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固“四大支撑”建设高品质消费城市

2022-04-29 00:44吴军刁琳琳
前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北京

吴军 刁琳琳

[摘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亟须发挥大国首都优势与首创精神,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逻辑起点,紧抓“两区”建设引领消费升级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城市禀赋,从城市能级、空间场景、消费业态、消费环境四个方面加强要素集成、形成系统支撑,借助全方位、一体化的政策机制设计,打造优质消费城市生态体系。

[关键词]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大支撑

[中图分类号] F7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2-0061-04

纵览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凭借在全球贸易中的先发优势,形成以金融、商贸、科教、文创为支撑的国际消费中心。然而,这些城市也存在城市能级偏低导致后续增长乏力、消费业态融合不够难以满足新需求、专业人才缺乏制约消费性服务业升级、“大生产、大消费”模式下生产与生活方式物化造成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既制约了城市功能的发挥与释放,又影响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品质。我们要以此为鉴,辩证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坚决不走传统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老路,发挥大国首都优势与首创精神,紧抓“两区”建设引领消费升级战略机遇,积极探索一条有别于国内其他试点城市、具有首都鲜明特色的实践新路。这种新路径探索需从城市能级、空间场景、消费业态、消费环境四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全方位、一体化的制度政策设计,形成优质消费城市生态系统的“四大支撑”。

城市能级支撑:铸造消费城市的基础“芯片”

城市能级反映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及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程度,涵盖市场能级、产业能级、开放能级等方面。国际消费中心是全球化时代高能级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伦敦等老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经验表明,城市与外部腹域空间链接程度越高、经济纵深发展的场域越宽,运筹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位势能级就越高,高品质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影响力、辐射力与竞争力就越强。

基于此,北京首先应在提升城市综合能级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打造高级别消费服务市场、高能级消费产业发展平台和高品质消费供给网络核心节点。

建强高能级消费市场,培育消费供需高效对接枢纽。在需求侧上,北京拥有数量可观的高收入人群、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众多国际人士,应以促进形成规模庞大、供求多元、创新活跃、拉动力强的综合性国际消费市场为目标,借鉴世界通行做法,实施国际消费环境优化与消费促进机制强化工程,分阶段研究出台支持性政策,不断壮大追求新颖性和个性化消费的全球领先用户规模。在供给侧上,北京须统筹国际级、区域级、都市级、社区级等消费空间差异化布局,对标国际顶级地标性商圈,分类分级升级迭代传统消费服务功能和服务业态;推动消费政策与投资、产业、财政、土地、人才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源、资本、技术等投向具有乘数效应的国际战略通道、产业功能区、社区综合体、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消费集聚区,实现城市消费供给与需求双升级。

打造高能级产业体系,夯实产业与消费双升级的基础。北京应以产业升级促进消费升级,打通制造业和消费产业的边界与流程梗阻,促进智能制造与品质消费有机融合,同步厚植北京智造、北京服务优质基因。同时,加快引入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品牌运作能力的国际知名商业运营机构,带动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的国际商业项目落地。

形成高能级区域开放布局,培育高品质消费供给网络的核心节点。全面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空港、海港、自貿区等口岸协同开放和交通互联水平,实现国内外资源市场高速接入,联动周边省市引育国际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区域消费共建共享培育模式。深入探索北京“两区”建设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融合的工作机制,催生更多具有鲜明“两区”特色的新消费业态,形成不可替代的行业性专业服务优势和区域性文化消费特质。

消费场景支撑:更好拓展消费空间的广度与深度

营造多元消费场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消费场景是以消费为导向的场景,是舒适性设施、服务或活动等多个元素的系统集成。场景可以是特定场所的特质,如中关村创业场景等,也可以是对特定活动的共同兴趣,如时尚潮购场景等。当市民或游客穿行于大街小巷时,无论是步行或骑行,不同场景中其体验也会不同。比如,路演沙龙的众创空间,蕴含自我表达精神;时尚人士青睐的高档餐厅,彰显时尚魅力;即兴演奏的音乐酒吧,呈现迷人气质;社区生活美学馆,充满睦邻精神。不同消费场景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与生活方式不同,对人群的吸引力也不同。美国新芝加哥学派场景研究团队历时20余年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多伦多等38个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消费场景正在重塑现代城市经济秩序与社会生活。卓有成效的消费场景能够吸引人群客流,激发创新,刺激消费。城市对消费场景的持续投资与营造,不仅能够让消费空间更具创造性、体验性和趣味性,激发消费者对城市的情感共鸣和认同,还能够使传统商圈焕发新生机、特色街区迸发新活力、公园空间彰显新魅力,从而有效拓展城市消费空间载体的深度和广度。

基于此,北京可根据首都城市特质与资源禀赋,顺应消费体验化、美学化、数字化新趋势,制定《消费场景建设导则》,实施场景优化行动,加快塑造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等多样性城市场景类型,一个个场景串联与叠加,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散步、城市有温度,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有辨识度。

营造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突出地点美学的重要性。北京应避免简单地“堆盆景”“垒大树”,而是要根据地点美学、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多维度特征指向,用场景营造思维对消费设施、活动、服务和人群等元素进行系统集成,不论是物理空间建设,还是场景衍生内容拓展,都要注重休闲、社交、学习等功能的复合开发,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真实消费。在推进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提升规划、建设与运营一体化水平。

营造特色街区雅集场景,注重市井烟火气存续性。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一座城市的存续,离不开市井烟火气积淀。在城市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更新中,北京应因地制宜植入特色餐馆、书店、咖啡馆、影剧院、LIVE秀等多样性消费设施与活动,在提升北京城市慢生活品质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国际游客驻足,沉浸于京城烟火气,增强消费空间的丰富度。

