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祥
摘 要:2011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六届会议决定,将“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在新时期,中国皮影戏如何做到既要履行《公约》提出的更高要求,又要求得自身的发展?首先要认识到履行《公约》和保护、传承中国皮影戏的一致性。履行《公约》,从形式上就要坚持使用传统的皮影戏影偶和传统的皮影戏表演技艺;至于皮影戏的内容和戏曲一样,最主要的内容是要表演一个故事,不讲故事的皮影戏表演只能算杂技,而不能叫戏剧。其次又要狠抓剧本、表演、唱腔和音乐这四个方面的创作革新,这是保护、传承和发展皮影戏的关键,也是中国皮影戏班社团队的求生之道。
关键词:皮影戏;保护;传承
一、中国皮影戏由盛而衰及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保护措施的出台
中国影戏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物。在传统农耕社会里,它具有酬神还愿、祈年禳灾、庆贺人生礼仪和娱乐的功能。它是同中国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传的、传统的文化遗产。中国影戏即影子戏的简称,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手影为中国影戏的萌芽,纸影为中国影戏的幼儿期。中国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南宋灌圃耐得翁著《都城纪胜》)。素纸雕镞的影戏即纸影,彩色装皮的影戏即皮影。纸影容易破碎,使用时间短暂;皮影经久耐用。中国皮影戏是中国影戏的主流。皮影戏的历史正式见之于文献记载,为北宋仁宗时代(公元1023年—1063年),至今已近千年。宋朝是中国皮影戏的黄金时期,清朝是中国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到了近现代,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速,中国皮影戏旧的社会功能逐渐丧失,剩下的娱乐功能又为日新月异的新娱乐方式所冲击,皮影戏的观众越来越少。20世纪40年代中期,著名作家徐迟写过一篇散文《回首可怜歌舞地——西安记游》 ,其中记叙在临潼看“川陕最好的一个皮影子戏”的精彩演出后,发出感叹:“这一定会成为一种‘失去的艺术的。我能够做什么来保存它?”徐迟当时看到了新兴电影对中国古老皮影戏的挑战,皮影戏必然没落的趋势,而腐朽的国民党政府不会也无力挽救这种传统民间戏曲艺术的衰败,才产生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乡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全国规模的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行动就有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持久。虽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包括皮影戏在内的民间艺术遭到致命的摧残,但粉粹“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皮影戏又恢复了生机,甚至出现了“百台皮影闹山乡”的喜人场面。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使传统皮影戏逐渐失却了生存和繁荣的土壤,成了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4年12月中国加入《公约》,这既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需要,也向国际社会宣告了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庄重承诺。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一次以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文件,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制定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生态区的保护措施。全国立即掀起了一场具有促进现代化国家建设战略意义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运动。全國七大影戏的皮影戏纷纷进入了县、市、省、国家四级非遗保护名录。
2011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次进入了国法保护的层面。
2011年4月,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首份履约报告。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也对我们履行《公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六届会议决定,将“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中国皮影戏从此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内,有助于提高全世界对中国皮影戏的认知,促进中国皮影戏同世界各民族传统影戏的对话,从而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见证人类的创造力。
二、履行《公约》和保护、传承中国皮影戏的一致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15年,已将包括皮影戏在内的一大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纳入抢救保护之列,并立法保护!很荣幸的是,中国皮影戏整体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亦即是说中国皮影戏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履行《公约》就是保护、传承中国皮影戏,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唤醒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持续地而不是间断地、理性地而不是粗俗地将这项工作做得又好又快。
第一,深入展开普查,查漏补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非遗的定义,将全国城乡合符条件的农民皮影班和专业皮影团队列入我国四级(县、市、省、国)非遗保护名录。
