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思琦
(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32)
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推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的重构,企业创新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制造业中小企业却由于规模、资金等要素的限制面临融资约束这一难题,创新投资的不足成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障碍。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企业金融化作为经济金融化的微观表现,一方面,适度的企业金融化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但另一方面,当金融投资在企业资源中所占比例过高时,势必造成生产经营性业务投资不足,引发企业创新能力的“滑坡”。
企业金融化是通过将资产配置于金融投资以获取更多的非生产性经营业务投资和资本运作(蔡明荣和任世驰,2014)。针对企业金融化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按其作用方向大致分为三种:促进作用、抑制作用以及二者之间具有不确定性。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金融化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Theu⁃rillat et al.(2010)发现企业金融化能够促进企业资源流动,从而低成本变现金融资产以补充创新投资。Arizal et al.(2013)认为企业金融化通过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获取资金,进而为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健全的资金保障。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金融化会强化企业的“短视”行为,不利于需要长期投资的创新产出的积累。谢家智等(2014)认为与创新投资相比,金融投资获利能力显著,企业在高收益驱动下倾向于调整投资项目的优先顺序。刘贯春(2017)也发现随着资金被大量用于金融投资,创新投资被“挤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阻碍。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金融化对其创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张昭等(2018))认为企业所处的投资效率区间决定了这种影响方向是促进还是抑制,而胡奕明等(2017)则验证实体企业金融化不同的动机也会对创新投资的影响产生不确定性。
融资约束可以衡量企业开发新技术并使其具有商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全球金融环境的收紧使企业筹资压力增大,为企业融资带来负面冲击,同时由于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导致企业创新更多地受制于融资约束(温军等,2011)。大多数学者认为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效应。Hall(1992)以美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最早提出融资约束会限制企业的研发投资。Savignac(2008)也发现融资约束使企业实施创新项目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张杰等(2012)研究发现中国金融体系的压制特征和金融发展的滞后使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创新投入造成显著负向冲击。此后,鞠晓生等(2013)、张秀峰等(2019)学者的研究均验证了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显著抑制作用。而少数学者却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程玲等(2019)认为企业为达到政府政策所规定的研发强度,进而享受减税等优惠政策,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越倾向于选择通过增加研发投入等方式进行策略性创新,导致高融资约束与高创新力度的现象并存。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关系是复杂的,会随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路春城和吕慧(2019)发现融资约束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效果。
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企业创新所依赖的资源投入,不仅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密切相关,还受到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两个因素的结合对企业创新起到一定作用。当前研究大多分别考虑企业金融化或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作用,鲜有文献将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纳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内,探讨二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进行如下改进:第一,从企业金融化的调节效应着手,解释中小企业金融化通过作用于融资约束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拓展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微观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企业金融化条件下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第二,根据中小企业所属区域、行业属性和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分别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金融化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制定导向精准的金融支持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取决于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二者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向相反,因此可能形成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三种效果。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基于制度迎合动机,即企业为达到政府政策所规定的研发强度,享受减税等优惠政策,从而进行策略性创新。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有三种渠道,一是融资约束会制约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从而减少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信息不对称理论表明:由于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外部投资者难以对企业优劣进行判断,从而要求更高的投资风险溢价,外源融资成本上升,使外源融资很难成为研发资金的来源。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资金有效配置不足,内源融资又很难满足研发活动所需的巨额前期投入,二者共同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效应。二是随着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融资约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抑制企业创新发展。严重的融资约束使企业难以筹集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所需资金,使引进高技能人才以及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再教育与再培训等人力资本积累渠道受阻,进而无法利用企业中的高技能人力资本识别市场机遇并提出新想法,以及使用其独特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将新想法转变为新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三是融资约束通过技术溢出的学习效应对中小企业创新产生负向冲击。企业融资能力的增强,使其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学习、消化与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迅速增强,而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受限,对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基于制度迎合这种特殊情况,一般而言,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1。