营造公园生态游憩场景,引导生态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北京公园资源极其丰富,可考虑制定“公园+”行动策略,打通生态空间与消费业态之间的互动通道。可借鉴成都做法,探索“公园首店”模式,将公园与百货商场融合,允许代表性品牌或潮牌在公园开店。通过植入新服务、培育新消费、发展新经济,把公园变乐园,开启一个“公园很值钱”的时代,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多元转化的体制机制路径。

消费业态支撑:促进消费业态多样性与融合化发展

当前,随着收入普遍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结构已经开始从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物质消费,逐渐转向涵盖休闲、娱乐、旅游、体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综合性消费,消费的新行为、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技术引领、数字赋能、沉浸体验、服务增效、生态建构等均标定了消费业态聚合、融合发展的走向。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应瞄准新消费群体社群化、个性化、定制化等新特点,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的同时,借助大力发展时尚经济、创意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共享经济、流量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促进消费业态提质升级向多样性与融合化方向发展。

基于此,根据产业发展特点与优势,北京可在深入推进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消费资源空间布局、推动传统消费提质增效的同时,重点培育多元新型消费的形式与载体。

引资引智创新便民服务新业态。引入具备“数智化”技术能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对社区实体零售店、传统便民服务企业进行数字化、智慧化赋能,借助发展智能零售柜、智能早餐柜、移动菜柜、智能社区商店等方式,培育一店多能复合业态;通过海量信息采集、深度数据挖掘和用户行为分析,精细精准对接社区客户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式书店、社区会客厅、亲子互动体验店、老年康护站、托育服务站等品质提升类业态。

分层分步培植时尚消费新业态。在时尚转型上,北京可先定位于快时尚、轻奢主义层面,打造即秀即买与零售体验联袂的高端消费新燃点,进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育自身,逐步构建“快时尚+轻奢主义+经典时尚”的时尚产业体系。走出去,即紧跟国际时尚潮流,向海外推广北京时尚文化的商业价值,打造“北京时尚”名片;请进来,即大力引进世界顶级时尚品牌和文化创意产业,塑造全球时尚之都;育自身,即融入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元素,培育世界级时尚自主品牌,加快推进时尚行业与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实现价值并轨。

全面打造高层次“业态+”竞争新态势。北京既要挖掘古都文化、民俗文化、京味文化元素,借鉴“植入广告”理念将其融入创意产品与服务中,围绕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兴要素做足文章;又要借助“上云用数赋智”行动,①探索传统消费业态在数字时代的活化模式,在商业零售、旅游休闲、餐饮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体育服务、家政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等领域形成新产业集合。

完善优化现行消费统计体系设计。研究表明,花钱买时尚、买享受、买健康、买轻松等日益成为消费新趋势,服务性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正持续上升。目前,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为代表的消费统计体系重物质性消费、轻服务性消费,特别是在服务消费部分仅包含餐饮统计,已难以全面、客观、准确涵盖消费服务的新内容、新进程、新业态、新模式,亟须将包括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娱乐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在内的消费内容纳入,以准确统计各类服务性消费情况。改进和优化现有消费统计体系,是科学构建消费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消费环境支撑:打造国际友好型消费环境

打造国际友好型消费环境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要素,其重要性不亚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国际友好型消费环境建设内容除包含稳定的政治环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良好的社会治安外,还应囊括兼具高水平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有利于消费发展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在开放性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需要具备高度开放的贸易与投资环境、相对完备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法律体系,還需要满足国际签证便利、人员往来通达、货币兑换和支付便捷等条件。在包容性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能够接纳多元文化和消费群体,没有民族、宗教、性别歧视,国际通用语言的普及应用水平高。在消费政策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具有健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以及合理的税收激励措施等。

基于此,北京构建国际友好型消费环境可以从国际化环境、入境消费便利化、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创业环境营造等方面着手。

加快提升环境国际化水平。实施公共场所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规范设置多语种导视标识标牌;建立多语种的服务呼叫中心,提升市民多语种水平,并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快捷消费纠纷处理、紧急医疗救助等机制;加大出租、旅游、住宿等行业人才培训力度,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升服务技能。

积极促进入境消费便利化。完善入境游客在京消费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入境游客消费集中区域设立外币兑换点,提高游客支付便利性;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加大离境退税政策宣传辅导;率先建立入境游客在京消费维权机制,开通入境游客消费维权专用绿色通道。

加快建设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记录和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消费诚信“红名单”“黑名单”发布机制及信用信息修复制度,加快形成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

营造国际友好型创业环境。吸引和鼓励国际人才来京创业,对于北京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业专业技能人才,应在收入、缴税、子女教育、住房和医疗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方面,提供更加精准的人才引进、柔性流动和激励机制。

总之,北京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遵循消费时代的快速迭代规律,顺应消费主力群体日趋年轻化和消费观念更加注重“由物向心”的趋势,紧抓“两区”建设、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国际重大赛事等重要机遇,把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坚持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首都鲜明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样板。

[参考文献]

[1]吴军,叶裕民.消费场景:一种城市发展新动能[J].城市发展研究,2020,(11).

[2]王微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21.

[3]陶希东.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科学发展,2020,(10).

[4]杨继瑞.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支撑[N].成都日报(理论周刊),2019-12-18.

(作者简介:吴军,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教授;刁琳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思

①“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指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协会服务—机构支撑”的联合推进机制,鼓励帮助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经济发展。其中,“上云”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用数”指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赋智”指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北京
C919降落北京
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回信
北京X7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卷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