津乐道,他身上有太多的话题:演出或者录音时,都要坐着他那把破旧并且比普通琴凳矮很多的椅子上,哪怕最后椅子已经破旧不堪,不得不用铁丝和螺钉加固;演奏时肢体语言极度夸张,喜欢摇头晃脑并且要大声哼唱,虽然他的录音都做了后期处理,但还是很容易地就能听到他哼哼唧唧和椅子吱呀作响的背景音。古尔德自然十分清楚《哥德堡变奏曲》于巴赫以及他本人的意义。他甚至专门录了多次,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一个是较少有人留意到的1954年版,是在55年版正式发行的前一年,古尔德于1954年6月21日在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所作的广播录音,严格来说,这个才是古尔德最早的完整《哥德堡变奏曲》录音[2]。这个版本的录音最大程度保留了真实,他在演奏时碰错的音都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这是在他初出茅庐的时候所录制的。当时的古尔德,年仅22岁,他所焕发出来的光芒是每个听到录音的人都不会否认的。1955年正式发行的录音不到40分钟,古尔德正值盛年,他按照惯例并未反复变奏中的段落,而到了81年“垂暮”之时的录音却超过了50分钟,某些变奏他几乎放慢了一倍的速度。1981年他逝世前的那个版本,才是他的收官之作。笔者通过聆听其录音与演奏视频,重点分析其1981年的演奏版本。
三、古尔德的1981版《哥德堡变奏曲》
在此版本中,古尔德依旧是坐在他低矮的椅子上,俯首演奏,嘴里哼唱着。
首先是Aria,是一首萨拉班德舞曲,笔者由对比可知,古尔德1981年的演奏版本(以下简称81版)的速度明显要比1955年的演奏版本(以下简称55版)慢上许多,使听者觉得气氛更为凝重[3]。古尔德在演奏此咏叹调时时常闭着眼睛,自我陶醉在旋律里。人们可以看到那个当年何等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略显憔悴,专心伏首在琴前,沉浸在神魂超拔境界中的老人,宛如一个圣徒。那场面真的令人潸然泪下。
接着左手一个有力的低音sol,风格突变,突然地就把人们从浪漫温柔的Aria带到了第一变奏中,他的第一变奏,就像是波兰舞曲节奏的舞蹈,带给人们力量,带给人们信心。因为古尔德是左撇子,所以他的左手低音线条听着非常明显,使听者能准确听到左手的低音声部。且古尔德对声音的强弱控制真的很强,使人心生敬佩。
接着右手几个颤音,把听者带到了第二变奏,中间部分左手断奏,右手连奏,右手的两声部非常清晰,就像在对唱,非常的纤细、优雅。他将双手的三声部演绎得极好。在演奏时,古尔德运用到了大量的装饰音,且有时会将它作延迟处理,时间上的伸缩性较强。盛原老师说:“我们不能把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风格及浪漫感情相混淆。例如我们演奏赋格时可以很有感情地演奏,可以适当处加踏板,但不要做过多局部的声音变化以及时间的自由;也不要禁欲地演奏巴赫。”[4]可是笔者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理解的巴赫,古尔德做了延迟弹奏不是混淆了巴洛克与浪漫派的风格,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情到此,稍慢更能表达。
第三变奏是一首同度卡农,依旧是左手断奏,右手连奏,且旋律非常舒展。
第四变奏是一首帕斯皮耶舞曲,这是笔者最喜欢的一首变奏。古尔德的演奏让人听着觉得很特别,欢快而有力,四声部的创意四重奏。使人想反复听此首变奏,可遗憾的是太短了,古尔德仅仅用了四十九秒就结束了此变奏。他在演奏时,各个声部各个层次都弹得十分清晰有力。听他的演奏,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体会赋格曲这种形式。他可以把每个音符都变成米粒一样,把它们清晰地弹奏出来,摆在我们的面前。
接下来是第五变奏,是一首前奏曲。速度极快,且因为此曲原本是为双层大键琴而作,但要在一排键的现代钢琴上演奏,技巧比较难,是对演奏家的一种考验,需要双手多次地进行交叉演奏。而古尔德就很完美地做到了这些高难度的演奏,流畅连贯。
第六变奏又是一首卡农,不同声部交叉组成二音程的重复卡农,就像织布机一样。
