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梦瑶,张亮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农业人才作为乡村人才中从事生产经营、技术指导和社会服务等产业活动的主力军,是一种现代生产要素,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1]。“产业聚才、人才兴业”,培养农业人才已经成为推动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仍然面临人才整体数量匮乏、结构失衡和发展能力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在城乡长期二元结构下,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于乡村人才大量流失,多数农民工、退伍军人和大学生不愿返乡回乡,吸引外界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大力培养农业人才助推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人才融入形成良好循环格局是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突破口。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国外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农业人才”及相关概念,而是多对农民围绕人力资本投资与职业教育培训角度进行研究。西奥多·舒尔茨[2]将人力资本作为比其他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运用到生产框架中,量化分析教育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性,同时提出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措施。Green等[3]、Heckman和Rubinstein[4]以人力资本为视角分析技能培训对劳动力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基本素质的提升,更体现在先进技术的掌握与全面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Duveskog等[5]研究发现,以实践型小组学习模式为核心的农民田间学校帮助农民通过试验和采用新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促使农民增收。Anca-Otilia等[6]经过研究证实地域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因素,比物质资本发挥作用更大。
国内学者已针对农业人才分类培养[7]、因素剖析[8]、政策扶持[9]、机制构建和路径探索等多领域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实践中也已经形成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与农业人才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培养格局[10],推动现代农业朝着专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方向发展[11]。关于农业人才概念,从广义来看是指致力农业全链条发展的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推广人才和一线生产经营人才[12],从狭义来看是指农业产业中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以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从业者[13]。本文将农业人才界定为:具有一定的农业相关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是农业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对于不同类别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不尽相同,高素质农民作为农业人才的主要支撑[14],是由政府主导培育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代表,其内涵与外延不断交迭升级被赋予时代特征[15-16]。新型农业创业人才自身具备更强的魅力型特质与能力,对同业者与利益相关者产生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将其进一步按照特质划分类别,以所形成的差异庇护关系网络探索培养路径[17]。在各地探索过程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18],诸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型、政府主导分类分层型、创业兴业人才带动型等典型模式,为农业人才全面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操作样板[19]。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推动政府、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形成工作合力。纵观有关农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规划,可以看出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部门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充,逐渐强调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合作联动,这一点与多中心治理理论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通过上述分析,学术界针对农业人才培养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有效进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现实中的问题如何解决缺乏理论依据,如何通过现有理论研究探寻新的视角和方向,搭建全新农业人才培养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人才培养形式不断发生转变,如何抓住亮点深入提炼典型模式,并应用理论进行指导,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探索性构建农业人才培养理论分析框架,丰富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运用多案例分析法针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实践案例提炼农业人才培养典型模式,深入剖析其运行机制,以期为拓展多途径实施农业人才培养提供现实经验和参考借鉴。
