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燕
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在学生体育训练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也起到了辅助作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当前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体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既“三个有兴趣”,一,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二,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三,对体育精神产生兴趣。本课题对小学生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和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坚持了基础性、方向性、发展性、科学性、适用性等原则,其基本步骤为确立目标—研究小学生基本情况和课余训练特点—分析小学生训练发展结果—尝试达到目标,全面培养小学生体育素养。研究结果显示:从家庭层面理解,小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虽然目前武汉市新体育中考方案明确体育在中考中占50分,但小学体育未计入成绩,家长还是看中文化分的占比,因此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开展存在难度;从学校角度来看,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展开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学生课余学生时间,教师的任务无法完成,从而其他科目教师也不重视体育教学;从学生本位出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体育训练对于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要从训练方法、训练方案、学生观念等多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中形成良好感知,且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需求,从而改善目前的小学体育课余运动训练情况,凸显科学训练、合理培育的发展趋势。体育工作者或者体育教师应当优化日常训练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劳逸结合,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迎合生本理念的课余体育运动发展趋势,区别展开对低,中,高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计划并且抓落实,促根本,保效果;培养体育人才,关注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从心理和身体方面加强对学生运动观念的培养,养成具有不屈精神、顽强精神和体育精神。从而科学、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与体育能力,全面提升小学体育训练质量。
1 研究目的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我国教育愈发重视小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体育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环节。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体育与健康》内容,展开田径、立定跳远、篮球、健美操等体育运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体能素养,提升了学生的体育卫生知识水平。但是由于体育课设置时间较短,若一味的依靠课上教学则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开发课余体育运动时间,则成为进一步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手段,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我国已经有58万所中小学展开了传统体育项目的课余运动训练活动,参与学生达到了520万人,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运动能力,同时还输出大量运动人才,向优秀运动队年均输入4000余人。
根據目前我国小学展开的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情况来看,参与训练的学生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希望以后能够从事有关体育职业的学生,希望能够考进体校的学生;另一种就是对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热爱与兴趣的学生。
近两年,由于大部分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都会占用一定的课外学习时间联系运动项目,且一些学生由于考进体校而暂停正常的小学、中学阶段学习,导致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低,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人生轨迹。基于此种情况,本次针对小学生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现状、趋势展开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分析目前存在的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体育运动训练措施,兼顾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体能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展开课余训练,培养具有优秀内涵的体育苗子,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小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学生情况
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情况,本次针对学生群体展开研究。通过实际走访、交谈,观摩体育课、观察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与小学生沟通交流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对于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矛盾的态度,其中95%以上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课余活动,但是对于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感到无奈”,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十分喜欢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因为真的热爱体育运动”。在“95%”的学生中,一些学生表示:“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太累了,以为是很快乐的事情,但是比学校的体育课训练强度还大”“我无法承担如此大的体育训练强度”,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体育训练中,有各个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能够轻松完成的任务,我们却无法轻松完成”“我们是在4年级开始参与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以往并没有这么规律的体育运动习惯,突然增大强度让我受不了”等等。在与学生沟通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积极性不高,这其中不乏体育运动训练强度较大、多年级混合训练、学生缺乏基础体育运动习惯等情况。
2.2 研究小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特点
为了实现小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目标,本次对小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特点展开研究。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是我国整体运动训练的重要化解之一,相较于学习中的普通运动训练,其具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普通体育课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均承担生理负荷极限,具有训练内容的专门性,具有对参与活动个体的针对性,对训练成绩的表现性。而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特点在于:课余性和基础性,具体研究如下:
(1)课余性,小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各门学科课程,完成学习任务,而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则是学生自愿自主参与的课余活动,在周末、节假日时期完成。一般情况下,小学的体育体育运动训练是以学期为单位,在学校期间,以学习基础文化为主,参与体育训练为辅,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管理、合理安排,举例,教师在每个周末均安排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则需要提前安排特定次数与时间,以便于小学生合理调整自己的假期时间安排,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兼顾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以此实现课程标准目标。
(2)基础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各项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身体体育运动能力水平较低,此时开展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主要是展开一些基础训练,比如:田径跑训练、篮球训练等。这一阶段,学校的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主抓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基本体育技能掌握,而不是过早的要求学生达到成年运动员的水平。通过长期的体育运动训练开展,学校已经总结得到课余体育运动训练规则:选好苗子、扎实基础、科学训练、培养热情,既要关注体育运动训练的全面性,又要突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点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能力、体育技能、体育思想、体育心理与智力能力。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生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