尽管中国皮影戏已经整体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分布在全国城乡大大小小的皮影班,不一定都进入了县、市、省、国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也就是说他们在当地还不一定受到保护。《公约》建议的保护措施有九条,即: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首先就是“确认”,也就是通过专家评审看它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一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列入标准》R.1“该遗产项目符合《公约》第二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公约》关于非遗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众,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文件以中文习惯用语,将《公约》关于非遗定义的这段话概括成如下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中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中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四句最重要,也是我们评审非遗,确定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皮影戏是农民的艺术,是同上层社会欣赏的大戏对峙发展的小戏;它和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中国皮影戏是民间戏曲文化,是由民众集体创造,为民众所享受的文化。这就是《公约》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众,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
下面这两条很重要:“世代相承”(《公约》叫“世代相传”),传多久才够得上叫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中世代传承,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自我保存,靠的是传承,它的传承载体只能是人,或者是父传子,或者是师傅传徒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有时间性。德国民俗学者提出,传承至少要有三代以上的证据。我国先秦典籍《礼记·曲礼下》也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中国甲骨文和金文的“世”字是三十的意思,后来演变为世纪的“世”,三十年为一世,一世就是一代。因此,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要求起码传三代以上,也就是要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眼前的东西,叫时尚,不能叫文化遗产。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非遗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指的是民间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尤指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而非其他。就皮影戏而言,传统的皮影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影偶,另一方面是传统的皮影戏表演技艺。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印尼的哇扬皮影偶戏(2003年)、柬埔寨的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2005年)等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看的是这两个方面,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起码也是这两个条件。
第二,履行《公约》,就要坚持使用传统的皮影戏影偶和传统的皮影戏表演技艺。
皮影戏是一种集繪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艺术。它是皮影师傅在幕后操纵影偶人在平面的影窗(“亮子”)上表演,皮影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演员是透过灯光映现在影窗上的影偶的逼真的影像,真正的演员是隐藏在影窗后面的影偶操纵者。正因为如此,传统皮影都非常注意雕刻和绘画,这就关系到影人的造型技术,就好比人戏的化妆扮相和服饰一样的重要;关系到操纵者的弄影技艺,就如同人戏演员的表演技艺一样,操纵者的举手投足关系到他所操纵的影偶人心理、动作、表情和神态。传统皮影戏的音乐同人戏一样,由场面(乐队)来完成。至于歌唱,北方皮影戏主要由乐队中操月琴的演员担任,南方皮影戏主要由弄影师傅分担,也有由乐队特别是司小鼓者兼任的,很少有专门唱腔演员,因为那会增加人员编制,小小影戏班无力承受负担。
以上说的都是皮影戏的形式问题,至于皮影戏的内容和戏曲一样,最主要的内容是要表演一个故事。不讲故事的皮影戏表演只能算杂技,而不能叫戏剧。至于皮影戏的内容,封建社会当然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故事为主,借此宣扬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也就是戏剧“高台教化”功能。1949年以后,皮影戏作为一种“小戏”剧种,也随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表化。先说形式:纸窗换成了纱窗;油灯换成了电灯;影偶添加了用塑料胶片制作,之所以说“添加”,是因为全国公私皮影戏班,特别农民皮影班,还是以兽皮制作的影偶为主(湖南的纸偶除外,那是他们的传统)。这些改变,仅仅是皮影材质的变化,并未影响到整个表演形式的根本变化。变化最大的是演出内容,演出者继承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传统,大演工农兵,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鼓舞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斗志;同时,也继续演出一些具有人民性,能提高人民道德情操,除暴安良,助人为乐,宣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秀传统剧目。
三、中国皮影戏的求生之道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娱乐的方式也无比地多样化起来。先是电影,后是录像、电视,而今智能手机的影视视频更是电影、录像、電视观众的强烈竞争者。在这种情况下,皮影戏还有没有生存空间?