“多中心”思想来源于Polanyi[20]在1951年出版的《The Logic of Liberty》,证明了相对于指挥秩序,自发形成的多中心秩序更具稳定性和高效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1]在多中心秩序的基础上加以实证创新形成多中心理论研究网络,以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为实践对象进一步提出围绕公共事物治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治理应为多元主体的合作与协同,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间相互独立且彼此合作共同参与到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创新治理规则,以利益最大化为治理目标,实现网络结构中各方主体均能获得相应利益。
农业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教育培训工程同时具备显著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其实质是对农业劳动力进行投资实现长久发展,在农村社会治理视角下与多中心治理理论存在高度契合。首先,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农业人才培养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表现为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由于政府供给资源相对稀缺,单纯的依靠政府力量并不能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人才需求,需要借助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力量共同协作参与。其次,公益性质的农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市场主体在参与时产生正外部溢出现象,主要表现为知识溢出效应与非知识溢出效应,政府职能转变可以更好的保障市场主体的经济效益从而确保培养的有效供给,提高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最后,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呈现网络型结构,多中心复合主体嵌入社会网络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协作关系,在一定的规则下通过契约或合作方式产生关系,行为决策不断优化并逐步实现各方主体利益增加。
多中心治理理论遵循价值—制度—技术的实现路径对公共行政范式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视角的理论分析框架。引入“第三个中心”是多中心治理理论最明显特征,以往研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3个维度的多元共治框架,分析其不同性质主体行为决策差异[22]。为了深入剖析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理,本文从研究框架中所需要素为切入点进行阐释,搭建以治理主体(Governance subjects)—治理方式(Governance mode)—治理规则(Governance rules)—治理目标(Governance objectives)为主的4G分析框架(图1)。
图1 多中心治理视阈下农业人才培养理论框架Fig.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enter governance
1)治理主体。传统的“政府论”或纯粹的“市场论”治理模式存在很大弊端,介于二者之间的多中心治理体系运行效率更高。农业人才培养涉及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存在多个供给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复合型特征,涵盖农业农村、财政和教育部门等政府主体,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社会主体。各主体拥有独立决策能力但彼此之间又存在密切关联,处于培养行为的不同环节,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治理方式。由于追求目标的差异性,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本身属于利益相悖主体,治理方式存在一定竞争性。但为了寻求平衡,各主体决策中心陆续加入农业人才培养这项公共产品的行为博弈中,不断的调整各自行为方式,最终实现稳定合作。在农业人才培养的组织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社会服务和职业管理等环节活动中,各自主体在不断的交流协商中实现目标契合,在互惠式合作过程中满足农业人才需求。
3)治理规则。为了保证治理效果,多中心主体在治理活动中围绕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始终遵循一定的制度安排与集体行动规则。长期以来,农业人才培养的行动规则已在政府推动下逐渐形成完善,多元主体的加入对规则的创新与规范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主体必须贯穿培养行为全过程始终遵守行动规则,才能确保培养行为效果展现,提高各主体工作效率。
4)治理目标。多中心治理的最终宏观目标是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和满足公民多元化需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人才培养长远目标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人才自我发展需求[23]。但由于多元主体性质差异,在实践中短期目标有所不同,政府主体统筹协调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突出,市场主体在满足人才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逐利目标,而社会主体则关注责任感的实现。
为了探究实践中农业人才培养典型模式与运行机制,自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和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得农业人才培养一手材料和数据。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以多主体参与、治理方式独特、规则清晰和目标明确为原则,选取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实现了创新实践的威县溯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河北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昌黎县嘉诚实业集团4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1)威县溯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该学校是2019年8月依托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根力多”)成立的农民田间学校,根力多是一家集生物肥料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公司[24]。