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石琢玉谱写产业协同发展新篇章

2022-04-29 06:26宋迎昌
前线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珠三角长三角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值得京津冀区域借鉴。针对制约产业协同的多重因素,京津冀三地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改革力度,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深化京津产业协同合作,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高端产业植入步伐,将京津走廊积极打造为产业协同发展的先行区,不断拓展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同;长三角;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2-0073-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①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京津冀三地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踔厉奋发,携手谱写产业协同发展新篇章。

他山之石:产业协同发展的有益经验与启示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市场和政府的良好互动关系,为京津冀产业协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各类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遍布区域各地并占据市场主体地位,这些企业机制灵活,在作发展决策时基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基本通畅。由此,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产业关联密切、分工合作有序的跨区跨行跨业态一体化产业体系,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级差和分工协作圈层。政府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自身改革。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行政改革力度,完善政府自身建设,树立“廉洁、高效、勤政、务实、法治、服务”的良好政府形象,为企业创造了公正、透明、法治的营商环境。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通过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带来宝贵启示。一是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产业协同的主体是企业,检验产业协同发展的标准不是看政府间签订了多少合作协议,而是企业是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响应这些合作协议并参与其中。二是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要畅通。完善的市场机制是确保生产要素流动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和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为畅通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提供便利。三是产业发展要关联。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产业相互融合,彼此关联,从而形成跨区跨行跨业态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四是产业布局要优化。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分工合作才能共赢发展,周邊地区根据市场需求从核心城市引入相关产业,提升本地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同时也能推动核心城市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五是政府服务要完善。要确保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应清晰界定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边界,政府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优化公共服务领域,在市场作用的范围政府作用不越界。

问题剖析:制约产业协同发展的多重因素

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各具特色,产业布局较为集中。北京以高精尖产业为主,天津以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河北以资源类传统制造业为主,三地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级差较大。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区域产业点状聚集的程度更高,北京对区域的创新引领辐射作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2021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占区域的比重约为42%,同年上海、南京和杭州三个核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沪苏浙三省市的比重约为33.3%,广州和深圳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的比重约为47.4%。①区域的非核心城市唐山、石家庄虽然也是我国的产业强市,但经济发展不及长三角的苏州、宁波、无锡和珠三角的佛山、东莞等非核心城市。同时,区域民营经济等较为薄弱,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通受到多重制约,导致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跨行政区融合度不够。

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不足有其内在原因。京津冀地区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政府发挥的作用较大,政府搭台较多,企业唱戏不足。三地各级政府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但是京津冀各自关于企业发展的内部规制各不相同,营商环境差异较大,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仍存在诸多显性或隐形制度障碍,如何优化和均衡区域营商环境,调动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参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积极性,避免政府唱“独角戏”,是一项亟待破解的难题。

区域经济中心经济辐射作用发挥不充分。北京和天津是一对“老搭档”,从历史起源上说,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天津因漕运而兴,有620余年的建城史。从城市性质上说,北京因都而兴,天津因商而兴。上海在长三角地区一直承担区域经济中心的角色,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在珠三角地区也成为事实上的区域经济中心。北京没有被赋予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但是其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稳定和形态层次较高,区域龙头的作用明显。从国内经验来看,行政中心城市扮演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角色,绝大多数因为产业体系市场化程度不足而难以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如济南与青岛、南京与苏州、杭州与宁波、福州与厦门、广州与深圳等,前者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如后者,后者的近海地缘优势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外向型产业分工体系是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主要原因。天津虽然具备近海地缘优势,但没有建立起外向型高端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难以胜任京津冀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责。

首都地位决定了北京的产业体系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北京第三产业优势地位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与首都的功能定位有关,而不是本地制造业长期升级发展的结果,具有自上而下的鲜明特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北京的产业体系与津冀的产业体系相对割裂,也是北京产业发展难以辐射带动天津和河北的重要原因,这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带动苏州和无锡等地、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带动东莞等地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踔厉奋发:携手谱写产业协同新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地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京津冀产业协同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

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改革力度,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搭台”,破除生产要素流动的显性或隐性制度障碍,构建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则,使企业真正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角。更好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上海、深圳等地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以区域经济合作推进“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较大借鉴价值。如上海市北高新集团与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政府合作建设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该项目以上海市北高新集团为主导,南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上海总部经济、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南通延伸。2019年上海自贸区跨行政区扩容,选择南通市作为扩容区域,并规划确定上海的第三机场落户南通,成为上海自贸区南通片区的重要载体,2021年南通经济总量已突破万亿元。深圳为了克服土地面积不足、发展空间小等因素制约,借助飞地经济将东莞、惠州、汕尾、河源等纳入经济空间范围,促进与这些城市的协同发展。北京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北京CBD向津冀两地发展。

协同推进重点突破,深入促进北京和天津的产业协同合作。北京经济规模大,产业结构高端,但与津冀产业体系割裂,辐射带动力不足;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但是高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经济规模小,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北京的产业体系要向下延伸,天津的产业体系要向上突破,京津合作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天津主动接纳北京的高端发展要素植入;北京主动作为,积极支持天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加快高端产业植入步伐,打造京津冀高端业态聚集新格局,京津冀三地政府需做好高端要素植入的全流程服务和管理,凝聚产业协同发展合力。

以线带面引领辐射带动,将京津走廊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先行区。京津走廊地处京津的连接地带,涵盖北京、天津和河北廊坊的部分区县,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最容易突破的地带。国内类似的走廊地带如沪宁走廊和沪杭走廊已发展成为长三角的重要经济通道,广深走廊也发展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经济通道。这三条经济走廊,产业密集、城市众多、人口密布,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要选择重点地带率先突破,应将京津走廊地带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先行区,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其率先探索和积累经验,以备后续推广。

加大科技成果区域转化力度,协同打造现代化高质量产业发展新体系。三地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列出津冀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攻关技术清单,或委托北京研发机构研究,或共建技术合作平台等合作研究,集中解决津冀产业技术升级改造难题,同时加强引导在京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形成集群式技术输出,为津冀传统产业赋能。鼓励三地积极探索建立创新资源和创新收益的共享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重大创新等项目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教育、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柳天恩,王利动.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要进展与困境摆脱[J].区域经济评论,2021,(01).

(作者简介:宋迎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曹晶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

①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珠三角长三角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