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用伟
(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7)
SMW工法桩凭借施工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在基坑工程项目中应用广泛。然而,针对工法桩冠梁问题鲜有研究。实际工程中工法桩冠梁往往存在裂缝问题,此类裂缝常见于H型钢与混凝土交界处,见图1。《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 199—2010)》[1]提到“冠梁截面应由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型钢穿过对冠梁截面的削弱影响”,但未明确计算方法,故有必要研究H型钢对冠梁的影响。今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冠梁模型,通过与实心混凝土冠梁结果对比,分析H型钢对冠梁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工法桩冠梁精细化设计方法。
图1 混凝土冠梁裂缝
项目为杭州某地铁站附属结构基坑,基坑深度10.63 m,支护结构采用SMW工法桩加内支撑体系,桩长为21.7 m,桩径为850 mm,间距为600 mm;内插H型钢规格为700 mm×300 mm×13 mm×24 mm,“隔一插一”型钢间距为1 200 mm;局部密插H型钢,间距为600 mm,冠梁截面为1 200 mm×700 mm。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跨度L=9 000 mm的简支梁模型,为分析H型钢对冠梁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建立3组模型,分别为实心混凝土冠梁,“隔一插一”型钢冠梁和密插型钢冠梁。为防止支座处出现应力集中,支座采用钢垫块模拟。
钢材本构模型采用弹性模型,钢材弹模E为200 GPa,泊松比v为0.3;箍筋等级为HPB300,纵筋等级为HRB400,H型钢钢材等级为Q345。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弹性模量E=30 GPa,泊松比v=0.2,本构关系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的单轴拉压应力-应变曲线,膨胀角为30°,偏心率为0.1,fb0/fc0为1.16,K为0.666 7,μ为0.000 5,塑性模型采用塑性损伤模型[3-4],计算参数取值见表1。
表1 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模型计算参数
冠梁与H型钢之间设定接触对,型钢界面为主控面,冠梁界面为从属面。接触面法向模型为硬接触,切向采用罚刚度算法;钢筋与冠梁采用embeded约束条件。
冠梁、H型钢及垫片等实体单元均采用三维线性减缩积分六面体单元C3D8R;钢筋采用三维二节点单元T3D2,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见图2,X向沿冠梁轴线,Y向垂直于冠梁轴线,Z向为重力方向。模型边界条件设置如下:限制模型在X向、Y向的平动,限制模型在Z方向的转动,在冠梁迎土侧施加面荷载143 kN/m2。
图2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
实心混凝土冠梁、“隔一插一”型钢冠梁和密插型钢冠梁X向位移规律相同,梁上部位移大于梁下部位移,位移最大值均在0.6 mm左右,无明显区别,Y向位移云图见图3。
图3 冠梁Y向位移云图
由图3可知:Y向位移均呈跨中大、两边小的规 律。实心混凝土冠梁跨中最大挠度为2.89 mm,理正软件计算得跨中挠度为3.20 mm,有限元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误差约9%,有效证明数值模型的准确性;“隔一插一”型钢冠梁跨中挠度为3.27 mm;密插型钢冠梁跨中挠度为4.12 mm,即相同荷载作用下随H型钢数量增加,冠梁跨中挠度增大,表明H型钢削弱了冠梁的整体刚度。
3类梁Mises应力云图见图4。
图4 冠梁Mises应力云图
由图4可知,工法桩冠梁与实心冠梁屈服区域分布规律相似,集中在支座和梁上部;但工法桩H型钢与冠梁之间存在接触面,屈服区域扩大,由支座延伸至梁上部。
冠梁裂缝见图5。
图5 冠梁裂缝
实心混凝土冠梁裂缝集中出现在梁跨中底部,最大裂缝为0.05 mm;“隔一插一”内插型钢冠梁在临近支座H型钢翼缘处出现明显裂缝,最大裂缝为0.9 mm;“密插”型钢冠梁除临近支座处出现斜裂缝外,工字钢之间出现横向裂缝,是工字钢间距较小所致。
通过对比工法桩冠梁和实体混凝土冠梁有限元结果可知:1)H型钢减小了冠梁的整体刚度,相同荷载作用下梁的跨中挠度增大;2)邻近支座H型钢与混凝土交界处为软弱截面,易产生斜截面裂缝。
依据前文可知邻近支座H型钢翼缘处易产生斜裂缝,与实际工程裂缝位置相符,表明临近支座处H型钢与混凝土交界处为软弱截面,应考虑H型钢对冠梁截面的削弱作用。
有限元结果显示实心连续梁跨中梁底裂缝为0.03 mm,工法桩冠梁跨中梁底无裂缝产生,即认为工法桩冠梁按实心连续梁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满足抗弯承载力要求。
工法桩冠梁设计首先进行整体计算,截面尺寸按实心连续梁取值(此时不需考虑H型钢对梁截面的削弱作用),计算连续梁内力(剪力和弯矩)进行配筋。
以上述基坑SMW工法桩冠梁为例,冠梁截面为1 200 mm×700 mm,实际作用荷载为100 kN/m;计算支座负弯矩配筋面积As'=3 052 mm2,实配10d22,As'=3 801 mm2;跨中正弯矩配筋面积As=1 680 mm2,实配6d28,As=3 695 mm2;箍筋计算面积Asv=890 mm2,实配4d8@150,Asv=1 340 mm2,满足配筋要求。
邻近支座处冠梁与H型钢交界处底部产生斜裂缝,原因是斜截面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故应增加斜截面验算。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斜截面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1)中:Vcs为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c为混凝土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sv为箍筋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αcv为受剪承载力系数;
ft为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b为截面宽度;
h0为截面有效高度(应考虑H型钢对截面削弱作用,即h0应为梁高减去H型钢的高度);
fyv为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为箍筋截面面积;
s为箍筋间距。
交界处剪力采用实心混凝土连续梁计算剪力值V=713 kN,利用式(1)进行斜截面验算。参数取值如下:αcv=0.7,b=700 mm,h0=1 200-45-700=455 mm,上述参数代入式(1)计算得:Vcs=482 kN<V=713 kN,表明现有箍筋不满足斜截面承载力要求,箍筋需修改为4d12@100。
支座处受支撑集中荷载作用,应增加H型钢翼缘外侧混凝土抗冲切验算。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在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下,配置箍筋的受冲切截面及受冲切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受冲切截面:
式(2~3)中:Fl为支撑轴力设计值减去冲切破坏椎体范围内分布荷载的差值;
σpc,m为混凝土预压应力加权平均值;
um为计算截面周长;
η为影响系数。
混凝土支撑截面为700 mm×700 mm;计算得支座处冲切力Fl=366.9 kN,参数取值如下:Fl=366.9 kN,η=1,um=1 820 mm,h0=250-40=210 mm;代入式(2)和式(3)计算得:式(2)右侧值为370.7 kN>Fl=366.9 kN,受冲切截面满足要求;式(3)计算需配箍筋4d8@100,现配箍筋4d12@100满足抗冲切承载力计算要求,冠梁施工图采用上述配筋,现场施工未出现明显裂缝,证明配筋合理,该设计方法有效。
依托杭州某地铁站附属基坑工程,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单跨工法桩冠梁模型,探讨了H型钢对混凝土冠梁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H型钢削弱了混凝土冠梁的整体刚度,相同荷载下梁的跨中挠度增加;
2)H型钢与混凝土交界处为软弱截面,易产生斜截面裂缝,并依此提出了工法桩冠梁精细化设计方法。建议SMW工法桩冠梁设计除按普通冠梁矩形实体截面进行整体计算外,应对H型钢穿过的截面增加斜截面验算及抗冲切验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