2020年5月学校更名为威县溯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简称溯农学校),学校坐拥根力多总部培训基地、晟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根力多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三大基地,配有授课教师40人,负责对公司客户、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高素质农民进行培训。2020年先后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推荐为全国百强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农民教育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依托根力多作为微生物肥料领军企业的发展平台,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目标,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对生物肥料的科学认知,构建激励式、递进式的培训体系。
2)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依托金沙河集团成立,集团是以面粉和挂面加工为主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社于2012年成立,形成了“企业以资金入股、职业农民以技术入股、土地承包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权模式[25]。合作社成立了职业农民培训学校,2016年被认定为“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教学基地”,2018年被认定为“农民田间学校”。合作社依托金沙河集团招聘员工职业化从事小麦种植管理,通过培养使其掌握小麦种植技术,承包合作社土地,成为农业经营人才,人才培养形式独特且成效显著,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农业人才,而且为当地培训大批高素质农民,提升种植技术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品质小麦作为加工原料,形成企业与人才双赢格局。
3)河北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该院是平泉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公益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先后与8家科研院校、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推广机构建立了“政用产学研推”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技术培训和实验示范等工作。2019年研究院被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批准为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2020年被河北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并承担当地食用菌产业中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任务,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树立典范。
4)昌黎县嘉诚实业集团。该集团是一家集科技项目研发、农技推广培训、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配送和综合示范服务五大体系于一身的大型蔬菜产业集团,经营涵盖现代农业园区、育苗中心、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资运营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培训中心、新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领域,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格局。合作社通过示范基地和培训中心对周边农民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国百强优秀农民田间学校,创建了河北省著名商标“新集”,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26]。嘉诚集团以现代农业培训中心为平台,依托培训向周边农户推广旱黄瓜、西红柿、甘蓝等24个新品种和新技术,传导“畜—沼—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反应堆”等生态循环模式,兼顾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培养了大批生产技能型人才,助推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将农业人才培养实践归纳总结为4种典型模式,分别为溯农学校的“产品导向型”模式、金沙河合作社的“职业学徒式”模式、食用菌研究院的“研学一体化”模式和嘉诚集团的“利益共享制”模式。
产品导向型模式的突出特征是溯农学校以营销企业产品为导向实施科普教育,主要培养对象是企业营销服务人员、生产经营型人才和潜在农业人才。一是针对企业营销服务人员进行管理培训,提高以产品传播和服务农户为核心的工作效率。为了推广生物肥料,溯农学校依托产品科研团队定期集中对企业营销服务人员开展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等形式的岗位管理,管理培训主要围绕示范产品效果和使用方法,提升企业营销服务人员产品认知程度和后续服务能力。二是针对生产经营型人才实施培训,提升人才科学生产和风险抵御能力。学校始终坚持“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服务理念,组建由公司研发团队为核心的15人师资库,通过开设线上直播、课堂教学和田间指导等常态化形式,为学员提供讲解指导,实现线上和线下融合培养。学校构建了土壤知识讲授、测土配方施肥、产品知识展示、食品安全政策、农民基本素养和农村电商发展等多重板块的现代农业发展课程体系,适应了新时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同时提高产品的认可度实现营销范围不断扩大。三是针对潜在农业人才开展教育,提升实践认知和创新能力。企业通过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借助高校研发团队开发新产品,培养相关专业潜在农业人才。大学生通过到试验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加强科普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对企业吸引农业人才产生巨大帮助,也对更多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创新产生推动力。
