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植物》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

2022-04-27 02:13沈姝均四川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本植物学校

◇沈姝均(四川: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之对应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直是科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课程资源本土化这个问题上,仍需要更多的开发性研究。本文结合我校情况,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科学校本课程,以期培养我校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本文将校园植物作为课程资源,依据国家课程学习和地方环境教育,进行我校《走近植物》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以期探索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科学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走近植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基于史北克(Skilbeck)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和王斌华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设置。分析我校校本课程中教师需求与学生需求,课程施行的可行性,以及目前校内可利用资源。《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丰富学校的研究型课程,而其开发则需学校的实际环境条件。在课程实施前,我们首先分析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并且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资源也需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建立家庭学校联动机制,寻求校本课程开发更多的资源。

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校本课程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更好地执行该计划,四川省还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习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中小学实施至关重要,要求所有学生参加。

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对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充分掌握并利用好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在实施前总结、整理出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已有条件。《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建设原则为五性一化。

面向全校学生,面向全体教师,优化国家课程。

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共通性的学习需求,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通过学科间、学科内各项知识和技能间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策略的整合,促进不同学科在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的相互渗透,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

一是课程资源的开放;二是引进校外的优秀资源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特别是吸引有特长的家长、专业性的社会人士等,以飞行嘉宾的角色参与进来。

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既要“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师生)制宜”地实施国家课程,又要积极开发适宜的校本特色课程,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服务。

二、学生需求分析

根据我校三年级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期望,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目前科学教学现状及利用校园植物开发我校校本课程的需求,进行调查,收集我校学生与教师对此次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和看法。发放问卷共计546 张,回收有效问卷511 份,有效率93.6%。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整理出目前《走近植物》科学校本课程开发前的需求概况。

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问题1 中表示自己喜欢科学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92.65%,再结合问卷问题2 中有77.69%的学生都是由自己来决定所选择的拓展课程,说明多数学生对植物方面的学习感兴趣,并期望能够进行相关学习。学生缺乏对植物知识的了解且学习方式过于单一:问题4 中大多数学生在被问及对植物的了解时,表示对植物的了解并不多。此外,一些学生对他们不太了解。在小学,学生对植物的理解是单方面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对植物了解不多,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主要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书上只是简要地介绍了植物。这也充分说明,在小学阶段开发植物生物学教科书的紧迫性和需求。希望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更多样化:问题9 和问题10 是学生对学校研究性课程中预期的教学和评估方法。大多数学生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和评估方法,并且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实验课程和评估来探索。这表明学生希望积极参加《走进植物》校本课程。同时,许多学生希望以课堂表现和实践表现的方式作为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三、《走近植物》校本课程目标及内容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出开发和实施以校园植物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发展学生观察与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等”。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方面:学生初步利用植物分类学知识识别校园植物;能够描绘植物基本特征;熟悉植物生活习性及生长发育变化的过程;了解并尝试使用植物栽培的一般知识。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般方法,如观察、调查、分析、统计、实验、探究等。

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意识;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关注某种植物的发展变化,关注生物学前沿动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树立理想、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参与多学科交流活动,体验生物学与多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在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后,参考科学教科书的内容,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校园特色进行了教材的编订工作,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双流区棠湖小学特色的校本教材——《走近植物》。包括“寻访植物”“植物的生长”“植物作坊”“植物与生活”等四个单元内容。这四个内容是在现行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补充教材的不足,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认识了解植物,更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实现新课标的目标。每个篇章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按照植物生长的顺序,从“认识校园植物”“种植常见植物”“观察生长繁殖”“了解植物的趣闻”及“我和植物的故事”开展主题式学习。让学生从最基础的认识到感受种植再到情感体验,这一系列的学习和体验过程让学生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一)教学内容

《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寻访植物”“植物的生长”“植物作坊”“植物与生活”,如图。

“寻访植物”具体内容有:观察校园内种植的各种植物;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并且知道其名称;知道植物的结构及作用,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植物的生长”具体内容有:知道种子的结构及发芽的条件;利用植物的种子、花叶制作贴画;能完成不同种子的种植并做好观察和记录表。“植物作坊”具体内容有:通过探究知道一些水果可以制作成电池;通过实验学会制作植物叶脉书签;学生自主提出探究计划,进行项目研修。“植物与生活”具体内容有:通过学习知道关于植物的一些趣闻;了解植物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调研周围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举行节约粮食、保护植物的主题活动。

(二)教学实施

科学教师对自身的特长进行现状分析,自主申报,并初步拟订课程计划。科学组审核教师的申报情况,科教处批准实施。为了使课程顺利有效地进行,学校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师资培训和相关的教学研究,投放必要的基础物质设施,以及营造课程实施内外部环境等。

《走近植物》课程的实施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设置情境,补充基础知识,以科学课所学的相关内容为基础,引导并延伸。第二阶段为学生主动探究研究发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一活动使学生有充分调查研究、接触生活实际的机会。第三阶段学生对学习研究进行总结交流。第四阶段为成果展示、应用与评价,与课程选择相照应,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走近植物》校本课程的实施以主题形式展开,但因知识体系、难易程度、学生年龄、年级不同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分层次、分阶段、按季节,分步进行。各年级在每学年开始就对本学期及下学期内容做出规划方案,合理安排、任务明确:实施方案,指导修正;收集分享成果;分析交流、畅谈感受。

四、课程的成效及改进建议

课程实施后的调查反馈表明,利用校园植物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可行的,内容适合,且对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环境意识、促进绿色学校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有着较好的作用。成效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拓宽了学生对植物学和生态学相关知识的视野,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学生的沟通表达、资料整理收集、小组合作以及动手实践等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第二,提升了科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及科研能力,推动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形成。研究实施后对教师及校级领导的访谈结果表明,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坚持做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改进。课程最初设置四个单元,原本设置分别为“寻访植物”“植物的生长”“植物作坊”“植物与生活”四个单元。但在“植物的生长”这一部分活动开展中,我们发现种子的范围过于宽泛,同时有些种子不适合做种子萌发的必备条件这一实验中的材料。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将芽苗菜作为培养对象,可操作性更强,就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这切实提高了课程开发和实践的可行性。

校本课程不是教学案例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教学资料的拼凑,而是一个值得思考、体验、发展的过程。它是学校的,也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因此,只有满足学校的特色、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需求的校本课程才是完善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相信随着我校校本课程在实施中不断积累经验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走近植物》校本课程将会更好地发挥它的效能,促进我校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和教育改革的发展。■

猜你喜欢
校本植物学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学校推介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