H1: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具有抑制效应。
从理论上看,为平滑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导致的高风险,企业倾向于加快金融化进程,拓宽融资渠道,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企业金融化也会增加资金的流动性,相对于变现能力较差或不可逆的实物资本而言,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及较低的调整成本,当创新投资出现资金短缺时,企业可将灵活性较强的金融资产变现,缓解融资约束,补充创新投入。但考虑到企业资源禀赋既定的现实条件,当企业为追求金融投资的高收益,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时,这种基于投机动机的企业金融化行为不仅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增强,还会使生产经营性活动所进行的创新投资相应缩减,即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难以避免地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企业持续创新产生负向冲击,制约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中小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抑制效应。
中小企业金融化条件下,融资约束通过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当企业基于预防动机购置金融资产时,金融资产较强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使企业能够在融资环境趋紧时通过出售金融资产等方式,实现企业创新投资的平稳循环与周转,即出于预防动机持有金融资产能够对企业创新起到蓄水池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因为企业金融化使其具有资金流动性优势,从而平滑创新投资风险,间接稳定管理层对企业创新的预期,这对企业创新投入而言具有长效激励效应。此外,企业金融化在通过引入外部资金缓解融资约束的同时,也使得股权融资比例上升,有利于分散企业股权,形成股权制衡,改善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创新投资的连续性,加之由于股权投资者根据企业盈利水平进行分红,因此更为关注企业发展的持续性,有效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中小企业金融化削弱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
中小企业在中国制造业中分布广泛,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故本文以2015—2018年中国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其中,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以2011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的界定标准为准则,即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 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 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 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 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为确保实证分析的准确性,对研究样本进行进一步筛选:剔除财务状况存在异常(ST 和∗ST)的中小企业,以减小异常值带来的偏差;剔除研究模型中连续三年数据缺失的样本;对数据缺失较少的变量采用均值替换法进行处理。样本数据包含335家制造业上市中小企业4年样本观测值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Wind 金融数据库,专利数据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后手工整理所得。
1.企业创新。从中小企业创新的动态视角出发,在借鉴张艾莉等(2019)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投入以及创新产出4 个维度的企业创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创新资源反映出企业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经济实力,以企业资产总值和净利润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成果。创新环境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推动力,企业中创新人员的质量尤为重要,用普通高等教育人员占比衡量企业的人才支撑力度,以职工教育经费衡量企业对职工教育的重视程度。创新投入是保证企业创新持续进行的关键要素,包括作为企业创新主体的研发人员和作为企业创新资金保障的研发支出,以二者共同衡量企业进行创新所投入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创新产出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直接结果,以申请专利数作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标准,另外,由于企业创新型资产在无形资产中占主导地位,故以无形资产作为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重要标准之一。基于构建的指标体系测算2015—2018 年各中小企业创新指数,在处理指标权重时采用熵权法进行测算,之后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换算,采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水平,并对其进行百分化,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指数。
表1 中小企业创新指标体系
2.融资约束。由于融资约束难以直接观测,在实证分析中通常利用财务指标构造融资约束指数进行测度,一些学者使用股利支付率(Fazzari et al.,1988)、利息保障倍数(Whited,1992)等单变量指标反向衡量融资约束。但由于单一指标衡量企业的融资约束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构造融资约束多变量指数,提供了反映企业金融资源的多维视角,如KZ 指数(Lamont et al.,2001)、WW 指数(Whited,2006)以及SA 指数(Hadlock &Pierce,2010)等。本文借鉴胡杰和张瑜(2015)的融资约束测度方法,选择Logistic 回归法构建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指数。一方面是由于Logistic 方法假设条件较为宽松,变量无需满足正态分布和协方差矩阵相等,在筛选时相对便捷;另一方面,Logistic 回归方法可以同时反映变量间的线性效应和非线性效应。此外,经过检验Logistic回归方法具有较高预测准确率。
首先,选取企业资产规模作为预分组标准,对样本观测值按照资产规模从小到大排序,分别选取前33%的观察值(即前111 家中小企业)作为高融资约束组、后33%(即后111家中小企业)作为低融资约束组。其次,选取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LEV)、权益乘数(EM)、总市值(CAP)三个财务指标作为融资约束衡量指标。其中,资产负债率反映出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的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债务融资的良好指标;权益乘数是股权融资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指标,能够动态反映出企业未来发展潜力;选取总市值反映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内源融资环境,总市值越高,则内源融资水平越高。对财务变量组间均值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3个变量在高、低融资约束组之间的差异性都是显著的,说明这3个财务变量能够较好地区分样本组的融资约束状态。最后,以二元离散变量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 回归模型,即高融资约束组为1,低融资约束组为0,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利用Logistic回归结果对全样本数据进行融资约束指数计算,融资约束指数值越大,表示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反之,则表明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小。
表2 变量的组间均值差异t检验
表3 Logistic回归结果
3.企业金融化。以中小企业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衡量中小企业金融化程度,其中,企业的金融资产借鉴宋军和陆旸(2015)的研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选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性房地产之和测算金融资产总量。