2020年期间,溯农学校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时期的土壤研究和管理技术进行对位指导,线上和线下融合培养人数共达3 000余人次,辐射范围涵盖河北邯郸、沧州和衡水,以及山东、山西等多个省市。学校通过推广“生物+有机+土壤调理”系列产品,对农业人才科普与各类农产品相匹配的农资施用知识,显著提升了人才生态环境认知与科学种植能力。
职业学徒式模式充分体现了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方式,特征鲜明且成效显著,为农业企业人才发展提供范例。一是职业化培养特征明显。体现在农业人才属性方面,集团公开招聘26~40岁青壮年农民成为企业员工到下属合作社进行小麦种植管理,获取劳动薪酬的同时享受企业福利待遇,此时的职业农民不是往常认知的农民身份,而是真正成为一种职业。职业农民经过6~8个月实习期后单独进行生产种植管理,按照“负盈不负亏”的奖励制度与公司签订合同,即收益部分与企业平均分成、亏损部分企业单独承担,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职业农民的忠诚度与积极性。二是学徒式培养形式独特。合作社开展农业人才培养并不是按照常规培训形式,而是借鉴工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新员工全程跟徒老员工学习各种技术,后独立承包合作社土地进行生产经营[27]。在一季的实习期内由合作社制定详细的指导培训计划,有经验的职业农民采取“学徒式”手把手方式对新员工进行小麦玉米种植、管理与经营全产业链学习,这种培养兼具持续性和长期性,真正做到根据农时农事规律贯穿全程培养人才。三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合作社定期聘请有资历、有技术的教师对学员进行理论教学与技术指导,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田间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切实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实现能力提升与收益增加双目标。
截至2021年,合作社的职业农民学校共培养120名职业农民,实习期后继续留在合作社工作的有66人。通过培养,这些职业农民具备了独立生产经营的能力,可以保证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生产标准达到企业要求,同时享受能力提升带来的薪酬回报,大多数年收入可达20万元~40万元不等,远高于当地普通农民收入。
研学一体化模式是河北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对接耦合的同时,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一是以研带学。立足于食用菌产业实际需要,研究院科研团队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之后直接组织引导食用菌产业带头人学习完成推广实践工作,在此过程中提高食用菌产业人才科技应用能力。二是培养中高级人才。发挥研究院优势,以培养中高级食用菌产业人才为目标,选择有一定种植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有针对性展开培训。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下达培养任务,研究院进行学员遴选、方案设计、过程管理(包括课程设置审核、教材落实、遴选师资、组织培训、经费管理、进展情况上报)和跟踪服务(培训回访、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具体培养工作。三是培训规范实用。师资来自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成员,将最新研究成果教给学员,实现了成果快速转化。研究院将课程划分为理论学习、基地实训和考察培训三大模块,提升培训学员的科技文化素养、专业生产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方式适应中高级人才需求,采用“院内授课+试验实习+实验操作”“外出考察+现场指导”“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020年研究院培训50名中高级职业农民,学员种植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扩大了经营规模,创新创业领办主体成效明显。有40人创办了食用菌园区,其中12人成立了农业企业、13人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同时,有23人不仅通过食用菌栽培技术发展园区,还发展带动周边贫困户从事食用菌栽培,提高了社会效益。
利益共享制模式的特色是昌黎县嘉诚集团和农业人才之间以批发市场为中介建立间接的合作型利益联结方式,共同在农产品批发销售行为中实现利益增值与循环共享。一是免费培训。培训属于公益性质,成本费用由企业承担,在生产环节,企业以当地主导产业旱黄瓜、马铃薯等为主题分批定期举办产业大会,免费为当地农业人才提供政策研读、理论授课、技术指导、农资讲解、基地参观等服务,企业组建农民合作社,在每村设立一名技术负责人,主管日常技术指导与服务,也会派专业技术人员随时进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并建立专家工作站解决技术疑难问题。农业人才生产技能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为农产品价值增值提供可能性。二是利益增值。在销售环节,高品质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以高于一般农产品的价格成交,农业人才首先享受利益增值(在此环节农业人才无需支付任何交易费用),之后企业按照交易量从批发商手中收取交易费用实现收益,高品质农产品带来的大额交易量使企业增加收益实现利益增值。三是循环共享。企业在填补之前培训成本支出后将部分剩余收益再次反哺于农业人才实现持续培养,不断循环往复,实现了企业和农业人才之间利益共享。
嘉诚集团被认定为省级培训中心,承担河北省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截止2020年,自身组织和承接省内各地培训累计1.5万人次,培养了大量产业亟需农业人才。当地合作社成员经过技术指导与服务后,种植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均有明显提高,以马铃薯为例,平均亩产可达5 500 kg左右,单价收入高于当地普通农民0.3元/kg左右,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企业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性达到89亿元,也实现了产值增加。
将产品导向型、职业学徒式、研学一体化和利益共享制4种典型模式,按照农业人才培养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深入剖析。尽管模式之间存在内在差异,但形成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方式契合、治理规则趋同和治理目标导向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多中心治理运行机制。
