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淳安县的山区,面对遥远的山路,一些行动不便的特殊孩子求学面临着重重障碍。送教上门,成了山区老师们“最好”的选择。目前,淳安县每学年4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受益于“送教上门”服务项目,有效解决了这些儿童不能去普通学校或特殊学校就读的难题。
“校长,求求你让我来读书吧,不然我和爸妈都没有饭吃。”看着眼前依然“禁锢”在轮椅上的汪凌莹,蒋有兵回想起2014年9月1日,他第一次见到汪凌莹时,让他瞬间红了眼睛的那句话。当时,蒋有兵刚到双源完小上任。“莹莹只上了一天学就不得不退学。最大的问题是上厕所,她上一次厕所,要两三个老师帮忙抱去,那时候学校仅有2个女老师,完全顾不过来。”看着汪凌莹眼里涌起的泪水,蒋有兵作了一个决定:“上过一天课,就是我们的学生,不能让她失学,要让她跟其他孩子一样有梦想有希望……”
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此后六年时间,双源完全小学的25位老师,先后接过这支特殊的教育接力棒,每周一次来回奔波8公里送教上门,每次上课1-2小时。老师们有的走路去,有的骑自行车电瓶车去,也有的开车去。送教的路他们走了3000多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三亚的距离。“蒋老师他们是2014年的9月下旬开始到我家来上课的,每个礼拜都来。”汪凌莹是个特别懂事又心怀感恩的孩子,第一次见蒋有兵,第一次在家里上课,第一次收到老师们送的新年礼物,这些时间节点她记得比任何人都清楚。
从2014年到2020年,6年时间里淳安县浪川乡双源完小的25个乡村老师,风雨无阻为“轮椅女孩”送教上门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2017年,淳安县浪川乡双源完小爱心送教团队被评为第十三届杭州市十大道德模范。
在淳安,像汪凌莹一样无法上学的特殊儿童每学年有40多人。面对特殊的孩子,要用特殊的方式,开创特殊的教育。为了给特殊儿童创造一个和其他孩子尽可能一样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机会,淳安县教育局于2015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项目。“不落下每一个、不抛弃每一个,为每一个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教学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教育的温暖。这是我们开展这项服务的初衷。”淳安县教育局副局长徐建平介绍。
打那时起,淳安县教育局就组织各学校根据学情組建送教上门服务队,固定送教对象,开展“一对一”送教上门服务。送教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文化课,也有足球、歌唱、绘画等兴趣拓展课。送教服务队还可根据具体送教对象的实际学情作出相应调整,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2018年,淳安县教育局协同县残联、淳安县财政联合下发《淳安县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实施方案(试行)》,这份《方案》为有效完成重度残疾孩子的教育安置工作提供了保障。“这是送给全县特殊孩子的一份礼物,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具有淳安县户籍,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徐建平介绍。
翻开这份《方案》,上面清晰规定了“送教上门”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信息。比如,每个服务对象上门服务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每周1次。每次服务3-4个课时,累计一学期不少于16次,60个课时;根据送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教学活动设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截至目前,淳安县共有30余所学校,40余个送教团队,130余名教师参与送教上门暖心活动,累计送教服务880人次,100余位重度残疾学生受益。”徐建平表示,接下来,淳安县教育局将协同县残联、县财政局,将“送教上门”工作从义务教育向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拓展延伸,为大山深处更多特殊孩子燃灯。
转载:浙江文明网,有删减
编后语
“送教上门”,送去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也是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和“因材施教”的关爱。让孩子既受到知识的灌溉,也感受到爱的温暖,用爱为大山深处的特殊孩子点亮知识的灯。这场送教服务的接力折射的是对共同富裕路上教育公平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