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中西医治疗进展综述

2022-04-28 11:57:30苟永鹏张筱微孙少卫王亦航
中国疗养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失眠症安神

失眠,主要指从开始睡觉到完全入眠持续时间长、难度大,高质量睡眠状态持续不佳,睡眠中易惊醒,睡眠时间短,经常在预定时间前苏醒,且醒后再难以入睡等多种睡眠障碍的表现。传统中医学对失眠症有“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暝”等多种称谓。我们本着指导失眠症临床治疗的目的,着重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两个角度来分析失眠的病因、病机,探究中医、西医结合医治失眠症的优势。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概念分类 失眠是个体主观的感觉体验

,失眠症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其特征是经常和持续难以入睡和/或难以保持睡眠状态,从而导致睡眠感觉不满意。

失眠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难度大,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状态保持不良,整夜觉醒两次或以上;在正常起床之前很早就苏醒;睡眠整体质量低;处于睡眠状态的时长减少,平均少于6.5 h;白天有疲乏无力及自感身体不适的症状

。失眠患者在以上这些主要症状基础上,常伴发或引发多种不同疾病,因此进行失眠的界定分析比较复杂,根据患者发病先后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两种。在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

中,根据病程将失眠分为短期失眠(持续时间<3个月)和慢性失眠(持续时间>3个月),但一些多年反复性发作的睡眠障碍每次常持续数周,即每次持续时间<3个月的失眠患者也应被诊断为慢性失眠。

1.2 失眠鉴别诊断 失眠在定义上是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

,但在诊断上以入睡时间、觉醒次数、总睡眠过程持续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评定。其中要排除睡眠时间短但不引起白天身体不适的这类情况在外。另外,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的鉴别还要与不安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睡眠不足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障碍、发作性睡病、Kleine-Levin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

在医院感染防控当中护理管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要加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1.3 失眠病因病理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活环境压力巨大,人群精神高度集中、紧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失眠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据报道

在18岁以上人群失眠情况调查中总患病率为14.5%,而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0.3%和18.1%,而且随年龄增大患病率越来越高,到65岁及以上年龄时患病率高达23.3%。如此高的患病率严重影响人群参与日常工作、生活,对身心健康发展严重不利。研究表明在常见的失眠原因中长时间卧床和心理因素分别占比为79.7%和61.1%

,而烟、酒、茶、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声、光、热等物理因素,围绝经期综合征、共病性失眠等疾病和某些特殊药物都可以引起失眠。多种因素交织共同影响睡眠而发生失眠,这些因素概括起来有易感因素(Predisposing)、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和持续因素(Perpetuating)

,即失眠症病因3P假说。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在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多巴胺、5- 羟色胺、神经肽、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中枢神经递质因子和褪黑素、前列腺素D

等激素调节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调节下睡眠-觉醒交替发生,如若这些因子异常则亦可引起失眠发生。

1.4 失眠的诊断 在国内,失眠症诊断借鉴《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慢性失眠的诊断技术标准,并附加临床评估的内容。在《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将临床评估分为临床大体评估、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三种

。临床大体评估主要是以问诊的形式来了解患者主诉情况、睡前状况、睡眠- 觉醒节律、夜间睡眠质量情况及过程、日间活动及功能状况、其他精神及躯体疾患、家族史、体格及实验室检查情况分析等等。主观评价包括睡眠日记和评价量表,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是临床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的量表

。客观评价工具常用多导睡眠图(PSG)、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体动记录检查等,以PSG应用较多。

道岔铺设阶段的工程质量与技术方法,是影响铁路道岔质量与道岔设备后续维修保养工作的重要因素。在道岔铺设阶段,道岔现场组装的尺寸以毫米为精度单位,其对技术与工程质量的要求极高。同时,道岔功能的实现要求其结构设计中包含了辙叉、转辙等较为复杂的结构,对这些部分进行铺设时若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固定和铺设技术手段,将会使道岔结构整体的高度和方向受到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2.3.1.6 胃气不和证 症见胃中不适,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脘腹胀痛,嗳气不舒,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由于情绪伤害,愤怒后饮食失调,肝气横逆,胃气不和,气机升降受阻,“胃不和则卧不安”。陈家杨

总结此类失眠的治疗经验,治疗用旋覆代赭汤合温胆汤平肝降逆、和胃化痰。在这两个方子基础上添加砂仁、苏梗行气、调中、和胃,加强温胆汤的作用;添加郁金、川楝子加强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逆、解郁、行气、止痛作用。“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了胃气在全身气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和对睡眠的影响。人体中焦的脾升清而胃降浊,是全身气机运行依赖,如若胃气失和、升降失常则不能安静睡眠。胃气失和,指脾胃系统功能结构失调所出现的一切病症,不仅仅有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还有食滞胃脘,痰热内扰,脾胃虚弱,胃阴亏虚,寒热错杂等引起的胃不和。因此治疗时要认真分析原因,仔细辨证,针对性治疗。对胃寒、胃热、脾虚、食滞、气滞者分别给予温、清、补、消、理之治疗,寒热错杂、痞塞壅滞者应用辛开、苦降药物。具体治疗中根据症状表现随症加减,如脘腹痞胀者,加用木香、厚朴理气、消痞;反酸、胃痛以乌贼骨合左金丸制酸、和胃、止痛;畏寒便溏者以干姜、肉桂温中、和胃;食少纳差者用山楂、鸡内金、炒谷芽、莱菔子、六神曲等健脾消食