1)治理主体比较。4种典型模式都凸显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参与农业人才培养,但主体类别存在一定差异。产品导向型模式的特征是科技公司参与到政府部门组织的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当中,通过成立溯农学校实施培养行为,强调培训学校、企业和地方农广校三主体,在提高农业人才科普教育水平的同时提升科学种植能力。职业学徒式模式是企业和合作社为了满足人才需求自发参与到农业人才培养行为中的,强调企业与合作社合作,后续对外界开展规模示范培训离不开农广校的支持。研学一体化模式是政院合作的创新与升级,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强调政府、科研院所、食用菌研究院共同参与联合培养。利益共享制模式是突破政府单一主体实现政企联动培养农业人才的典型模式,更好的发挥企业承办、基地示范、平台延伸的优越性,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村设立技术负责人(以村干部为主),以批发市场为中介实现增值,各级农广校注重其人才培养能力,主动与企业合作(图2)。
图2 治理主体比较分析Fig. 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overnance subjects
2)建立多元培养主体互动衔接协同的运行机制。出于自身农业人才需求,多元主体积极加入延长培养链条、构建培养体系,呈现出不同类别、不同属性和不同形式主体参与特征。4种模式立足于产业需求,通过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建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格局,市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持续组织培养行为,各主体之间职责界定明确,保障农业人才成长和发展。在政府与职业院校基础上,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协会和联盟等社会组织、科研院校等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人才培养,才能提供大量产业化人才输出[28]。
1)治理方式比较。多中心治理理论中主体行为方式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实现合作衔接,产品导向型模式由于企业本身是一家涉及生物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营高端农资产品的公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产品营销和客户拓展相结合,实现客户拓展营销式培养,推动高新科技深入传统农业生产一线。职业学徒式模式合作社引导有经验的职业农民按照“面对面指导”“手把手示范”的方式帮带新入职学员,进行学徒式职业管理。研学一体化模式是科技创新的深化落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食用菌产业将基础科研、实践操作、素质提升和技术推广有机结合,贯穿技术推广全链条培养。利益共享制模式由于企业产业融合发展特征明显且趋势良好,涉及经营板块众多,企业与人才之间形成一种深层次利益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增长点为企业下属批发市场,二者构建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间接的利益循环与共享(图3)。
图3 治理方式比较分析Fig.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overnance modes
2)构建差异化培养方式逐步适配契合的运行机制。通过比较4种典型模式治理方式发现,虽然参与主体类别不尽相同,且同类主体在产业链条中涉及领域与环节存在差异,人才需求与建立关系也不同,但为了寻求发展各个主体将不同治理方式建立与之契合的运行机制。处于培养体系不同位置的各个主体为了提高农业人才培养效果,不断的调整修正自身培养方式实现契合,既满足了各自人才需求也表达了利益诉求。同时,保障了人才培养呈现出立体化、综合性和系统化特征。
1)治理规则比较。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中治理规则是指“不同主体之间遵循一定的集体行为准则”,产品导向型模式实现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结对研学相结合、业务培训与创业创新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服务相结合的“四结合”规则,在与科研院校展开合作过程中,实现潜在农业人才课堂自由转换,增加参观和实践环节。职业学徒式模式中按照“企业统筹招聘、合作社全权培养”的管理原则对职业农民进行学徒式培养,这一培养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就业难问题,真正将农业生产职业化。研学一体化模式按照“一班一案”的要求,围绕素质提升、创新创业、云上智农和食用菌栽培各产业链中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产业发展等内容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利益共享制模式通过企业集中组织产业技术培训大会和设立“一村一技”两种形式对农业人才进行培训与服务,同时以专家工作站为基点辐射当地范围农业人才(图4)。
图4 治理规则比较分析Fig. 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overnance rules
2)完善培养规则不断规范趋同的运行机制。各主体参与农业人才培养时虽行动内容和方式存在差异,但基本都遵守人才遴选(或招聘)、培训管理、创业就业和跟踪服务等行动规则,形成了治理规则趋同机制。基于一定的农业人才培养集体行动规则,多元主体可以快速调整各自培养方式实现整体性治理,有利于农业人才的全面系统发展。治理规则趋同机制的完善,有效解决了主体行为衔接效率问题,对提高参与主体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效率具有推动作用。
1)治理目标比较。多中心治理理论宏观治理目标是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和满足公民多样化需求,但具体治理目标存在差异。产品导向型模式针对的是不同产业一线种植生产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农资经销客户等,目的是培养更多具备土壤知识的农业生产人才,最终实现企业与人才生产经营收益提高。针对涉农类专业在校学生进行实践参观和指导,培养潜在农业科研人才,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储备力量。职业学徒式模式中人才培养方式更像是一种企业员工岗位管理,为了满足企业小麦需求依托合作社培养更多从事粮食生产经营的农业人才。这些人才职业属性显著,满足企业生产资源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获得的劳动报酬。研学一体化模式培养对象皆为食用菌产业技术带头人等中高级职业农民,将科技研发与学习指导紧密结合,致力于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利益共享制模式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培养服务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能人才,解决农民在生产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传播高端品种与技术,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利益链延伸和共享(图5)。
