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锐洪,马研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历史街区被认为是城市中历史文化价值、历史建筑和遗迹较集中,且完整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1]。历史街区承载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它们是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的集中载体,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被认为是激活历史街区的突破点,但如何妥善处置、有效开发利用这些遗产资源对许多城市经营者始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2]。在缺乏科学管理和调控机制情境下,极易陷入原真文化僵化保护或过度商业化两种极端,这是阻碍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症结[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热潮,各地历史街区价值得以重视和发掘。但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和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大潮下,一些历史街区出现了错误开发和过度开发现象,表现为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推倒重建、过度商业化和迁出原住民的极端做法[4],直接造成了历史街区文脉和风貌建筑破坏以及地方性流失,这不是对待遗产资源应有的科学态度,不利于历史街区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资源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但具有脆弱性,过度开发会带来丧失文化功能的风险,而开发不足又会丧失商业机会[5]。鉴于历史街区作为遗产旅游资源的生态脆弱性、环境敏感性、文化传承性、不可复制性以及地方性特征,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应该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与“适度性评价”的决策论证才能达成科学开发目标。本文从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构建历史街区旅游价值开发“适度性评价”理论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各地历史街区旅游价值适度开发控制提供评价与监测工具,为促进我国各地历史街区科学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从旅游管理视角,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必须考虑其独特属性、资源特点是否适合做旅游开发,进而考虑应该控制在何种开发程度及范围的问题,即开发适宜性评价与开发适度性评价问题,以保证文化遗产资源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旅游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并促进遗产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代际传承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其中,适宜性评价是基础,解决特定遗产资源能否进入旅游开发程序而不会招致破坏的问题;适度性评价是核心,解决特定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应该控制在何种程度,才能既获取旅游经济价值,又不影响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实现两者的平衡与双赢。
近年来学者们从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视角,就历史文化街区、宗教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以及城市河流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适宜性展开研究,并建构了相应的评价维度及其指标体系,为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适度性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遗产旅游资源适度开发问题近期也引起了学界关注,已有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类观点:一是强调自然、游客与经济因素,主要代表是以“旅游资源承载力”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认为“适度开发”的标准是“开发水平与市场需求和资源潜力的客观一致性良好,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强调从旅游地居民参与度与满意度、生态环境与社区发展,以及保持地方文化完整性与历史传承方面建立“适度开发”评价体系;三是强调转变观念,改变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开发导向,转为遵从旅游地居民主体性和文化保护的开发策略,将遗产资源保护与传承作为“适度开发”的重要目标[6]。
其实,国内建筑学家吴良镛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提出了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开发思想,阮仪三、单霁翔等文物保护专家也反对大拆大建和过度商业、旅游开发,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触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这一敏感问题。其中鲍懿喜(2012)强调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认为历史街区的开发强度和深度应限定在历史文化遗产得以良好保护的范围之内[7];曲颖(2013)考虑到遗产旅游资源的独特属性及特点,明确提出了反对市场导向、保护第一和反消费导向的“逆营销”思维[8];屈峰等(2015)以福州三坊七巷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原真性保持”问题,提出“避免无限度的商业开发对历史原真性的破坏,以创新的方式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9];尹海洁、王雪洋(2014)以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改造为例讨论了历史建筑破坏、迁走原住居民等“过度开发”误区,提出了“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主张[10]。此外,张建忠等(2015)在探讨古村落“旅游化生存”时,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提出了遗产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新主张[11];保继刚、林敏慧(2014)以历史村镇西递为例调研了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的影响,探讨了历史村镇“适度商业化”及其控制机制问题[12]。保继刚团队的研究已经触及遗产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商业化程度评价问题,周茜、司洁等学者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周茜、刘贵文等(2018)以重庆磁器口为例开展了历史街区商业适宜度认知评价的实证研究,探讨如何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商业开发控制与引导,研究提出了历史街区适度商业化评判标准与规划建议,形成历史街区旅游价值“适度开发评价”的“冰山一角”[13];司洁等(2019)针对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现象,以西安北院门历史街区为例探讨了历史街区商业化开发对地方性的负面影响,运用热力值分析进行商业化程度量化评价,并提出基于地方性保护的规划建议[14]。