。可以看出虽然引起胃气不和的病因各异,病机不同,但是只要辨证准确,随症加减治疗,均可达到调和胃气治疗失眠的效果。

1.5.1 心理治疗 通过睡眠卫生健康教育使患者能从意识上改变关于睡眠的不良思想、态度及固执信念,认识到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以对睡眠认识的提高达到从行为上的改变来促进睡眠过程、质量的提高。通常采用心理学上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有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和矛盾意向疗法等

。张彬

采用认知- 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好效果,样本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6.7%,远大于对照组83.3%。李霞等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认知- 行为疗法辅助治疗失眠症的效果,从量表的前后对比中能够看出该方法对失眠症状改善和睡眠质量提高效果较好。同样朱伟玉等

以多导睡眠图、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认知- 行为疗法辅助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好综合治疗效果。

认知- 行为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在治疗的依从性、持久性和长期疗效等方面效果突出,而且无副作用。然而,认知行为疗法在早期治疗中的缓慢效果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实际使用中尽可能与其他处置方法相结合,发挥其长期治疗优势。

“母亲并不是故意要毁林,她这么做原本也是打算挖掉老果树,改种新果树。现在法院说百香果不让种了,我们就打算改种大杨梅。其实不用法院说,我们也会复植的,毕竟,种上树才会有经济价值,荒废在那里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阿勇也解释道,“事实上,我母亲去年接到湖坑森林派出所的通知后,立即前往派出所接受了询问,一五一十地作了交代。法院的判决书里面都认定这是自首行为,可以从轻处罚;但他们这篇公开文章却对自首情节只字不提。”

药物治疗失眠症的短期疗效肯定,由于不同药物存在不同不良反应、成瘾性、戒断症状等潜在风险,在使用中要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方法、时限调整使用,发挥药物治疗快速起效,短期消除症状,避免病程迁延的作用。

1.5.3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无创伤、无副作用,倍受患者喜爱与选择使用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光照疗法、生物反馈疗法、高压氧疗法、电刺激疗法等这些物理因子治疗方法改善失眠症状。物理因子通过提高脑循环效率,增加脑组织供氧,调节脑神经、脑内分泌、自主神经功能

,从而提高脑组织、内分泌系统对睡眠的调节。物理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扩展了失眠症的治疗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在临床使用中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研究样本规模较小,缺乏令人信服的大样本对照研究,今后还需要对其治疗机制和疗效进一步加强研究。

通过滋肾阴、壮肾阳、益心阴及心肾阴阳平衡调整,恢复心肾脏腑气机的交通使肾水、心火、肾阳、心阳、肾阴、心阴、君火、相火达到交通既济,肾水、心火沟通,心神安则易于入睡。

多种原因都能导致气血逆乱、液浊,津液停滞、凝结成“痰”。中医理论认为痰的产生“脾为源,肾为本,肝为枢”,脾、肾、肝等脏器功能异常产生痰。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痰证失眠主要是由内伤情志、饮食不当、体质等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津液、气机运行失常,痰浊、痰热扰神,心神不宁而致失眠

2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1 中医典籍对失眠的论述 失眠在中医典籍中有“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称谓。关于失眠的认识,《黄帝内经》从阴阳失调、营卫失和、神失所养、经络系统运行环境失常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人的睡眠节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协调,与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相一致。《灵枢·口问》中所述卫气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夜晚阴气盛人则闭眼睡觉,白天阴气消失而阳气旺盛人则处于睡醒的状态。这说明人体阴阳平衡则睡眠节律如常而“昼精夜寐”

;阴阳失衡则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都会出现失眠症状

。《灵枢·大惑论》中提及卫气昼、夜分别行于阳与阴,以其在阴与阳中的变化调节者人的“寤寐”状态。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时卫气行于阳不入阴,即阳不交于阴或阴不制阳,阳浮于外导致失眠的发生。《灵枢·本神》认为“心主神明”“心主神”“脑为元神之府”等等,《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表明了人的睡眠与“心”“脑”“神”的调节有关。

2.2 失眠的病因病机 失眠的发生是在情绪障碍、饮食不良、作息不规律、久病体虚等因素作用下,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进一步出现“心神失养、心神不宁”而影响睡眠。

关于失眠的病理机制《黄帝内经》中认为营卫不和、阴阳不交为失眠主要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失眠的认识发展及理论的不断完善,到明清历史时期对失眠病因病机形成了以下几种认识

:阴阳营卫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结构失调,气血津液失常,邪盛正衰,其他如外感、情志、痰饮、产后体虚、饮茶喝咖啡等等。总之气血、阴阳失调,思虑劳倦损伤心脾,心肾不交、阴阳亢盛、水火不济,肝阳、肝火上挠,心胆气虚、痰瘀阻滞等病机变化均可导致失眠