图5 治理目标比较分析Fig. 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overnance objectives
2)形成管理效率和经济利益双重治理目标为导向的运行机制。4种典型模式中多元主体之间具备一致的社会责任和利益诉求,培养具备独立行为决策能力,精通生产、经营、管理和营销等全产业链现代农业要素的综合性人才。通过参与农业人才培养,多元主体培养了亟需农业人才,提高了人才管理和配置效率;通过与农业人才建立利益关系,多元主体实现了利益增加,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显著,对于农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应顺应现实需求,以全面化精细化培养为未来方向和发展趋势[29]。
研究表明,实践案例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产品导向型、职业学徒式、研学一体化和利益共享制4种典型模式,培养了大批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绿色生产型、经营管理型和技能服务型农业人才,提升了人才的生态环保能力、职业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实践模式拓展了农业人才培养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各个农业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均与多中心治理存在密切关系,强调不同类别、不同属性、不同形式的多元化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在多中心治理理论“4G”分析框架下,形成了“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方式契合、治理规则趋同、治理目标导向”构成的多中心治理运行机制。通过多元主体互动衔接协同参与农业人才培养,将差异化培养方式逐渐适配达到契合,遵循不断完善规范的趋同培养规则,实现管理效率和经济利益双重目标为导向的最终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多中心治理运行机制,从政策制定、实施、落实和完善形成一系列政策启示。
1)政策制定:单一政府主导转变为与市场和社会主体协同。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多样化政府主体、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农业人才培养,逐步构建“复合化”立体式人才培养多中心治理体系[30]。《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到“推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形成工作合力”,有效协调不同主体之间行为方式与联动关系。地方政府应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落地政策,不断更新与拓展有农业人才需求的治理主体,同时帮助农业人才切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培养主体。
2)政策实施:推动多元主体治理方式不断契合衔接。政府应最大限度支持培养主体按照自身发展需求组织参与培养工作,制定培养计划、丰富培养形式,引导各主体与培养对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保证政策实施效果。多元主体的优势在于培养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可以满足实践农业人才需求,但在农业人才全面发展的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方面存在行为局限性,需要借助政府力量发挥桥梁作用,引导相关主体不断调整各自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方式的契合衔接。
3)政策落实:促进多元主体创新规范治理规则趋同一致。多中心协同参与农业人才培养治理均需要不同主体之间形成稳定的有效互动并且不断创新合作形态和联动规则,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有人才需求的产业主体和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加入,在保障多方主体利益的同时满足各方面需求进而优化治理规则,实现行为决策的高效化与科学化。从国家政府层面协同政府不同部门,统筹制定农业人才培养规范,创新治理规则,落实管理办法与实施方案。培养主体按照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培养计划,组织参与培养工作。在多主体共同参与培养工作的背景下,各个治理规则之间环环相扣有机衔接不断实现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培养效率。
4)政策完善:兼顾管理效率和市场效益的双重治理目标导向。单纯的依靠政府力量主导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与资源浪费现象,造成工作效率降低。从政策层面完善农业人才治理工作,在保障多方主体利益的同时可以满足各方个性化需要和诉求。在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全新挑战,应注重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和专业型农业人才,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发挥显著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队伍建设[31]。同时,要兼顾不同类型主体个性化诉求,不断丰富人才类别和人才属性。
致谢:本论文有幸于2021年12月12日由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乡村振兴”高峰论坛暨“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建设行动”学术研讨会中进行汇报,这次会议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平台。感谢北京大学罗仁福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朱星文教授和江西农业大学刘滨教授对文章整体框架、研究思路等内容提出的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