此外,Qin Qun﹠Clare J.A.Mitchell 等(2012)针对中国两个历史城镇(大圩和阳朔)的开发,探讨了“创造性破坏”的可能性、现实及其背后的利益动机,认为大圩模式注重文化利益,有利于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益相关者利益,而阳朔模式过分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遗产资源破坏与流失,不可持续,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为此负责[15];而Changjuan Hu等(2016)研究认为,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致使许多历史资源和传统文化流失,许多历史街区在开发进程中“地方性”丧失,历史街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他们开展了美国奥克兰历史街区开发案例研究,讨论其“创建有活力的、生态的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6]。以上表明,学界已经敏感地触及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适度性问题,已有研究揭示了遗产资源“过度开发”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诸多“适度开发”的建设主张。但已有研究多为定性分析与个案研究,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也鲜见相关实证研究文献。本文研究目标旨在弥补目前遗产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研究的欠缺。
前期研究表明,历史街区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历史街区旅游价值可从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休闲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形象价值等维度进行衡量[17]。经过与文献对话,本文根据历史街区作为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依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维度的初步主张: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和谐度、结合度、商业化程度,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在听取国内多位同行专家意见后进行修正,最后确定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维度:完整性、真实性、文化延续性、协调度、协同度、商业化程度,本文由此构建分析框架(表1)。
表1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分析框架
其中完整性、真实性、文化延续性评价维度确立主要源于吴良镛、阮仪山、单霁翔等知名学者的思想,也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吴良镛在主持北京什刹海地区开发时就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观点[18],阮仪山主持的苏州古城保护规划及其平江路开发更是完美诠释了历史街区有效开发的原真性、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的特点[19]。协调度、协同度两个维度的提出理论上源于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及“耦合协调”理论的启迪,以及张近东关于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延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思想[20],实践上源于对前期调研成果的现实解读。本研究前期调研发现,成功的历史街区开发都有一些共同特点,譬如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协同开发,国家资本、社会资本、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开发,重视与周边环境及城市形象匹配,注重街区生态和谐以及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由此提炼出协调度、协同度两个评价因子。此外,过度商业化是历史街区“过度开发”的主要表现,因此,商业化合理程度理应成为衡量开发程度适度性的重要指标。完整性、真实性维度的设立是考虑遗产资源保护以及遗产旅游产品文化吸引力,文化延续性是考虑遗产资源属性及特点,协调度主要从城市空间规划、环境生态角度思考,协调度考察的是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协同开发,而商业化程度关注的是旅游商业配套又不至于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总之,以上6个评价维度的提出充分考虑到历史街区作为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性、保护性、文化传承性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
现有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熵值法、条件评价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应用最广泛。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进行评价。首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赋权,然后选取有开发不足嫌疑的天津五大道和有过度开发嫌疑的天津古文化街两个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两个样本街区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验证问卷结构合理性,利用SPSS24.0 对调查结果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信度采用同质性信度,测试指标为Cronbach Alpha值,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检测问卷结构效度。
本文在表1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各评价维度的初步指标设想,然后组织部分专家和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焦点小组讨论的形式,最终确定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开发测量表。
本文选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对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初步赋权并确定“适度性”综合评价的量化标准,通过反复“意见整理—反馈意见—权值调整”过程达成一致性意见。邀请了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事旅游管理、历史街区开发研究方面的教授、副教授、研究生,以及天津市旅游局负责人、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组成专家小组共15人进行线上打分。为降低因专家组成员职业背景不同引起的认知评价误差,赋权过程中我们对不同成员的评价权重进行了适当修正,根据专家组成员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了解熟悉程度采用0.45,0.35,0.20的修正系数。专家咨询评价共进行了两轮,第二轮用同样的方式邀请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二次赋权评价,以期获得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指标的初步权重结果。