。失眠患者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但总的来看,失眠症最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阴虚导致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入于阴,以致心神失养,或致心神不宁而影响睡眠。失眠的发生涉及五脏,以心最多,同时与胃、胆等脏腑相关。病理性质上以实多虚少,亦见两者兼而有之。

2.3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学对失眠的治疗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患者“四诊合参”,辨证分型,归类使用相应方剂并结合中药配伍使用规律加减治疗。

2.3.1 辨证分型与治疗 通过研究总结中医学发展成就,以现代统计学方法对失眠症的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得出了新的认识。丁宇坤等

对古代名医治疗失眠的方剂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总结失眠证型由多至少依次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痰火扰心证、心肾不交证、胃气不和证、瘀血痹阻证及肝火上炎证。邓爱军等

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所收录关于失眠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发现失眠较常见证型为心脾两虚、肝气郁滞、肝火扰心、阴虚火旺、痰火(热)扰心、心胆气虚、心肾不交等。而在《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上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虚胆怯等五大类。参考、综合以上关于失眠证候分型,现将失眠症从以下几个类别进行辨证分析。

每上完一个新的内容, 就要及时完成配套的练习, 千万不能拖.课后及时做作业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又是为下一节课所学知识做好铺垫, 如果不能及时把作业做完, 就有可能影响下一节新课的理解和接受, 造成学习困难.再者, 练习也是复习的一种方法, 通过练习来温习所学的新内容, 使自己温故而知新.

2.3.1.1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症见烦躁入睡困难,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与“心”为母子关系,而“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肝血不足,肝不养心,心失所养,心血亏虚,虚久化热,热扰心神而致虚烦失眠,心悸不安。血虚无以荣润于上,多见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等血虚肝旺之征象。

本证治疗,采用酸枣仁汤加减养血、安神、清心、除烦。方中酸枣仁,养肝血、宁心、安神;川芎调血疏肝;茯苓化痰、宁心、安神;知母补不足之阴,清内炎之火;甘草生用清热、和中、缓急。实际应用中如有头目眩晕重者加当归;咽干口燥重者加麦冬、生地养阴、清热;多梦易惊者加龙齿、珍珠母镇惊、安神;盗汗者加五味子、牡蛎安神、敛汗;为增强滋养肝血功能可适当加白芍、枸杞子。

在“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型”失眠治疗中,浦家祚教授

应用“肝肾同源”理论,从患者体质出发,重视肝、肾脏腑辨证,在酸枣仁汤“补益肝血,清热除烦”基础上应用枕中丹(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滋阴补肾、养血安神,体现了“肝肾同治”理论,共奏补益肝肾安神之功,在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2.3.1.2 心胆气虚证 症见难以入睡,胆小怕事,心慌不安,多梦、易惊,气短、懒言,自汗、疲乏,面白无华,舌质淡,苔薄,舌体胖,或有齿痕,脉细弱或弦细。心胆气虚型失眠主要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不具特征性,徐前

从实际情况出发,审证求“机”,总结出心胆气虚型失眠辨证佐证。从性格表现特征辨析:心胆气虚型患者性格比较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更加容易产生紧张感。从形体特征上辨析:患者体胖萎靡,疲劳,少气懒言,体质较差,易自汗外感,眩晕阵作。从古典籍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心与胆为子母……”等可以看出心主五脏六腑,胆决断五脏六腑的活动,心与胆相通

,功能相辅相成。胆决断功能受心气虚的影响,出现胆怯、惊惧症状;胆气虚又影响心气推动,出现烦躁、失眠、多梦、心悸、易醒等心神失养症状

本证治疗以《医学心悟》中安神定志丸益气镇惊,方中茯苓、茯神、党参补中、益气,养心、安神;石菖蒲、远志涤痰、开窍、安神、定志;龙齿镇惊、安神,使用中加生龙骨增强重镇安神效力,加酸枣仁对睡眠中易醒者宁心、安神。在临床应用中对心胆气虚兼有心脾损伤、心肾阴虚、痰热、肝郁等其他症状者可分别合用归脾汤、天王补心丹、黄连温胆汤、逍遥散治疗

。董宏利

用本方证治疗失眠与口服艾司唑仑治疗失眠对比,疗效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1.5 失眠的治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技术指南(2017版)》指出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临床辨证治疗等是失眠症治疗主要方法。治疗目标是增加高质量睡眠时间,提高睡眠品质,减少白天不良影响,尽可能短期内治愈而不至于使失眠慢性化,减少与失眠相关疾病发作风险。

2.3.1.4 痰火扰心证 症状见心烦难以入睡,多梦易醒,白天头昏头重,目眩困倦,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痰多,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百病皆因痰作祟”,思虑、饮食致脾受损,脾虚生痰,或中焦运化失常,水液气化产生不利,湿聚成痰,痰湿日久化热上扰于心,心神不安而致不寐。本证治疗选方清·陆廷珍《六因条辨》中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主治痰热内扰之证

。组成药物有黄连、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生姜、甘草等。治疗中如果兼有肝经热盛,或胸胁胀满、善太息,或心悸乏力、面白无华,或阴虚火旺等表现者分别适当添加夏枯草,或加川贝母、郁金,或加黄芪、山药、党参,或加五味子、麦冬。冯慧等