4.控制变量。中小企业创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除企业金融化和融资约束以外,还与企业自身异质性密切相关。根据制造业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状况,选取如下控制变量。行业因素:不同行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空间不同,对不同行业间的企业创新活动造成差异。行业划分方法是基于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将制造业按二级行业划分为31 个行业。省份地区因素:中国不同省份地区由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及金融体系发展等不同,导致不同省份地区的企业创新具有差异性。
综上所述,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同时为减小异常值的影响,在研究中对连续型研究变量按1%分位和99%分位进行Winsor 缩尾处理,构建模型如公式(1)至公式(3)所示。
其中,i代表企业,t代表年份。INNO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指数;FCit为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指数;FINit代表中小企业金融化指数;FCit*FINit表示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的交互项,以考察中小企业金融化对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ΣIndus和ΣReg表示控制变量,包括行业因素和省份地区因素,α、β、γ为回归系数,ε、ω、ξ代表随机误差项。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描述性统计
采用面板回归检验中小企业金融化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由Hausman 检验可知,所有回归方程均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以制造业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企业金融化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存在中小企业金融化的情况下,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额外影响,实证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总体样本回归结果
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减轻融资约束能够显著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水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能够推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并通过技术溢出的学习效应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用,最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假设H1得以验证。模型2 显示中小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负向冲击,这表明当中小企业基于“替代”动机,为追求短期回报将资金过度投资于金融资产时,势必会对创新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制约企业创新发展,假设H2成立。模型3 将融资约束指数与金融化指数的交互项纳入模型中以检验中小企业金融化在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交互项的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中小企业金融化的行为能够削弱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消极影响,假设H3获得验证。随着中小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企业不再为降低经营风险而减少研发投入,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减弱。换言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改善企业金融化水平以调节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
1.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中的企业创新发展具有较大差异。从融资约束视角着手,东部地区雄厚的经济资源和完善的金融支持政策成为区域金融发展的基础动力,加之交通便利等优势地理区位,使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外部融资渠道,从而对创新投资产生重要影响。与东部地区企业相比,中、西部地区金融化发展则较为薄弱。本文将总样本按照区域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西部地区则为内蒙古、重庆、四川、甘肃、贵州、云南、广西、陕西。按照区域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6。
表6 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
首先,根据模型1、模型4 和模型7 可以发现,除西部地区以外,融资约束对其余区域的企业创新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中部地区的抑制程度明显强于东部地区。这主要归咎于中部地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信贷市场尚不完善,使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其次,通过比较模型2、模型5 和模型8 可知,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冲击,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异质性,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其他两个区域,使东部地区中小企业金融市场参与度较高,过度的金融投资对企业创新产生挤出效应,显著抑制企业创新发展。最后,由模型3、模型6和模型9可知,仅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的交互项FC*FIN的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金融化进程缓慢,通过加强企业金融化程度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创新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变现能力以及资金流动性,为及时补充企业创新资金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金融化冲抵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显著。
2.高科技中小企业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与企业所属行业的性质息息相关。高科技企业基于其行业发展特征,创新投资水平通常高于非高科技企业。因此,高科技企业前期巨额的创新投资可能导致其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本文借鉴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的划分方法,将制造业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的中小企业划分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否则为非高科技中小企业。
从表7 中的模型1 和模型4 可以看出,减小融资约束能够显著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创新,而对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其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低技能劳动力,研发活动较少,仅需要较少的资金就足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从而导致非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显著。由模型2和模型5可知,非高科技中小企业金融化对创新的影响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而高科技中小企业金融化对创新的影响效果则不显著。其原因在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将资金大规模投资于金融资产,造成企业金融风险的增强,并进一步挤压生产经营性活动所进行的创新投资,造成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显著抑制效应。通过比较模型3 和模型6 可知,高科技中小企业金融化会显著削弱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制约,高科技中小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需求,先进的技术水平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高科技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优先用于创新投资。此外,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相比,高科技中小企业需要的创新投资成本较高,其更可能通过加快企业金融化进程,变现流动性较强的金融投资以缓解融资约束,增加创新投入,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长效激励机制和良好的金融环境。
