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梁海波
春耕时节,秸秆的处理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国内部分农村地区闯出了一条促农增收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
丢不掉、烧不得的秸秆应该如何处理?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给出了答案。
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吉林省年产秸秆4 000万吨以上。为加快秸秆饲料化利用,把秸秆转化为肉和奶,同时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等问题,吉林省出台《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从2021 年起,全面开展“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对品种繁育、规模养殖、精深加工等给予全链条支持。
看到“秸秆变肉”工程的前景,吉林赫林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鹏投资近100万元,购买2台秸秆打捆机器,招收10 名工人,在桦甸市常山镇靠山村成立了该镇唯一的秸秆加工合作社。受益于“秸秆变肉”工程政策,孙鹏的合作社不仅购置农机有补贴,秸秆离田也有补贴。社里的两台机器每天能处理约60 吨秸秆2 000 多包,卖给养牛企业一包售价15元左右,经济效益可观。
截至2021 年底,吉林省肉牛饲养量达到580.7万头,秸秆饲料化利用收贮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已达474家,同比增长187%。全省饲料化利用秸秆1 216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0.4%。
“麦秆最初都是用来烧火做饭和煨炕的,现在都成了牛的饲料。”李兴忠走到一旁的草料堆,用钢叉挑起一大团小麦秸秆,均匀地撒倒在牛圈外的食槽里,4 头毛色黄白相间的肉牛争先恐后地围了上来。
李兴忠家世世代代住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的仓岭顶村。2019年,仓岭顶村党支部争取到项目资金28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养殖场,并引进90多头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比当地的土黄牛长得快、块头大,但也更费草料,一头成年西门塔尔牛一天要消耗30多千克草料。为此村里采用了“种养结合”的模式:用麦秆养肉牛,用牛粪做有机肥种麦。
去年,养殖场先是流转近百亩土地种植小麦、燕麦,然后将收割的秸秆用来制作饲料,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土地,也大大减少了饲料费用。仅去年一年,就节省了6万多元的饲料费,还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循环农业。
“家里养了四头牛,地里也不烧玉米秆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奶农欧进昌如是说。欧进昌家里有9 亩玉米地,现在玉米秸秆都拉到牧业公司粉碎后喂牛。
帮助欧进昌粉碎玉米秸秆的牧业公司是位于砚山县平远镇新平社区黄栗树村小组的云南海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文山分公司,也是蒙牛乳业的供应商。公司的奶牛养殖场里现有1 500头奶牛,它们吃的主要是本地玉米经过发酵精加工的青贮料和进口草料。其中,青贮料就是带秆带棒子的玉米,这是牧业公司喂养奶牛的主要粗饲料来源之一。
牧业公司的饲料用量特别大,一年需要一万亩的产量。每逢收割季节,公司就会派人开收割机到农户田里连棒子带秆全部收割,帮助农户处理秸秆。如果有农户要出售玉米青贮料的,公司也能全部收购。有了成功例子,当地农户几乎不再焚烧秸秆,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秸秆再利用。截至目前,砚山县秸秆综合利用率预估达到92%以上,促农增收4 000余万元,闯出了一条秸秆利用的新路子。K