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教学中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

2022-04-29 10:11郑弘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郑弘

[摘要]对单簧管专业的学生来说,演奏能力是其根本。即在单簧管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演奏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是一个动态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逐步培养,且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单簧管演奏的专业特性,为学生定制有效的演奏能力培养方案。作为教师,对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应当遵从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再提升、合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其中基本演奏能力、视奏能力、合奏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都是学生演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演奏能力的培养也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做到训练有素,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提升各个分支能力,最终达到综合演奏能力和水平提升。

[关键词]单簧管教学;单簧管艺术;演奏能力培養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65-03

专业单簧管学习是一个较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师生同心付出,共同在科学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每个环节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以单簧管为依托,在已有的演奏能力基础上,尽自己所能地将内容传递给听众,从而完成从一次创作到二次创作的艺术呈现。其中,演奏能力无疑是教学的重点,也无疑是作品呈现的必备因素。因此,教师对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将始终是放在教学第一位的。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演奏能力的意义和策略做了如下思考。

一、单簧管教学中学生演奏能力的组成和价值

演奏能力是单簧管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演奏作品的必备素质,通过课堂教学练就扎实的演奏能力十分重要。

然而,演奏能力的培养必须在系统的育人机制下才能更好达成。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对演奏能力的培养如果缺乏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认识,会导致教学趋于零散和随机,教师不能以更高更远的角度把握教学过程,学生也不能够具备长足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易导致师生迷失在技术的海洋里。因此,笔者提出了以“美”为核心的演奏能力培养结构,这种能力结构由审美感知能力、学科知识和演奏技法构成,延伸开来还包括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具体到单簧管的演奏能力上,则主要包括演奏基本能力、视奏能力、合奏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

那么,从教师系统教学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演奏能力的培养到底有哪些价值呢?笔者认为,无外乎以下三种:

其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大融合,使当代的单簧管专业学生迎来了更多的机会,也面临着更强的挑战。论演奏能力,强中自有强中手,若要从专业梯队中脱颖而出,必定要打牢专业基本功,而演奏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换一个角度来说,专业演奏能力将始终是助力学生成功的核心素养,是与同类型人才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并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演奏能力将始终是跳不过去的论题。

其二,基于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升,对当下的单簧管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好的方面来讲,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和了解到外部的世界,能够更快捷地学习到最新的技术理论。充分利用时代的优势来提高单簧管的演奏能力,是每一个单簧管专业学生应该有的觉悟,这既是时代给予的便利,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因此,当代的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便捷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许多壁垒被打破了,抓住机会学习并提升演奏能力就有了更大的便利。在同样的便利条件下,获得学习资源并转化成自己的演奏能力,才是顺势而为的明智之举。

其三,课堂教学最终必定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提升和职业发展,专业提升以演奏技术为基本,从业就业更是如此。若没有扎实的演奏能力,如何能够适应未来专业的发展要求,在职业道路上寻求长远发展也是无稽之谈。

因此,无论是从社会、从时代还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在单簧管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演奏能力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二、单簧管教学中培养学生演奏能力的基本策略

(一)单簧管专业学生演奏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单簧管教学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艺术院校的学生演奏技巧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大抵原来的学习都为了应对考试,演奏能力上往往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且大多擅长独奏不能合奏,上台表演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单簧管技巧要求繁杂,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就不能够急于求成,而必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学。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个基本的训练原则:

第一,基础演奏能力是根基,夯实基础再谈提升。无论学生水平如何,低年级阶段必定要重新夯实基础练习,而不要急于追求高难度技巧和作品的练习。而且,像呼吸、长音、音阶、识谱等都是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基本练习,无论学生发展到哪个层面都不能丢开这些重要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基础训练有绝对的自信,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切体会到打下扎实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有其规律,单簧管教学亦是如此。关于单簧管演奏能力培养的规律主要遵循三个方面:1单簧管自身的规律,例如从最初的口型、指法、吐音、呼吸等技法开始,既要做到“分而化之”,让每一个技法能够形成独立的练习单元,以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又要相互配合、逐次累加、相互促进,最终才能获得训练有素、协调统一的肌体运行能力,也才能谈得上好的演奏;2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教师既要能从已有经验上总结出系统的教学规划,也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定制教学方案,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成长;3遵循人类及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由内而外、由本及末地开展教学,在注重外部技法的同时,要传递正确的理念,最终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演奏问题。

第三,融合培养,合力育人。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包括教学资源的融合、教学场景的融合、教学方法的融合等。具体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专业圈子以及各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尽可能地将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线下和线上场景转化成教学资源,例如不同专业教师交叉教学,或者采用“N对1”(多名教师1名学生)的形式,或者利用校内外演出的机会,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等,给学生丰盈的营养,全力培养其演奏能力。

(二)夯实基本演奏能力

演奏能力的培养,夯实基本演奏能力是前提和基础。基本演奏能力中音准、节奏是最为核心的两个要点。

音准是基本演奏能力衡量的第一标准。没有准确的音准便谈不上作品的演绎,因此,音准在基础阶段最为关键。庞亮在《关于单簧管音准练习的内容及训练方法研究》一文中提到了两个非常关键的点:

其一,“作为一名单簧管演奏者,要解决好音准问题就必须要了解乐器本身音准特性以及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来提高音准准确性。”

其二,“笔者特别将音准的训练内容及方法分为‘歌唱音准‘头脑音准以及‘乐器音准,事实上,演奏者在平时的练习中必须是将‘歌唱音准‘头脑音准‘乐器音准三者相结合、相一致、同步作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提高整体音乐的表现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1]

从此可知,要获得好的音准,一要熟悉乐器音准特性,二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且演奏的音准也绝非乐器单纯的物理音准,还包括乐手的歌唱音准和内心音准。

有了音准的基础之后,节奏的训练也是不能操之过急的基本功。这种训练可以由教师编选相应的节奏训练,做专项练习,也可从作品入手,做针对性练习,还可与其他训练结合进行。

除此以外,呼吸、音色、音量、长音、音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演奏能力的内容。

(三)培养视奏能力

视奏能力是高练习效率的基础,是未来作品提升的有力保障。视奏能力是许多学生最易忽视和常有欠缺的地方,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主动接触新作的机会不够;二是视奏意识薄弱,包括教师的教学也并不重视这一点,课堂中多以个别作品的问题解决为主,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即使教师有心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也必须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觉完成练习要求。因此,视奏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视奏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视奏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中视奏练习的比例,合理安排课堂中学生视奏的机会,如此方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课后延伸和作业中加大视奏比例,除了重点讲解的作品之外,一定要为学生拓展作品视角,安排适量相关的视奏作品,以兴趣为导向,帮助学生自觉完成视奏训练。

(四)训练合奏能力

应国内室内乐和交响乐的发展需求,单簧管专业已开设专门的合奏课程,可见合奏能力也是未来单簧管专业学生必备的演奏能力之一。早在2007年,别正全和郑权就曾在研究中点明单簧管合奏训练的重要性:“构建西洋管弦乐合奏的新课程,重点是对合奏课训练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研究与训练。作为交响乐队训练的基础部分,是以乐队合奏课形式而呈现的。合奏课训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乐队实际演奏水平。”[2]从当下的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合奏能力的培养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合奏课,从同类乐器合奏开始,逐步发展到室内乐合奏和交响乐合奏,例如最开始的合奏可以从两支双簧管的合奏训练开始,练习也以同旋律为主,逐步发展到同乐器不同音乐,而后逐步增加乐器的品类和音乐的层次,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提高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奏水平;第二,师生合奏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奏能力,特别是长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合奏,势必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找差距、找方法,并最终取得进步;第三,合奏实践是真正稳定合奏能力的最好途径,因此,课堂外学生应积极参加合奏训练、演出、比赛及社团等。

(五)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生演奏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上文中已经提到的基本演奏能力、视奏能力和合奏能力之外,还有其他的综合能力也应得到重视,如身心协调能力、审美感知力、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首先,身心协调能力包括:第一,身体各个部位和感官的协调运用,单簧管演奏需要同时用到许多器官和部位,唯有长期训练做到熟能生巧,才能更好地协调这些组织结构;第二,心理上的调节也是演奏能力的一环,例如表现过程中紧张心理的调节,追求进步时焦虑心理的调节等;第三,身心的同步协调,这是演奏得以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

其次,审美感知力是学生突破技术桎梏的关键,没有审美能力的演奏将永远困窘在技术的层面,难以表现出单簧管艺术的魅力和张力,不能真正打动听众,所以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隐秘的过程。“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之一,音乐审美教育,不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都不能停留在感情宣泄和原始冲动阶段,都需要将感性的官能或情感体验上升为情感内涵的理性审美,才能完成音乐审美通过感情活动与理智判断的全过程。”[3]笔者在文章《论单簧管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中做了更加细致的阐述。

再次,模仿是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实现单簧管教学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在单簧管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言语无法明确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示范+模仿”的方式开展教学。而学生模仿能力的高下直接决定其学习的程度。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抓住要点。

最后,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所培养的每一个专业人才身上都肩负着发扬和传承的使命,相应的演奏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传承的基本能力,但是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单簧管艺术能够始终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跟得上观众的审美需求,跟得上历史滚滚前行的车轮。

结语

总而言之,单簧管教学是一个双向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基础的演奏技巧要坚定不移地夯实,其他综合性的能力也不能忽视。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就必须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协调统一,既能让学生明确眼下要获得的演奏技能,也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发展一些与当下不直接相关的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与职业发展距离较远,不能够站在职业乐手的角度要求自己,这时教师就应当发挥出自己的经验优势,引导学生用专业眼光来规划自身的学习与训练,如此才能够师生同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单簧管演奏能力。

注释:

[1]

庞亮.关于单簧管音准练习的内容及训练方法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1):193—194.

[2]别正全,郑权.西洋管弦乐合奏课程训练与研究[J].艺术研究,2007(01):109—110.

[3]尹爱青.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J].中国音乐教育,2004(11):9—12.

(责任编辑: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