我认为在现代化、信息化迅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皮影戏生存的空间始终存在,但是要想繁荣如宋代、明、清那样,则是不可能的。皮影戏是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的产物,现在它已经变成一种需要各级政府输血,各阶层民众关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留火种的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必须保持它的个性特征,才有保护的价值。世界上的很多艺术门类,只有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才有存在的价值,才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比如,大家觉得华阴老腔皮影戏的音乐很像摇滚乐,我们就组织一支乐队专门在舞台上敲板凳,满台吼,而不是配合皮影影偶去表演叱奸骂谗、歌颂忠臣烈士的历史英雄戏,那么它就变成了华阴摇滚乐队,华阴老腔皮影戏事实上便灭亡了。又比如,四川的皮影如果只表演变脸吐火,没有剧情,不讲故事,那么它就变成了耍杂技,而不叫四川皮影戏了。又比如,近年来外国有人把皮影用投影仪打在墙壁或幕布上,表演一些简单、有头无尾的戏剧场景,这不是创新,这是电影的前身——放幻灯。又比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的一种表演,把影偶当成道具,人偶同台演出,实际是活人在台上表演劲歌热舞或演哑剧,那也不是创新,那是舞蹈或无声文明戏。又比如,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尝试的用人体表演影戏,那也不是创新,我们宋朝就有“以人为大影戏”“或戏于小楼”的记载,那也不是皮影戏,而叫“人影”“手影”,是皮影戏发展的初级幼稚的阶段,是杂技,而不是影偶表演的民间戏剧。这些尝试,都可以做,特别在幼儿园和低年级儿童教育中。但它不应是皮影戏发展的主流,而是细枝末节,有些甚至可说哗众取宠的雕虫小技。当前,摆在全国近百个农村皮影班社和城市专业皮影剧团面前的任务就是:
第一,狠抓中国皮影戏的剧本创作,创作一批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具有皮影戏表演艺术特征的吸引观众的皮影戏剧目。
作为民间小戏品种的皮影戏在现阶段的发展,首先还是应该重视剧本的创作。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的题材应该不拘一格,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大人题材、儿童题材,百花齐放,都要狠抓。特别是神话、童话、寓言的题材,最适合用皮影来表演,不但小孩喜欢,成人也感兴趣。很可惜,我们的作家和戏剧家,还不重视这方面的创作。没有好的剧本,就没有好的表演,皮影戏的发展也是一句空话。年年月月都是那几个戏,怎么能凝聚观众?
第二,应加强演员操纵皮影影偶基本功的训练。
青年演员特别要克服浮躁不安的情绪,应该静下心来,刻苦钻研表演艺术和技术,精益求精,争取表演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提高演出水平,使一台戏真正有看头,看过以后有想头,那才能使观众回头。传统皮影戏师傅“翻覆全凭两手分”“双手挥动百万兵”,一个皮影班的人数“七紧八慢九消停”,加上音乐场面最多九个人。现在专业剧团表演皮影戏,一个皮影几个人操纵,按头的按头,抬脚的抬脚,牵手的牵手,影幕后面人打拥挤,车身转体都困难。如到影幕后面看操作,没有看头,难看得很。一个专业皮影剧团几十个人,僧多粥少,如何养得起?
第三,皮影戏也要注意音乐和唱腔的设计。
优美的音乐唱腔,是戏曲的基本要求。皮影戏,不是单纯表演技巧,它是戏,要以情动人。表演技巧是为戏剧内容服务的,声情并茂的唱腔,悦耳的音乐,就能打动观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才能吸引观众。中国皮影戏首先要保持各影系的唱腔特色和发挥传统乐器的音乐效果。比如陕西皮影戏的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都很有地方特色,很好听!不必赶时髦,跟在大戏、现代歌舞戏后面跑,动辄就大量加进西洋管弦乐器,那样,观众不如去看歌舞剧,还跑来看你的皮影戏干啥?当然如果是新编的现代皮影戏,为了剧情的需要,烘托气氛,适当加点西洋乐器也可以,但主要的音乐设计一定要突出地方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点,才能吸引观众。
其他还有灯光、布景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剧本、表演、唱腔和音乐这四个方面。对于中国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来说,这四个方面是关键。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庶几可确保中国皮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不但我们这一代能享用中国皮影戏,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持续享用中国皮影戏。
(本文系笔者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2021年5月24日至28日在阆中市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皮影戏非遗履约研讨会”提供的参会论文。)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四川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