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运西
疼痛是人类最容易共情与交流的话题,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慢性疼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人却并未意识到疼痛也是病,应该及时看医生。面对慢性疼痛,很多人都不够重视,甚至抱着“忍忍就过去了”的想法,或者到医院看了也觉得只能缓解、意义不大。
面对疼痛困扰,我们该怎么做?疼痛科能帮大家解决什么问题?疼痛学科的发展又将为患者带来哪些益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张达颖教授的解答。
应该说疼痛医学的内涵很丰富,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疼痛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是当今人们痛苦与失能最常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根据《中国疼痛学发展报告(2020)》,中国的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 亿人,并以每年新发1000 万~ 2000 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疼痛患者还将不断增加,慢性疼痛日益成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疼痛科在中国经过30 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临床学科,也逐步向诊疗慢性疼痛的平台学科迈进。目前,疼痛科的研究与治疗都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形成了学科理论、技术体系与疼痛管理理论体系。
疼痛常与其他疾病并存,也可单独出现,需要以专业的态度去对待,以专业的手段去管理。过去那种由不同临床专科零敲碎打、单纯被动应付式的疼痛治疗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与临床需求。我很高兴地看到,疼痛科以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本着综合诊断、优化治疗与保护功能结构的理念,已经使许多辗转在多个科室得不到有效治疗的各类慢性疼痛及疑难病患者得到了规范诊治。
疼痛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疾病。国际疼痛学会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如今在临床上,疼痛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包括躯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症状,还和生活质量、社会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导致疼痛发生的疾病很多,既往临床多专注于“疾病”的治疗,缺乏对疼痛性疾病的整体管理与干预,导致许多患者的疼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而长期疼痛会形成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或中枢性疼痛,使疼痛变得非常剧烈和难以治疗,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致残或危及生命。另一方面,既往在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中,相关专科基于传统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对许多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存在局限,或要付出较大组织与结构损伤的代价。这对个体、家庭乃至社会来说, 都是巨大的代价。为所有疼痛患者提供综合性诊疗及管理,是我们疼痛科的职责和使命。
就诊于疼痛科的患者,包括各类慢性疼痛性疾病,如各类神经痛、脊柱关节源性疼痛、颈腰椎间盘病变与突出、退行性骨关节病、癌性疼痛及其他慢性疼痛患者。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就有麻醉科医生开设疼痛门诊。20 世纪50 年代,发达国家许多医院相继开设了疼痛科,或是建立疼痛研究治疗中心。基于我国医学发展与管理的特点,面对广大慢性疼痛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现状,卫生部在2007 年7 月发布了227 号文件,要求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疼痛科。目前,我国二、三级医院的疼痛科有2259 个,占被调查的6008 家医院的25.5%。这表明,我国的疼痛诊疗学科还不普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曾经也是一名麻醉科医师,见过太多患者的疼痛。病痛面前,人人平等,疼痛是人类最容易共情与交流的话题。早年,我在临床经常看到患者疼痛难忍、求医无果。1992 年,我所在的医院开设了疼痛诊疗门诊,我开始一边做麻醉手术,一边上疼痛门诊。目前,我院疼痛科已有两个病区共84 张病床,具备了专科介入手术室及门诊、病区独立治疗室,创新、引进、拓展了一系列诊疗技术服务于广大慢性疼痛患者。
我国的疼痛学科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理论、技术和学科管理体系。但学科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各地发展尚不均衡,学术规范还需增强,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更重要的是,社会对疼痛性疾病的认知观念需要转变,更要认识到疼痛科是从功能上及病理上去治疗疾病,从而治疗、控制疼痛。要克服“疼痛忍忍就过去了”“对症看疼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等误区,很多疼痛性疾病通过及时规范的诊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慢性疼痛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我国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14%,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疼痛呈高发态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加大疼痛学科建设力度与投入,在慢性疼痛研究与预防、综合诊断与管理、技术创新与优化治疗、功能康复等方面制定系统的工作规划与措施。
第一,摸清底数,为正确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强化措施,加强慢性疼痛预防体系、诊疗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做好参谋,推动慢性疼痛治疗药物及技术纳入医保范畴。
第四,注重功能康复,帮助疼痛患者重返工作,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第五,做好信息化管理,建立疼痛学科数据库,为国家大健康政策服务。
第六,加大对慢性疼痛发病机制和诊疗技术研究,普及宣传慢性疼痛性疾病防治的科学知识,使广大慢性疼痛患者能早防、早治、早日康复。
我们也呼吁,在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即疼痛诊疗中心平台,联合相关学科构建一个针对慢性疼痛临床问题的学科群,专科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开展多学科协同诊治和相关研究。这样,才能使慢性疼痛性疾病得到及时、规范和最优的诊治,尤其有助于疑难急重症疼痛患者的救治,提高整体诊疗效果,既方便患者就诊,又能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基层医院疼痛专业人员的培养,在全科医生培训教程中开展疼痛诊疗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基层及社区医疗机构的慢性疼痛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二级以上医院的疼痛科可以和基层医疗机构组成医联体,从疼痛的筛查、诊断、评估、治疗、康复等方面,对疼痛患者进行全周期管理。此外,开展患者教育,让他们学会疼痛的自我管理,重新找回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