(1)学生面对升学压力,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开展存在难度。虽然目前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小学生仍旧需要面对“小升初”“初中考高中”的压力,小学教育体系仍然属于高分教育范畴,而每年为了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则绞尽脑汁帮助自己的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参与各种学校的自主考试,入驻学区房等,而教育质量较高的初中对小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同样严格。每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成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反对学生参与课余训练。
(2)小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展开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且小学是6年制,学生的年龄跨越较大,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身体素质差距较大,一味的混合训练导致不同阶段的学生均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情况。另外,受到文化课成绩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安排难度较大,小学生在假期也需要参与各种课外补习班、兴趣班等,而训练只安排在早上与晚上,若训练时间较短,则不能够实现训练目标,若训练时间较长,则会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长此以往,不仅家长会生出意见,学生自身也会无法抵抗这种较大的训练强度,丧失参与兴趣,这是目前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展开的难点之一。
(3)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训练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一段时期中,一些学生致力于“发掘早期苗子,展开早期训练”,会从1-6年级学生群体中挑选、邀请具有一定体能素养的学生,展开系统的训练。在这种系统、高强度的训练中,虽然学生的短期田径成绩得以提高,但是盲目的训练只是一味的锻炼学生的体能,而忽略了小学生体育观念、体育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3.2 小学生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通过研究学生的体育训练看法、小学体育训练特点,进一步发现目前的体育训练现状。为了更好的探索体育训练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路径,本次深入分析发展现状,发现能够影响小学体育课余运动训练的因素如下:
(1)家长及教师的观念因素。从小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情况来看,家长与教师的支持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的“学生参与课余运动训练与白天的兴趣班之间的矛盾”这一情况来看,若家长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训练的价值,认同学生的参与行为,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训练与休息时间,更能够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因此,建议学校积极联系学生家长与学科教师,加强体育运动训练价值的科普,促使学科教师与家长都能够认识到体育训练体育提升学生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价值,从而有序展开课余体育运动训练。
(2)学生个人体验因素。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得知,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参与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主要原因是认为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强度较大、身体过于劳累;另一些学生则是由于无法跟上其他年级学生的训练步伐。因此,建议学校要优化设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体系,关注不同年级、不同情况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之后的感受,科学规划训练方案,让学生既能够得以锻炼,又不至于感到劳累,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实现体育育人的目标。
4 结论与建议
综合考虑上述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与结果分析,本次建议分别从训练方法、训练方案、学生观念等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中形成良好感知,且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需求,从而改善目前的小学体育课余运动训练情况,凸显科学训练、合理培育的发展趋势。
4.1 优化课余训练方法,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一切活动的驱动力,良好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训练过程中,认真学习体育运动动作与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因此,建议学校要改变目前的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引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学好胜的特点,科学设计不同阶段的课余体育训练内容,采用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方法。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的音乐与田径跑相结合,让学生“跟着音乐的速度跑”,以这种有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田径跑参与积极性;还可以将游戏与立定跳远、接力跑相结合,营造欢快的训练氛围,缓解学生面对体育训练的压力。
4.2 测试小学生体能情况,制定1-6年级训练方案
要想改变目前的体育训练现状,迎合生本理念的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趋势,建议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础条件。考虑到1-6年级学生之间体能差距较大的情况,教师需要展开1-2年级、3-4年级、5-6年级等不同学段的学生身体体能测试,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发育、抗压素养发育规律,编制不同的训练方案。在低年级段的训练方案编制中,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田径跑作为主要内容,采取游戏、情景化等趣味形式进行较短距离的田径跑训练,为低年级学生适应课余体育训练提供过渡;之后,在中年级段,可以适当加大强度,提出“规范田径跑”的训练,就是进一步调整学生跑步时的呼吸、细节等,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参与训练能够提升身体素质,同时满足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体能发育需求;在高年级段,则可以进一步加大训练强度与实践,增加跳、掷等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体能素养。
4.3 兼顾学生运动观念与能力,从小开始培养体育苗子
要想改变目前的体育训练现状,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运动观念的培养,促使学生樹立健康、科学的运动观念,初步具备体育精神与体育思想,这既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够为今后学生成为体育人才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学校要从小开始培养优秀体育苗子,结合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与参与情况,选择运动素质良好的学生,定期组织开展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奥运精神等方面科普,借助人人皆知的体育运动明星进行学生思想教育;播放郭晶晶、刘翔、孔令辉、王励勤等奥运冠军在参与训练、参与比赛时的纪录片与视频,让学生在体育运动明星身上看到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认真严谨的体育精神,被这种精神所打动,从而陶冶小学生情操,全面培育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5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工程,既是提升全体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体能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从小培养优秀体育苗子,发掘体育人才,为运动队输送人员的重要路径。现代社会背景下,综合素养不仅是普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素养,也是体育特长生、体校苗子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因此,传统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需求,需要进一步改革体育运动训练体系,制定符合不同阶段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余体育训练方案,科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与体育能力,全面提升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十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