总结分析研究丁元庆教授治疗痰热不寐临床经验,认为治痰热当以清热化痰为主祛邪和阴阳,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辅,兼用宁心安神之品,最忌不辨邪正虚实,只求可以安神而成为安神药物的简单堆砌。在治疗痰热扰心型失眠时强调“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以黄连温胆汤治疗本证并灵活添加药物治疗兼症,能达到上清心火安心神,中除痰湿利胆郁的作用。

娄余等

总结朱莹教授分阶段治疗痰火扰心型失眠经验,前期以温胆汤合栀子豉汤治标消痰热,疏通中焦;中期用四逆散合越鞠丸肝气舒、气郁解、脾胃强;后期用六君子汤健脾固本。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治病求本”的主导思想,诊疗思路清晰,处方用药精准,随症加减灵活,取得了良好药物治疗作用效果。

目前,常规单动双管钻具在陆地钻心钻探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岩心采取率高,施工质量好。但对于破碎、易蚀等复杂地层,常规单动双管钻具往往难以达到取心要求[1,2]。破碎、易蚀地层种类多而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种取心钻具很难通用在所有破碎、易蚀等复杂地层上,比如松软泥砂地层。当然,也有针对松软地层研制的超前单动双管取心钻具,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所获岩心质量及采取率未能达到现场实际要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研制一种适应松软泥砂地层的取心钻具,解决该类地层岩心采取率低的难题,也为以后该类地层钻探取心工具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2.3.1.5 心肾不交证 心、肾在五行分属火与水,位置分居上、下焦,心火在上宜下降温煦肾水使之不寒,肾水在下宜上济滋润心火使之不亢,如此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如果心火炽盛无向下温煦肾水而上亢之虚火将扰动心神而不寐;或肾水缺乏不能上润心火,使心火独亢叨扰心神导致失眠。总的来说心肾不交是心、肾之阴阳、水火升降失调的病机概括

。陈旭

研究认为心肾本身的真阴、真阳的推动着心肾相交,而心肾双方阴阳交感及脾、肝、肺等参与辅助心肾相交。故从不同心肾相交机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

课堂上,我和孩子们玩起了“头脑风暴”的游戏,并采取“延迟评价”的课堂机制。我常常会设计一至两个开放性问题,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测、联想、迁移。我告诉他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是自己努力思考的结果,只要言之有理,就是最好的答案。当课堂形成接纳、支持、包容的氛围后,学生的发言变得踊跃起来。当一些学生有了答案后,我不会立刻让他们回答,而是等举手的学生多起来以后,再点名回答。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更多的孩子创造思考和回答的机会。学生回答结束后,我也不急于点评,而是先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言的尽心尽力,聆听的竖起耳朵,大大增加了问题的容量,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专注力。

肾阴虚:症状包括烦扰不安,睡眠浅,做梦多,容易醒,常伴有心悸、头晕及耳鸣等症状,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用黄连阿胶汤对该症型治疗,从补肾精、清心降火入手,疗效确切。以清心火的黄连、黄芩使心气下交,以滋肾阴的白芍、阿胶、鸡子黄挟肾水上济,达到心肾相通的功效。治疗中加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或加茯神、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肾阳虚:患者心烦难以入睡并伴有腰膝冷痛、畏寒肢冷、乏困无力等一系列阳虚症状,治疗时在整体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用交泰丸治疗。

心阴虚:症状有睡不着,心跳加快并心慌且不能控制伴有口舌溃疡、小便色黄、舌红少苔、脉数等一系列阴虚火旺症状。治疗上以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滋阴、清虚火、交通心肾。

心肾阴阳两虚:症状有入睡困难,做梦多,心悸、耳鸣,气短少气,神疲自汗,四肢发凉,腰膝酸软,大便溏稀等症状。治疗上以桂附地黄丸加人参、沉香心肾双补,安神、定志

当前,失眠症的现代医学研究正蓬勃发展,理论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失眠症的现代医学治疗要联合心理、认知- 行为、药物、物理因子等方法综合施治。

2.3.2利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申 如学生经常写错字,习惯用透明胶、刀片等涂擦修改,借此问题引入以下案例:病人,女,35岁。诊断:子宫癌,行子宫全切手术。出院后因医疗保险报销,病人家属在复印病历时发现护士在护理病历书写过程中采用了刀刮的修改方法,导致原来记录无法辨认,保险公司对记录的真实性不予认可,因此不给其赔付。病人家属将医院和该护士告上法庭。

治疗失眠症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或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3.1.7 瘀血痹阻证 症状有长期失眠,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甚至无法入睡,夜多梦易惊醒,舌唇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弦紧等。同时因个体差异而出现不同兼证,如血瘀血虚证多睡眠浅,气虚者醒后疲乏无力,阴虚者失眠、多梦、盗汗,阳虚者睡眠浅伴畏寒;血瘀实证多梦,气滞者早醒,痰瘀者多胸闷痰多、舌苔白腻,热郁者口干口苦、眼红便秘;寒凝血瘀者面色口唇黝暗、冷痛,遇寒加重

