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叶青,徐家云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肾脏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0)
IgA肾病为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为免疫球蛋白A(IgA)于肾脏大量沉积所致。起病后IgA肾病患者普遍表现有血尿、蛋白尿,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压升高、肾功能减退情形。研究指出,IgA肾病为慢性肾脏病以及终末期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该病症常见于青少年男性人群,且在中国原发性肾脏病患者中占比高达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然而,国外研究指出,IgA肾病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疾病,“多重打击学说”认为免疫炎症在该病症发生、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IgA所致的损伤与补体系统激活相互作用。基于该学说,临床研究进一步发现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与IgA肾病的发生有关。但是,涉及此方面的临床研究或纳入的样本例数较少,或未进行相关性分析,使得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临床指标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故本研究对此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IgA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分为阴性组15例、弱阳性组29例、强阳性组36例。阴性组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3~57岁,平均年龄(32.60±2.59)岁;病程时间:0.5~12个月,平均病程时间(9.63±1.07)个月;是否吸烟:是3例、否12例;是否饮酒:是3例、否12例。弱阳性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16~63岁,平均年龄(32.27±2.56)岁;病程时间:0.5~24个月,平均病程时间(9.34±1.02)个月;是否吸烟:是5例、否24例;是否饮酒:是2例、否27例。强阳性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70岁,平均年龄(32.34±2.62)岁;病程时间:0.5~48个月,平均病程时间(9.94±1.09)个月;是否吸烟:是2例、否34例;是否饮酒:是0例、否36例。三组IgA肾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以实施分组比对。本研究已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所有IgA肾病患者均经肾脏活检证实;(2)认知功能与理解能力良好,可以配合临床工作者。
排除标准:(1)其他病因所致的IgA肾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紫癜性肾炎者;(2)继发性肾损害者;(3)参与研究前服用过免疫抑制剂或者是糖皮质激素药物者。
采用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生产的CX31医用检验显微镜进行镜下血尿以及24 h尿蛋白检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采集中段尿30 mL,每高倍视野下发现3个及以上红细胞判定为镜下血尿。
肌酐、尿素氮、尿酸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后置于湖南赫西仪器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台式智能高速冷冻离心机中以3000转/min离心10 min。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卓越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定量检测。
肾小球滤过率参照国际肾脏病全球促进委员会公布的计算公式计算。
肾活检时,所有患者均在接受肾穿刺活检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在医务人员引导下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肾脏B超、心电图、胸片等。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呼气练习,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组织后在B超引导下穿刺针刺入皮肤及皮下组织,直抵肾脏后获取肾组织。术后叮嘱患者绝对卧床24 h。取出的肾组织浸于石蜡之中彻底包埋,冷却后利用切片机制备成为石蜡切片,厚度2~3 μm。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PAS染色法、MASSOM染色法、PASM染色法对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处理,着色后置于光镜下检查,再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
选取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临床指标(镜下血尿、24 h尿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肾小球滤过率)、病理特征(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积分为观察指标。根据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将(-)设定为阴性,检测结果介于(±)~(+)设定为弱阳性,将(++)~(+++)设定为强阳性。病理特征积分参照Katafuchi半定量法进行赋分,其中肾小球(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节段损害、球性硬化)每个维度分值4分,分值越高病变越明显;肾小管-间质(肾小管萎缩、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每个维度分值3分,分值越高病变越明显。
三组肌酐、尿素氮、尿酸、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镜下血尿、24 h尿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指标比较[n(%),± s]
三组病理特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三组病理特征积分比较(± s)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镜下血尿、24 h尿蛋白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与肌酐、尿素氮、尿酸、病理特征相关积分呈正相关性(<0.05),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l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临床指标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肾脏疾病已经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此类疾病在全球死亡率排名中位居第十,并且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会进一步加速病情进展。在我国临床中IgA肾病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起病早期不容易引起患者的重视,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将会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亚洲地区的IgA肾病流行率远远高于欧美地区,而中国IgA肾病患者数量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40%~50%,且发病人群集中于青壮年。在所有IgA肾病患者中起病10~20年后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机率高达三分之一,故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以往研究认为IgA肾病的发生与IgA过度沉积有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此类患者肾小球系膜区存在着明显的补体C3沉积情形且沉积强度以强阳性为主,提示该组织中补体反应十分活跃。补体C3为人体体液免疫中的重要物质,主要由肝脏合成且在所有补体成分中含量最高,也是激活免疫反应的经典途径以及旁路途经的关键性物质。当补体C3大量沉积时往往预示着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急性组织损伤、排异反应、肿瘤等病变的发生。另有研究指出,IgA肾病起病后肾小球系膜区补体C3沉积强度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故通过对其沉积强度进行测定有助于预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
王珍等在研究中证实,C3阴性组、C3阳性组、C3强阳性组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数值相当,但血肌酐随着C3沉积强度的上升而上升,而肾小球滤过率则随着C3沉积强度的上升而下降,提示此类患者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肾脏病理损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然而,虽然该研究指出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病理损伤有关,但却并未阐释具体的相关程度如何,成为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发现,三组肌酐、尿素氮、尿酸、肾小球滤过率、病理特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三组镜下血尿、24 h尿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所得结果与已有研究基本相吻合,但不同之处在于本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更为多样。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镜下血尿、24 h尿蛋白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与肌酐、尿素氮、尿酸、病理特征积分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据此结果可知,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临床指标及病理特征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对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进行检测有助于评估IgA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总结原因如下:C3的沉积会使得肾小球系膜区的补体处于过表达状态,由此介导炎症反应并对肾脏形成损伤,并且在高C3水平刺激下T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并进一步刺激炎症细胞的释放,使得补体系统始终处于激活状态,肾脏损伤持续加重。此外,C3将会与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源源不断地形成并释放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滤过过程中稽留于患者的毛细血管壁之间,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抗肾抗体并与肾小球之中的抗原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免疫复合物的释放。IgA肾病本质上属于免疫复合性疾病,由此使得C3沉积在该病症发生、发展之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并且随着沉积强度的上升,肾小球滤过功能随之下降,肾功能异常改变。故其沉积强度可以准确地反映IgA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需通过肾脏穿刺活检即可以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较为可靠的参照依据。
综上所述,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临床指标及病理特征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可用于病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