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道
——建筑是包裹生命的容器

2022-04-27 02:30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来源出版社建筑

文/周 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1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艺术的哲学

在过去100 年时间里,中国建筑发展从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到叙事宏大的“十大建筑”,再到丰富多元的现代建筑,反映的是国人从仰望西方,到文化自觉,再到时代自信的气息。所以说,建筑是社会时代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风向、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梁思成先生讲,“建筑师这个职业,是工匠,也叫哲匠,要有工匠精神,还要有哲学思辨能力”,建筑不仅是技术的呈现,还有艺术的表达和哲学的抒发。建筑是所有文化的证据与载体,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艺术的哲学。

2 真实与诗意

西方文化里有两个根本性内核——格物致知与人文主义,即中国“五四运动”中推崇的“赛先生”与“德先生”。艺术巨匠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在15 岁赴佛罗伦萨拜师学画时,就开始接触人体解剖学,栩栩如生的画作背后是对骨骼肌肉的了如指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延续其偶像达·芬奇的人文主义思想,演变出一套“模数”系列,这套“模数”以男子身体的各部分尺寸为基础,形成一系列接近黄金分割的定比数列,并以“模度”为工具来确定建筑物的所有尺寸。因此,格物的最后是弄清科学道理,艺术的背后是高度的理性主义。

在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具有并且需要区分三个层次:物、器具与艺术形式。西方古典柱式,首先是石材加工而成的“物”,然后是起着结构作用的“器具”,最后是蕴含严谨比例关系,呈现人文理性表达的“艺术形式”。从古希腊神庙的“和谐美”到古罗马凯旋门的“雄浑美”,中世纪哥特教堂的“崇高美”、文艺复兴府邸的“世俗美”,再到近代建筑的“折衷主义”、现代主义建筑的“古典演绎”,柱式构成了西方建筑发展的一条线索,承载了西方文化的源头与归属,蕴含着饱满的人文精神,呈现出长盛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所以说什么是建筑美学?建筑学界有一个共识,即真实与诗意的建造。建筑忠实于用户的需求、忠实于建造的逻辑、忠实于材料的表达,同时又能够安抚生命、慰藉心灵、承载文明。

3 形式与空间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形式很重要,但形式又难以言说。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凿了门窗盖成一个房子,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它完美诠释了形式与空间的关系,建筑学的根本就是空间问题,任何器物的根本也是空间问题,由此为后人的建筑理念提供了一种指引。“形而下者谓之器”,建筑的立面是“器”,是看得见的形式,是形制、构件、材料等有形之物。

中国的版图被山海包围,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循环往复的农耕文明,也塑造了中国人重复、循环、提炼、升华的形式逻辑。反映在建筑上,表现出模仿、传承、进化的特征。如斗拱的演变,从唐代的雄浑到明清的装饰,力学作用逐渐缩减至不足50%,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符号与文化的象征。

“形而上者谓之道”,即建筑的内核是“道”,是看不见的空间,蕴含着文化、宗教、习俗等无形文明。中国人崇尚隐逸的士大夫精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环境的过滤、对皇权的逃离、对山水的追求,定格于建筑上,展现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如苏州园林,与威严高耸的皇家宫殿形成鲜明的对比,讲究藏与露、虚与实、疏与密,在迂回曲折的空间变化之中体验家园的舒适与精神的自由。

图1 近代建筑(图片来源:周琦工作室)

图2 近代建筑(图片来源:周琦工作室)

中国的园林空间、四合院空间,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时代产物,这些空间包含着中国人不可复制的情怀和灵魂,比如中国人的邻里关系、家族关系等等。另外,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体系相较于西方的混凝土体系来讲是可持续的,所以中国传统建筑技术所涵盖的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概念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所在。

4 人文与匠造

建筑不是一个工科,它一定要有人文含义。对当下的中国而言,我们需要一种真实的、诗意的建造来反映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

人民日报社总部大楼作为北京地标性建筑,设计力求在当代视野下实现创造性和现代感,同时又能反映历史传统与地域文脉。中国有句古语是“天圆地方”,“天圆”指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地方”指命事上要严谨才成规矩。大楼采用圆形球体建构,由三个双曲线切割得来,形体圆润,线条柔和,表现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同时又遵循严谨的数学几何控制。釉面陶土棍编织的外立面,是从故宫琉璃瓦和中国传统户牖艺术中汲取的灵感,22 万根陶土棍通过柔性钢索固定在主体结构伸出的支撑结构上,抵抗变形,减轻自重,实现自洁,又降低成本。

图3 “鸟巢”(图片来源:支文军,徐洁.中国当代建筑2004—2008[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图4 “水立方”(图片来源:支文军,徐洁.中国当代建筑2004—2008[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图5 苏州博物馆(图片来源:支文军,徐洁.中国当代建筑2004—2008[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图6 维特鲁威人(图片来源:列奥纳多·达芬奇《维特鲁威人》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游泳馆以纯粹的连续拱券展现建筑力学与美学的统一、南京园博园以现代的手法实现对传统的关照……这些都是真实与诗意的建造。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文物主义观念对建筑学的影响,在人文和科学的双启发下,需要培养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情怀,以及思辨能力、独立人格、健全理智、良好判断力等美德。建筑师从不是工匠,而是有远大抱负、富有人文情怀的工程师。

黑格尔曾说:“有手艺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不仅需要拥有手艺,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素养。一个是思想层次的问题,一个是落地的工匠,当这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人才是幸福的、主动的。

5 当下与未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现代科技给了设计师足够的自由度去选择更好的建造方式和材料。但设计并不是形式主义,它是需要创意的,例如智能化手机(All In One),它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行为模式和获取信息的模式。所以设计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探讨人类的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从而创造出迎合市场和未来的产品,同时还要考虑人类社会的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

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产品文化应该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未来,我认为城市化将进一步扩大,长三角、珠三角等巨大城市群的虹吸效应将带来金融、智慧、技术和人才的持续集聚。与此相对,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化诉求将越来越需要被发现与关照,在巨大的城市群里追求自由的空间与舒适的场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要研究两个方面,即城市中心区和极近郊区的住宅,在城市集聚的语境中创造出一种可居住的、个性化的、亲地的环境,建筑的本质是包裹生命的容器。

图7 模度人(图片来源:勒·柯布西耶.模度[M].张春彦,邵雪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图8 帕特农神庙罗马凯旋门(图片来源:马文·特拉亨伯格,伊莎贝尔·海曼.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M].王贵祥,青锋,周玉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图9 巴黎圣母院(图片来源:高迪.世界建筑·哥特卷[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图10 鲁萨兰府邸(图片来源:高迪.世界建筑·哥特卷[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图11 克莱勒斯大厦(图片来源:马文·特拉亨伯格,伊莎贝尔·海曼.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M].王贵祥,青锋,周玉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图12 宋式斗拱(图片来源:《宋营造法式图注》中国营造学社)

图13 清式斗拱(图片来源:《清式营造则例图版》中国营造学社)

图14 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图片来源: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图15 狮子林平面图(图片来源: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图16 人民日报社总部大楼(图片来源:周琦工作室)

图17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游泳馆(图片来源:周琦工作室)

图18 南京汤山园博园商业街(图片来源:周琦工作室)

猜你喜欢
来源出版社建筑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我等待……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图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