。此型治疗用清·王清任所创制的血府逐瘀汤,在其撰写书籍《医林改错》中提到“治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之剂不效者,此方若神”。瘀血具有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双重属性,在治法上要活血、化瘀、行气,气机调畅推动血行,进而血脉得以濡养四肢及心脉,心神安则入眠。血府逐瘀汤作为一种治疗瘀血痹阻型失眠的基础方、常用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组成,能较好达到去瘀、生血,养心、安神的作用。对于其他瘀血并兼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痰浊、瘀热、寒凝等症,要相应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最终达到脏腑调和,阴阳平衡,气机调畅,睡眠佳的精神状态

2.3.1.8 肝火上炎证 症状见情绪烦躁易发怒,入睡困难,头晕、头胀、胸闷、胁痛、面红、耳赤、口苦、口渴、喜饮、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刘季元等

认为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强度高、节奏快,容易使人精神紧张、焦虑,易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而气郁化火,上炎扰动心神,神飞魂散而致不寐。肝热、肝火多由肝郁发展而来,病机多为肝气郁热,血脉不通

。治疗上用丹栀逍遥散合龙胆泻肝汤清肝热、疏肝郁,泻火安神。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牡丹皮等清肝热,泻肝火;以郁金、柴胡、香附、当归、白芍等疏肝解郁;以牡蛎、龙骨平肝、泄热、安神;同时治疗中辅以酸枣仁、茯神、夜交藤、合欢花等宁心、安神。

2.3.2.1 从肝论治失眠 心情不舒、情感障碍等因素导致的失眠在时下发生越来越多,而情志因素致病多与肝有关。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藏神,肝气条达,心血流动畅通,心神安宁则易于入睡。病理状态下,肝气不畅,肝郁不疏,肝阴不足,肝经郁结,肝火旺,肝肾阴血亏虚均可影响心神。从肝论治失眠治疗上以疏肝为主,综合应用养心、健脾、和胃、温阳、滋补肝肾等治法

;既从肝论治,又协调诸多伴随症状,从整体平衡阴阳

。在治疗上多选取桑叶、菊花、天麻、钩藤、柴胡、黄芩、枸杞、龙骨、牡蛎、川芎等药物组方疏肝解郁,清心除烦。针对不同兼症如心血虚运行不畅、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肾阳虚、心肝火盛等相应采取养心安神、健脾养心安神、和胃安神、温阳疏肝安神、滋肾调肝安神治疗方法。从肝论治失眠治疗上以疏肝为基础,养心、健脾、和胃、温阳、滋阴等随症加减,既要注意平肝治本,又要顾及兼证以治标,分清先后、主次、缓急,达到标本兼治。

含铋四联疗法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左氧氟沙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与枸橼酸铋钾胶囊[9-10],其能够阻止细菌定值黏附于胃黏膜上皮,一定程度降低了Hp感染对药物的耐药性,效果显著,而本次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1],其属于微生态制剂,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还要文献表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补充患者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12],调节胃肠道酸度,增加胃肠道运动,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价值显著。

2.3.2 失眠辨证论治讨论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得眠”等,主要症状有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等,但大多时候以复合症状出现,而睡眠浅- 易醒、入睡困难- 睡眠浅、多梦- 入睡困难、多梦- 易醒等症状占比最多

。在这些主要症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全身基础症状或伴随症状,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证型,如前面提到的八种高频证型。在中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失眠症历代从不同角度都有深入研究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如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痰论治,从瘀论治等等,虽然与频发证型有一定的重合,但是从不同论证角度又有了更深入、更细致、更完备的研究,在临证指导上意义更强。

2.3.2.2 从脾胃论治失眠 脾胃居中州为人体气血升降出入中枢,脾胃不和致气机阻滞,出现胃脘嘈杂,食少纳呆,脘腹痞胀或食后腹胀等症候而影响睡眠,此即《素问·逆调论》中“胃不和则卧不安”。从脾胃论治失眠,要从根本上进行探讨“胃不和”病因和病机,进而为系统辨证分型,选取具有相应治法治则奠定理论基础。自《黄帝内经》首次阐明失眠的病因病机和治则以来,后世医家不断丰富和充实有关失眠的理论

,认为“胃不和”导致失眠的病机是阴阳失调、营卫失常、气血失和、心神失养;认为脾胃失和,气血、阴阳升降、平衡失常不能交会而失眠;认为脾胃不和则水谷精微无法转化为气血、津液滋养心脑,心神失养而不能入眠;脾胃不和使水谷精微难以濡养元气,继而化生营卫之气以生成血液,营卫失常致血虚不能滋养心神,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充盈五脏六腑精血,胃失和则气血失和、形神不安而失眠。

“胃不和”引起的失眠究其原因,有痰热扰动、饮食积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寒热错杂等