第七变奏是一首法国的吉格舞曲。古尔德在演奏此变奏时,嘴巴依旧在不停地哼唱着,就好像在给自己念诗,眉毛高频率地挑动,额头也随之紧缩舒展,让听众听着音响,看着视频画面,就很想随之动眉。在弹琴时忘乎所以的古尔德,所陷入的是一种超越常人感情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也许是只有殉道的圣徒才能体会到的宗教般的狂喜。
第八变奏是一首前奏曲,是一种意大利的舞蹈,旋律和第一变奏很相似,古尔德在这首变奏里,使用了部分弱音踏板,强弱对比,刚柔合并,听着极其治愈。
第九变奏是一首三度音程的卡农。
第十变奏是一首四声部的小赋格,在此变奏刚开始,古尔德闭着双眼,陶醉于其中。右手弹主旋律,左手离开钢琴,打着指挥的手势,指挥着节奏。接着双手合奏了几小节之后,左手又开始不自主地进行指挥,接着再回到钢琴上进行合奏,足可见他对巴赫、对《哥德堡变奏曲》是真的热爱。这首赋格旋律活泼,就像开玩笑一般的、幽默的对答。
变奏十一是一首二部创意曲,就像是一个过渡。
变奏十二是一首四度音程的卡农,其三拍子的节奏具有很强的舞蹈性。有些钢琴家会把这一首弹得很慢,但笔者觉得三拍子的节奏,舞蹈性鲜明,若是使用慢速,就会使其舞蹈性丧失。古尔德的演奏速度恰到好处,节奏鲜明,使听众听了就想随之起舞。
在变奏十三开始前,古尔德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双手指挥手势,也像是一个舞蹈动作,然后开始俯首演奏。这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而是一个热爱巴赫的温柔又普通的老爷爷,消除了与听众的距离感。此首变奏,曲谱上并没有什么高难度的技巧,旋律简单感人,笔者反复听其演奏此变奏,总觉得意犹未尽,也觉得暮年的古尔德苍老又温柔。
变奏十四是一首托卡塔,速度快,技巧性强,且也是为双层大键琴而作,在现代钢琴上演奏难度很高且需要大量的双手交叉来演奏。变奏十三与变奏十四,一首温柔如潺潺的溪水,一首欢快如奔腾的江河,但二者的衔接处却听着没有让人觉得那么地突兀,就像是古尔德在带着我们走,走到转角处自然而然的变换。笔者弹巴赫时由于左手的灵活性与力度不如右手而总是使右手音量盖过左手,左手主旋律时声部突出不够明显。而通过观察古尔德的演奏,笔者发现其无论两手是平行还是交叉,都能清晰的听到主旋律声部,交叉演奏时也能准确地把握好两手的力度,这必定与几十年来日复一日的练习有关。且古尔德为“左撇子”,他很重视左手的声部,在演奏时总会不自觉突出。
接下来是变奏十五,又是一首卡农,五度音程。这是《哥德堡变奏曲》的第一首小调卡农,听着很伤感,古尔德在演奏此变奏时,双眼一直紧闭且身体随着旋律晃动,接着又俯首钢琴上,像在找寻什么东西,此时嘴里的哼唱,仿佛是在和钢琴说话,带给听众的全是感动,达到了琴人合一。
变奏十六是一首法国式的前奏曲与小赋格,像是典雅的开场白。
变奏十七也是一首前奏曲,速度快且有大量的双手交叉。
变奏十八是一首六度音程的卡农,具有高贵的气质。
变奏十九是一首小步舞曲,较为简短,古尔德的演奏,给人一种小心翼翼、害羞而又腼腆的感觉,和前一个变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变奏二十是一首二部创意曲,双手交叉演奏,类似于托卡塔风格。
变奏二十一是一首七度音程的卡农,也是很感人的小调性质。
变奏二十二是一首四声部变奏。在此变奏中,可以清晰明显地看到古尔德在演奏时,他的手指不同于大多数演奏家的拱形,也不同于我们从小学到的手型方法:手心要撑起来,就像握着一颗小鸡蛋一样,他的手指为了更好的在黑键上演奏,多数情况下会处于伸直的状态,手心也呈扁平状。和大多数的演奏家有所区别。
变奏二十三是一首托卡塔,笔者认为此曲不论是从旋律上,还是从节奏上来看,都可以算是《哥德堡变奏曲》中最顽皮的一首变奏,活泼且跳跃性强,相传巴赫作此首变奏是特意为了展示哥德堡演奏的精湛技巧。
变奏二十四是一首八度音程的卡农,这首变奏较长,在此曲中可以听到,古尔德哼唱的是主声部的旋律,再不时地配上他自己情不自禁的指挥手,真的是乐在其中。
变奏二十五是一首幻想曲,速度较慢,抒情的行板,较为自由的变奏。很多人认为它是最重要的变奏,很感人,左手多次指挥,琴人合一。笔者认为它和其他变奏不同,因为它有很多不协和的音程,非常现代且很浪漫,很像肖邦。在圣经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耶稣知道彼得的软弱,但还是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建立教堂。但是到后来,彼得三次否认认识耶稣并背叛了耶稣。耶稣去世以后,他后悔不已,并且痛哭不止。在巴赫《马太受难曲》里有一段哭腔,我觉得这首变奏和它很相似,也很像京剧里的哭腔。