为进一步确保各项指标权重科学性,避免因主观因素影响最终评价结果,我们在专家咨询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最终指标权重。将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量化,采用九级标度法将同等重要、稍重要、重要、明显重要、极重要分别用1、3、5、7、9 表示,对同层指标间相对上层某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赋值及检验。
然后对指标层权重进行计算,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表2)。
表2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指标权重表
结果表明: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维度中,人们最看重历史街区的完整性(0.2798)和商业化程度 (0.2667), 其次是真实性(0.1570)、 文 化 延 续 性 (0.1307)、 协 调 度(0.1017),最不看重协同度(0.0641)维度。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中,人们最重视“街巷格局整体保持了历史街区原貌”与“街区构成合理,整体感较强”的完整性测量指标,以及“街区商业化开发程度合理”与“街区文化氛围、生活方式未受到商业冲击”的商业化合理程度测量指标,其次是“街区原住居民与旅游者相处较和谐”的协调度指标和“街区原真文化及生活方式传承好”原真性指标。
为进一步验证该评价体系及其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选取天津市两个典型历史街区(五大道和古文化街)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数据和进行实证验证。根据前期预研究,古文化街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化商业旅游步行街区,天津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但存在过度开发之嫌;而五大道“小洋楼景区”采取的是以保护为主的渐进式旅游开发模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但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选取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开展实证研究与验证,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说服力。
本文根据表2指标体系(6个维度30个评价因子)设计问卷,问卷采用分项评分量表(李克特5级评分)形式,每个问题下设“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五种不同程度从5-1分别赋分,最后设置了两个开放式题目,以探索其他对于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的维度以及有关历史街区游后体验与感受。问卷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发放,线上通过问卷星发放,线下采用到两个样本街区现场发放的形式。为确保评价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判别有效问卷过程中剔除了虽填写完整,但并未有历史街区游览经历的部分。线上、线下共发出问卷330份,收到有效问卷307 份,其中线上104 份,现场随机发放获203份,回收率93%。
1.信度分析。信度分析可以直观反映评价数据可靠性程度。本次使用Cronbach Alpha(克隆巴赫)系数评价法测量问卷指标相关信度。检验结果如表 3。Cronbach Alpha 系数取值在 0 到 1 之间,系数越趋近于1 问卷可信度越高。表3 中Cronbach Alpha 分别为0.948、0.949、0.960,说明问卷信度较好,其可靠性较强。
表3 五大道、古文化街数据可靠性统计表
2.效度检验。效度检验反映该问卷能否真实测量研究者希望测评的问题以及程度。本次采用因子分析前进行的KMO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来测评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依据以往测量经验,当KMO检验系数大于0.5且巴特利球形检验的x2 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 时,即KMO>0.5 且P<0.05,问卷效度良好。由表4 可知,KMO 取值分别为0.943、0.959,均满足条件要求,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有效性。
表4 五大道、古文化街数据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模糊综合评价是通过模糊集合,运用隶属关系精确描述模糊性评价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该方法可将定性评价受多因素制约的对象转化为定量评价。方法上首先确定综合评价指标因数集、评语集及权重集,然后构建隶属矩阵,再进行糊矩阵复合计算和进行归一化处理。
1.五大道街区旅游开发模糊综合评价。五大道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矩阵用X-1表示。我们首先对五大道街区的各综合评价项量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再由上述6个向量构造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一级模糊矩阵:
通过系列计算得到隶属度评价矩阵,运用公式P=Dn ·V,将评价转换为具体得分,得出五大道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
P-1=0.018×1+0.08×2+0.305×3+0.454×4+0.143×5=3.624(表5)
表5 五大道、古文化街旅游开发适度性综合评价结果
2.古文化街街区旅游开发模糊综合评价。古文化街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矩阵用X2 表示。我们对古文化街各综合评价项量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再由上述6个向量构造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一级模糊矩阵:
通过系列计算得到隶属度评价矩阵,运用公式P=Dn ·V,将评价转换为具体得分,得出古文化街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P-2=0.058×1+0.145×2+0.380×3+0.332×4+0.085×5=3.241(表5)。
CNKI 文献检索未发现相关遗产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的综合量化标准,只有为数不多的关于历史街区商业适宜度研究文献。其中周茜、刘贵文、马昱(2018)的研究切入到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适度性评价问题,他们以重庆磁器口为例进行旅游商业适宜度研究,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度综合评价综合评判标准:适度(Fi≥3.5)、过度 (3.0≤Fi<3.5)、不足 (Fi<3.0)[12]。我们在参考上述成果基础上,在对历史街区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赋权的同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综合评价的标准:以李克特五级量表为基础,F 值>4.0 视为开发“适度”,3.5<F 值<4.0 视为“基本适度”,3.0<F 值<3.5 视为基本过度,F 值<3.0 则为开发“过度或不足”(表6)。遗产资源的消极保护也是一种不当行为,与“过度商业化”一样对遗产资源造成破坏和损失,我们将此归纳为“开发不足”,视为“过度开发”的另一种表现。因在模糊综合量化评价中无法将“开发不足”与“过度开发”明确区别开来,故将这两种情形归为一类进行评价,在开发规划建议中再进行明确区分。