。脾胃运化因素影响出现失眠,治疗上当从脾胃论治,并以调和脾胃功能为主进行平衡阴阳,调和营卫,充实气血,滋养心神,从而可以达到“昼精夜寐”的有序睡眠时间状态。从脾胃治疗失眠,长期以来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如痰热内扰证导致的胃失和降,就从和胃化湿,清热去痰之法,方剂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饮食积滞引起的食滞胃脘的“胃不和”以保和丸加减以消食导滞、和胃安神;后天失养,脾胃虚弱,脾虚气陷,卫阳不固者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治疗,严重者发展为中焦虚寒则以黄芪建中汤温里散寒、补脾益气;痞证者脾胃壅塞、寒热错杂,应用辛开苦降之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调和肝脾,消痞散结,和胃安神。

从脾胃论治失眠,要把握脾胃功能对睡眠的重要作用及其密切关系,以“和胃”为目标,调理脾胃功能,同时注重养心安神。

2.3.2.3 从痰论治失眠 古语云“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治”“痰为百病之母”“人之诸疾悉出于痰”,这几句话中可以窥见,痰之为病在疾病中的重要性。因此从“痰”论述分析失眠病因、病机及治法能更准确的把握失眠症治疗规律。

后方法教学的“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是“在一个共生的环境中相互交织、相互促动、整体增效”[4],构成了后方法教学概念基础,本文旨在依据后方法理论的三大参数,探讨后方法理论对会展英语教学的启示。

历代医家在疾病的探索实践中将痰致失眠病性分为虚、实两种,表现为虚多实少。虚者,因过度思索、劳累、体弱等伤及心、脾、胆等,致脏器虚损,气虚无力推动水液运行,水湿积聚而成痰液,或长期生病消耗阴液,肾水不能既济心火,出现火扰神明或火热提炼水液成痰,痰扰心神,证型表现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等。实者,情志因素使肝气郁滞而生痰液或饮食积滞酿生痰火,痰及痰火均可扰乱心神而致失眠

,证型表现为肝郁痰生、痰火扰神证等。

治疗上遵循古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痰致失眠无论虚实,在选方用药上要以理气化痰为基础,利用药物的辛、苦调节气机的升降,甘温培中以化饮

。虚证治疗在理气、补养心脾、滋阴降火之上进行化痰、安神、定志,方用二陈汤合归脾汤治脾生痰之源,黄连阿胶汤合贝母瓜蒌散治肾生痰之本,安神定志汤治心胆气虚。实证采用疏肝、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法,方用柴胡疏肝散治肝生痰之枢,黄连温胆汤治痰热扰神

总之,从“痰”论治失眠分痰浊与痰热(火),以温胆汤治痰浊,再添加黄连清化痰热、宁心、安神,痰热盛者为痰火以礞石滚痰丸降火、逐痰、安神。然,“痰”致失眠,常与心脾两虚、胆虚、肝郁、肾阴虚等症候兼夹复合,治疗上应灵活辨证,采用复法、复方兼顾治疗

2.3.2.4 从瘀论治失眠 瘀血在失眠症中广泛存在,在慢性失眠症患者病程中更突出,久病导致经络不通,气血凝滞,瘀血内阻。“久病致瘀,久病必瘀”,瘀血既是一种致病相关因素,又是一个病理反应产物,导致失眠在治疗上的复杂性。在导致慢性失眠的病因中,瘀血原因不可忽视

。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人体气血紊乱、阴阳失衡,气虚瘀生、阴虚瘀成、气郁致瘀、痰浊留瘀,瘀血生成停滞机体又反过来影响全身气血运行,阻塞经脉,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全身,四肢百骸失养

,影响心脉运行则发生失眠。

有一回加班,没有旁人的时候,易非跟程敏之说,问她该怎么应对,她说:“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高声叫,服务员,这厮已毒发身亡,拖出去挖个坑埋了吧。——他自然就会‘醒’了。”

瘀血形成导致失眠多是病程迁延日久,呈慢性发展过程,其症状有入睡比较困难,多梦易惊醒,且噩梦纷纭或彻夜不眠,伴有情绪烦躁、头昏、头沉、健忘,面部黧黑,肌肤甲错,口干欲饮,舌质紫暗或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或弦、细,治疗如瘀血痹阻证型选用血府逐瘀汤。

例如:在学习酸雨的形成时,亚硫酸会被氧气逐渐氧化,其酸碱度会慢慢减小,学生单单使用pH试纸和pH试液难以准确把握其变化.而数字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定量定性地将酸碱度的变化制成变化曲线,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其变化情况,从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以及化学反应变化的实质.

从瘀论治失眠,在认识瘀血主证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基础上,把握因病致瘀:气虚瘀生、气郁致瘀、阴虚瘀成、痰浊留瘀的治疗;把握因瘀致病:瘀血上阻脑络而心脑失养,或阻碍气机、肝郁生热神乱,或气血壅滞中焦致心肾不交而神乱,或阻碍胃气之升降,或痰瘀互结相互为患,或痹阻心脉致心神失养。在治疗中分清楚气虚、气郁、阴虚、痰浊等病因以血府逐瘀汤为主进行治疗

:心脾两虚之气虚血瘀以血府逐瘀汤 (去牛膝、桔梗、柴胡、枳壳)+归脾汤(生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酸枣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化痰、安神。气郁之肝郁血瘀以血府逐瘀汤+香附、远志、茯神疏理肝气、化瘀、安神。阴虚之心肾不交兼血瘀以血府逐瘀汤(去川芎、牛膝、柴胡、桔梗)+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白芍)+远志、酸枣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化瘀、安神。痰瘀互结化火以血府逐瘀汤(去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加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竹茹)+龙齿、珍珠母,清热、化痰、活血、安神。