变奏二十六是一首前奏曲。
变奏二十七是一首九度音程的卡农。
变奏二十八是一首前奏曲。
变奏二十九是一首托卡塔。古尔德在演奏这几首变奏时,中间几乎无停顿,一气呵成,把它推向最辉煌的顶点——变奏三十。
变奏三十是一首赞歌,四声部。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和德国的流行民歌,歌曲名字分别是“我已很久不在你身旁”(Ihavesolongbeenawayfromyou)以及“白菜和萝卜将我送往远方”(CabbageandTurnipshavedrivenmeaway)。使两者以旋律对位的方式互相缠绕。最后是主题重现,回到了初始的Aria,首尾呼应,就像是一个循环,划了一个完美的圈;也像是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像是全人类的赞歌。
关于《哥德堡变奏曲》的演奏一直存在着争议。其中一种意见是演奏时要遵循大键琴的弹法,注意触键和音色。可笔者认为不应该模仿大键琴的演奏方法。因为大键琴是没有踏板的,演奏时必须得使用很多的装饰音来使音色丰满,若是没有,那音色一下就变得干瘪了。古尔德的演奏刚好完美地展示了钢琴的优点,既突出了各个声部,又使整体连贯。
就在这个版本发行上市后不久,1982年的10月4日,古尔德因突发脑溢血在多伦多逝世。他刚刚过完50岁的生日不久,终生未婚。在生前,戏称自己是“最后的清教徒”。古尔德曾说过,他希望能出席自己的葬礼。他梦见他站在他的躯体之上,从高处往下看所有的人,而他自己则没有形体。他的葬礼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约有3000多人到场参与。在追思仪式中,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技术员们通过预先安装在教堂内的音响装置,播放了他最后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中的Aria。用古尔德的表妹杰西·格里格的话来说,就是“当《哥德堡变奏曲》在教堂四处回荡时,我知道他出席了他自己的葬禮。他就在那里。”演奏《哥德堡变奏曲》需要超强的专注力与记忆力,这两点古尔德都完美具备。55版的适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听,而81版的,更适合成熟、没有锐气的人听。
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哥德堡变奏曲》以及古尔德与此的感情,和其1981年演奏版本的特点。每个钢琴家都专注于研究他们心中最简单最纯粹的音乐,贴近作曲家,与作曲家进行心灵沟通。古尔德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传播功不可没,最美的音乐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尊重。在古尔德的心中,他的神可能不是巴赫也不是上帝,而是专属于他的音乐艺术,站在这个境界上的人往往是遗世而独立的。
注释:
[1]
高贺杰.历史风格与个性诠释——从郎朗《哥德堡变奏曲》谈巴洛克音乐的演绎品质[J].人民音乐,2020(10):48—51.
[2]林嘉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版本比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138—139.
[3]王和松.格伦·古尔德与《哥德堡变奏曲》[J].音乐探索,2014(04):132—139.
[4]朱迪.变奏曲的艺术(二)——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及其演奏乐器[J].钢琴艺术,2010(05):35—37.
(责任编辑: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