表6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综合评价标准
通过表5数据比对我们发现,五大道旅游开发处于“基本适度”(3.624)水平,而古文化街处于“基本过度”(3.241)状态,实证结果与课题组预调研的判断一致。五大道充分发挥其风貌建筑规模及特色优势,定位“小洋楼景区”,采取保护为主、观光休闲为辅的渐进式旅游开发策略,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因此在得分上表现良好。古文化街具历史建筑与天津地域文化优势,定位“天津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成为外地游客到津的必游之地,但商业化氛围浓重,因而在得分上偏低。总体来讲,五大道旅游开发“适度性”明显高于古文化街,实证结论与现实表现相符。其中五大道在完整性(3.809)、真实性(3.646)、文化延续性(3.667)、协调度(3.748)上表现较好,但在协同度(3.351)、商业化程度(3.373)上得分偏低,表现为缺乏地方非遗展示、旅游商业配套不足;而古文化街除了完整性(3.297)、文化延续性(3.390)、协调度(3.419)表现尚可,其余都处于接近“过度”的水平。为此我们认为,五大道在旅游开发策略上应该继续保持其在街巷格局完整性、历史信息真实性、物质文化延续性、城市空间协调度上的优势,继续走以遗产保护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其缺少地方非遗文化展示的现状,需要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性非遗协同开发;而针对其旅游商业西化和基础设施明显不足的现状,需要适量引入中式餐饮、开发民俗客栈和配备适当的旅游商品,以满足区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的基本需求。古文化街在街巷格局完整性、城市空间协调度上除了保持现有水平,还应适度拓展,与鼓楼街区连为一体以分解其旅游承载压力;古文化街是天津历史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从建筑到文化都应尽量还原历史真实,还需通过创建更多公益项目(如博物馆等)以弘扬、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古文化街偏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商品化,如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天津麻花、煎饼果子、天津相声等,商业味儿浓厚,历史文化味儿略显不足,建议适当增加古迹景点可进入性;古文化街“商业化程度”得分较低(3.112),表现为“过度商业化”,与五大道相反,需要适度降低商业化程度,聚焦、调整商业结构,将街区店铺经营集中到与地方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文化旅游核心上来,并注意公益项目与经营项目的平衡。
历史街区资源是城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卖点,也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适度商业和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过度开发则会造成遗产资源的破坏和文化流失。因此,历史街区旅游价值开发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因为开发利用在获取旅游经济价值的同时,往往会对遗产保护产生负面影响,过度商业或旅游开发必将造成历史街区原真性破坏和地方性丧失。因此,各地历史街区经营者必须进行科学决策,做好前期开发适宜性论证和中后期开发适度性评价的监控工作,将历史街区旅游或商业开发强度控制在文化遗产得以良好保存与有效传承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以指导各地历史街区的科学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及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跨学科研究视角。文献显示,以往对于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与适度性研究多从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生态学视角展开,本文把历史街区视为一种特殊旅游“产品”,从营销学视角拓展了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属于“文旅融合”研究尝试。
2.内容创新及学科贡献。“适度性评价”是相对“适宜性评价”更深入的理论问题。本文根据历史街区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在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基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维度(完整性、真实性、文化延续性、协调度、协同度、商业化程度)及其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了检验。所提出的6个评价维度中,第1、2、3、6项与已有文献的结论基本一致,第4、5 项(协调度、协同度)属于本文初次提出,其中蕴含了生态文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构建了内含6个维度、30 项指标的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力图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以符合历史街区旅游价值科学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赋权结果表明,在6个评价维度中,历史街区的完整性与商业化程度最为重要,其次是真实性、文化延续性与协调度,协同度最不被看重。在其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街巷格局整体保持了历史街区原貌”与“街区构成合理,整体感较强”的完整性指标,以及“街区商业化开发程度合理”与“街区文化氛围、生活方式未受到商业冲击”的商业化程度测量指标,其次是“街区原住居民与旅游者相处较和谐”的协调度指标与“街区原真文化及生活方式传承好”原真性指标。以上这些赋权结果在本文中通过基于五大道和古文化街的实证研究得到了验证。
结论丰富了遗产旅游管理理论,为历史街区旅游价值开发“适度性评价”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与测量工具,同时为我国各地历史街区科学开发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局限在于:事先确立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基于营销管理视角,可能忽略一些其他学科比较重要的观点或视角;只选择两个样本街区采集数据,只收集到307份有效问卷,这在样本数量和代表性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所提出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6 个维度”及其指标体系虽说是在广泛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基础上构建,但由于主观自省和逻辑归纳原因,其合理性还需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重心将集中到内容的深化拓展方面,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适度性评价”6 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适度性评价”关键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文旅融合”与“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城市历史街区旅游价值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