从瘀论治失眠,要看到瘀血致失眠的复杂性,瘀血具有致病病理因素和病理产物的双重属性,失眠因瘀而致,又可进一步加重瘀的状态,在疾病表现上呈慢性过程,顽固性表现,治疗上审因祛瘀,辨证论治、分证治之。

2.3.3 中医其他方法治疗失眠 在中医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失眠的治疗形成了以中药治疗为主,多种方法综合应用的模式。其简单、有效的方法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龙眼肉、百合、茯神、酸枣仁等药食同源的中药与食物一起加工来食用,起到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疗;通过电针、皮内针、穴位注射、埋线、挑刺等针刺方法以对神门、百会、照海、印堂、四神聪、安眠等穴位的刺激来调动人体精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的针刺疗法;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艾灸法,以热力与药力共同作用调节气血、温经通络。还有通过背部俞穴(肝俞、心俞、脾俞、肾俞等)手法操作,四肢腧穴(神门、内关、三阴交等)按摩,颜面部手法操作(鱼际揉、指柔、点按等),腹部穴位(关元、气海等)手法操作达到补虚泻实,镇静安神,缓解肌肉紧张的推拿方法治疗失眠。另外还有耳穴、足疗、熏蒸、拔罐、刮痧、药枕、敷贴、五音等多种经济而又安全的疗法。

2.3.4 中医治疗失眠总结 中医学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是阴阳营卫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交致心神不安、心神失养;主病脏腑是心,与肝、脾、肺、肾等关系密切;证型分类上有虚、有实,或虚实兼夹:虚者心神失养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虚胆怯、阴虚火旺所致,实者心神不安为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瘀血阻滞所致

失眠治疗中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通过辨证方法深入分析是中医治疗的特色。整体观念方面包括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即治疗中因地、因人、因时采取各种不同研究方法,如在“卯酉分时”

治疗方式、方法中在不同时分采用不同药物,通过调节人体阴阳,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整体观念也包括人体内部的整体观,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其外在病理表现必然与内部脏腑功能变化有关,如“心藏神,其华在面”,心经气血不足,血不养神而心神不宁,表现在面部就是供血不足,脸色苍白,晦暗无华。辨证论治是明辨病因、症状,有的放矢进行治疗,不论是肝、心、脾、肺、肾的“脏腑辨证”,还是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都从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病因、病位、病机、病程及疾病轻重的辨析,以此指导合理治疗。杨旭明等

总结了中医治疗失眠的原则:认为失眠治疗是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为基础,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原则;治疗上以辨证为基础,适当添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合欢皮、磁石、龙骨、珍珠母、牡蛎等安神镇静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注重发挥中医特色,综合应用多种方法,采取内服、外用等多种手段达到治疗目的。

3 总结与展望

在失眠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上,西医主要以化学合成药物来抑制患者睡眠中枢,起效快、作用好,近期治疗效果好。从远期来看服用药物多出现次日头晕、记忆下降、思睡及对认知功能影响和药物依赖性、反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

。中医则发挥特色优势辨证论治,以中药为主,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治疗过程安全、副作用少,效果突出。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一类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可用作化妆品、农药、塑料增塑剂、涂料、香料等的生产原料,其中更多用作增塑剂[1],以增强塑料可塑性。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进入水环境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质急剧增加[2]。国内外已将PAEs列为重点监控的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被列为内分泌干扰物[3]。

要做好城市居民对内涝灾害的感知分析,必须要对城市居民是否亲身经历内涝灾害和对内涝灾害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6%的被访者经历过至少一次较为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91%的被采访者经历过城市内涝灾害。在内涝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方面,75%以上认为会给上班、学习、工作、生活等造成不便,少部分被访者表示会担心害怕和损失财物,给家中成员或亲友造成伤害,8%认为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说明该城市发生的内涝灾害很少涉及人员伤亡,仅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心理状况,使得市民对其认知较浅,仅局限在对灾害现象的认识上。

通过对现代医学、中医学两个方面对失眠症的认识和分析研究。在失眠的治疗上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西医和中医两方所具有的诊断、治疗特色。“急则治其标”,以西医西药方法可以迅速改善患者失眠症状,见效快;“缓则治其本”,以中医中药辨证方法调节人体气与血、阴与阳的代谢平衡,肃清疾病源头,远期治疗效果好;如此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能够大幅提高、提升。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失眠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1]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1847.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5):324.

[3] 高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5):555-557.

[4] 赵洪.简析失眠症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现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58):11684.

[5] 张云淑,石贺敏,贾海玲,等.河北省18 岁以上人群失眠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睡眠研究会,2019:1.

[6] 滑宏巨,张淑娟,雷冰冰,等.慢性失眠症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5):532-535.

[7] 许晓伍,黄妙纯,刘凤岚,等.失眠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7,4(5):307-312.

