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留风月侍君来

2022-04-27 14:17潘慧颖
格言·校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青石板路高墙亭子

潘慧颖

在苏州,我终于得见留园。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清凉世界,夏日的喧嚣、浮躁在留园面前都成了碎影。

仰头,“留园”两个松绿色的大字刻在木质牌匾上,高高地悬在门楣上。“留园”一笔一画,像坚而韧的修竹,又像挺而刚的青柏。细读:“留一园”,想要留下什么?是两袖清风,还是一轮明月?

脚下的青石板路蜿蜒着,带我们通向留园的东部建筑群一主堂五峰仙馆—号“江南第一大厅”。正对门的高墙正中是四扇红木银杏屏门,北刻《兰亭集序》,南刻《书谱》,西置一架大理石插屏,其中的跋文提到康节先生的诗句“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新雨洗过的青山、绿树、清风以及这雨后之馆,仿佛一幅天然水墨,静静展开在天地之间。

步出五峰仙馆,就这样漫步在留园曲折的长廊中,远处的风景明灭可见。回廊的右边,有稀疏的几棵古树,还长青着。远远近近的植物浓浓淡淡地绿着。墨绿、橄榄绿、茶绿、浅豆绿,都在浅浅阳光的照映下流动着,交融着。爬满灰白色高墙的翠绿的爬山虎,有时也会来凑个热闹,使得这幅“夏日寻绿图”更加丰富。再向前漫步,树渐渐多起来,古树虬曲,新树挺拔,俯仰生姿,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角度都自成一幅画卷。或框住黛青的远山、灰白的高墙和盘虬交错的两棵树,或框住蓝天白云和繁茂树冠的一角,或只是框住那苍劲粗糙的树千,又或直接将来往的游人也框进画里,成为“夏日游园”的景致。时而风动,带来远方清浅的花香和幽邃的檀木香。树叶顺着风轻轻摇曳,我突然理解前人造词之妙“绿波”,就像一弘微微漾起涟漪的碧池,但却更加层叠有序。古树上葱葱的叶、地上绒绒的草,绿色在我眼前渐渐交汇,融成一块绿色的古玉,包容着我,也包容着留园。

正走着,远方传来潺潺的水声,寻声而至。入目是一方小池。池水碧绿通明如一砚翡翠。湖面隐约晕染出岸上景物的影子,随碧波荡漾着。在密叶间隙中偶尔洒落的阳光,在水面上跳动着,一池波光粼粼。几块岩石盘踞在小池边,簇拥着一座六角亭。亭子六檐高高翘起,恍若飞鸟展翅。亭檐上又覆之黑瓦,古朴而又大气。亭子背后,还有几株参天的古树。影影绰绰的树荫,如泼墨般挥洒在青石板路上。

来到了留园后方,见到了留园最著名的太湖石一冠云峰,符合“瘦”“皱”“漏”“透”四大选美标准,看到的那一瞬间,我就想到清代郑板桥的题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这太湖石就像一个瘦削却坚挺的老人,默默守望着它陪伴了数百年的留园。石,固然是到处都有的,可我总觉得此处的要不一般些。每一块石,都是一朵疑固的云,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駐足冠云峰前,清风徐来,暮色微落,晓月初上,我久久不忍离去。留园,真的以它的风、它的月、它的绿、它的石、它的一切优雅与精致,留住了此刻我的眼、我的心。相看两不厌,此刻是留园。

点评

指导老师:隋明媚

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全文内容丰富生动,趣味性强,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青石板路高墙亭子
初见
超级头脑训练营(1)
青石板路巷
蘑菇
挖墙角
课间十分钟
青石板路,兜转不复
春风册
去菜市口
为何我们在风雨飘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