表7 高科技中小企业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回归结果
3.民营中小企业与非民营中小企业。对于不同所有制结构下的制造业中小企业而言,其创新机制具有显著差异。与民营中小企业相比,非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雄厚,以国有企业为例,其规模优势和充足的抵押物使其易于获取信贷资金以进行企业创新,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影响较小。为了验证不同所有制结构下,中小企业金融化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将企业样本按所有制结构划分为民营中小企业与非民营中小企业。
由表8 可以发现,在民营中小企业的回归中,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依然具有显著抑制效应。非民营中小企业金融化指数(FIN)的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说明非民营中小企业具备充足的创新资源,使得金融化难以促进企业创新,反而挤压创新投资,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作用,而民营中小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此外,非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和企业金融化的交互项FC*FIN系数显著为正,即企业金融化在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随着非民营中小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加强,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能够得到缓解。相对于民营中小企业,非民营中小企业金融资源雄厚,在面对融资约束的压力时,企业通过变现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以缓解企业创新面临的融资约束,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因此,非民营中小企业金融化能够显著减弱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
表8 民营中小企业与非民营中小企业的回归结果
为确保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分别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主要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到样本选择偏误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从时间维度上压缩样本空间,仅保留2016—2018 年的样本数据,其他信息保持不变。重复实证研究过程,结论与上文基本一致,证明实证结果是相对稳健的。其次,通过替换主要代理变量的方法,采用算术平均法测算企业创新指数对模型进行重新估计,结果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本文以2015—2018 年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为样本,考察中小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中小企业金融化在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小企业所属区域、行业属性和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分析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以及二者的调节作用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小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均具有抑制效应,随着企业金融化和融资约束程度的加深,使企业无法配置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并进一步通过技术溢出的学习效应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利冲击。同时,企业金融化通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平滑创新投资风险等途径,缓解创新投资不足,从而削弱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
第二,中小企业金融化和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与企业自身异质性密切相关。首先从地区来看,仅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金融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资金流动性,从而显著削弱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其次从行业属性来看,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不同,高科技中小企业强烈的创新需求推动其加快金融化进程,为企业创新提供规模性融资,进而减弱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负向冲击;最后从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非民营中小企业通过雄厚的金融资产可以缓解企业创新面临的融资约束,使其金融化冲抵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显著。
制造业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发展特征使其既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又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难点。当前,政府实施多项举措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不仅正面反映出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迫切要求,同时侧面印证了中小企业对创新环境、资源、投入和产出等提出的新需求。当下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发挥中小企业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金融化提供了市场环境,在保障金融机构资金安全的同时,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门槛以提供更多的融资资金,促进企业创新持续发展。
2.优化融资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创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减少或避免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的“信贷歧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缓解企业融资问题,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允许“僵尸企业”破产、重组,优化企业供产销资源配置,企业主动降低融资约束水平;银行机构也应转变“重抵押、轻效率”的状况,根据信贷规则给予高效的中小企业更多信贷支持。
3.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金融创新。推广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以拓宽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渠道,促进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担保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有效的金融中介服务。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要不断加强其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并积极为创新项目提供与该项目有关的详细企业财务信息,努力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尽可能地缓解企业外部融资压力。
4.注重不同企业之间创新发展的差异性,促进创新均衡发展。利用企业所属区域、行业属性以及所有制结构等特有优势,将科学规划中小企业金融化水平与合理选择融资约束程度有机结合,例如,针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应通过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增强企业金融化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冲抵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找到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的最佳发展路径,实现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三者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