[8] 李怿霞,徐建,李欧,等.睡眠- 觉醒机制的相关因素及中药对其调节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2):89-92.

[9] 刘永存,张波.失眠调节机制中西医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7):55.

[10] 白贺天,李晓彤,何丽云.失眠常用量表临床应用状况分析[J].现代中医临床,2020,27(3):21-26.

[11] 张鹏,李雁鹏,吴惠娟,等.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5):324-335.

[12] 樊珍,杨红.失眠症的认知- 行为治疗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2):108-111.

[13] 张彬.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3):340-342.

[14] 李霞,谭洪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45 例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8):24-25,32.

[15] 朱伟玉,徐美英,高志虹,等.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症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A]//浙江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2016 年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C].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2016:472-476.

[16] 张鑫,夏仲,俞彤.失眠的物理治疗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1):17-19.

[17] 徐洋,虞乐华.失眠的物理因子治疗研究进展[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1):89-90,94.

[18] 王文卢,唐芬,赵天君,等.从《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失眠病机及治法[J].四川中医,2018,36(7):26-28.

[19] 陈婷婷,姬佳,石斐,等.中医治疗失眠的治则浅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0,18(1):3-5.

[20] 刘恋,李梦瑶,吴清明.《内经》关于睡眠与失眠理论探析[J].中医药通报,2013,12(5):19-22.

[21] 董旭.明清时期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的文献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

[22] 高东升,程志清.中医历代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09,29(1):84-85.

[23] 丁宇坤,何庆勇,郭建波,等.先秦至清代著名医家治疗失眠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18,20(2):188-193.

[24] 邓爱军,姜瑞雪,马作峰.不寐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7):147-149.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十六)[J].湖北中医杂志,2003(10):F003.

[26] 许希迎.浦家祚教授“肝肾同治”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型不寐经验[J].光明中医,2015,30(5):1049-1051.

[27] 徐前.从心胆气虚论治失眠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8] 张琳琳.安神定志自拟方治疗心脏神经症(心虚胆怯证)的临床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0.

[29] 徐前,柯娟,过伟峰.从心胆气虚论治神经症[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5):923-927.

[30] 董宏利.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0,36(5):48,57.

[31] 张海文.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研究,2020,12(32):75-78.

[33] 冯国华. 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 (20):185,188.

[34] 张印,邓媛.中医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12):16-17.

[35] 李丹,陈卫银.陈老师治疗痰火扰心证失眠经验总结[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38-39.

[36] 冯慧,唐赛雪,丁元庆.丁元庆教授治疗痰热不寐用药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8):1839-1843.

[37] 娄余,朱莹.朱莹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3):20-21.

[38] 陈旭.从心肾不交论治失眠[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1):44-46.

[39] 毛大鹏,毛颖.陈家杨中医治疗失眠症辨证论治经验[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17-2218.

[40] 叶发,张一鸣,张永华.张永华教授论治失眠思路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3):729.

[41] 马鹤,王泽平,刘龙涛.从瘀血理论探讨顽固性失眠诊治规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155-157.

[42] 赵伟呐.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内阻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

[43] 刘季元,乔树真,宋芬芬,等.陕西省名中医乔树真教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用药规律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102-105.

[44] 张兰坤,过伟峰,盛蕾,等.刍议从肝论治失眠症的思路与方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8):1051-1053.

[45] 迟辉,李新龙,高颖.基于知识图谱对失眠辨证论治规律的探析[J].环球中医药,2020,13(10):1689-1696.

[46] 梁钢,曾飞剑.失眠症从肝论治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2(2):55-59.

[47] 许良.失眠症从肝论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9):16-17.

[48] 袁瑞丽,樊新荣.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失眠的辨证论治[J].医学综述,2020,26(4):748-752.

[49] 韩泽华.“和胃法”在失眠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21(1):90-92.

[50] 蔡玮凌.从痰论治失眠的理论探讨和临床证治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51] 李红娜.浅析“失眠从痰论治”[J].中医临床研究,2013,5(8):50-51.

[52] 赵欣然,刘文娜,程苗苗,等.基于《中华医典》探讨从痰论治失眠的组方用药规律[J].现代中医临床,2021,28(2):56-59.

[53] 陶春潮,刘群.基于“从瘀论治”理论浅谈对失眠症的认识[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30):18-20.

[54] 曾伟刚.顽固性失眠从瘀论治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1997(1):41.

[55] 王潇.王鹏琴教授针药并举从瘀论治慢性失眠的经验总结[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56] 颜延凤,王旭.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A]//2015 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2015:2.

[57] 杨旭明,刘国松.中医治疗失眠的四个原则与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5):401-402.

[58] 何勇,郑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47-49.

[59] 郭耀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80 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1):1438-1439.

[60] 王海燕,李思毅,张怡,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J].山东中医杂志,2020,39(2):134-139.

猜你喜欢
失眠症安神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神门、三阴交配伍对失眠症睡眠质量和血清GABA、5-HT的影响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 11:19:40
新九针治疗失眠症验案1则
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丸”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8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安神补气丸中8种成分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8:40
分清安眠药与安神药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6
浅谈蒙医诊治失眠症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失眠症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